读易中天的《我读先秦诸子》之读后感读易中天的《我读先秦诸子》之读后感易中天教授说:读孔子见“恻隐之心”,得“仁爱精神”;读后感:仁爱是发扬扬道德的基础。有了仁爱就可以培养“忠恕”之道,有了忠恕思想,就可以忠于你所在的国家、团队、和家庭,就能对家庭、团队、国家负责任。就有“泛爱众”(《论语》学而第一)的博爱思想。有了博爱思想,才会“周急而不继富”(周济或帮助急须帮助的人,而不承受现有的财富)。有了“泛爱众”的搏爱思想,就能发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就能尊重人权,不侵害他人的权利并能保护自己的权利。把西方的博爱的道德观融入到我们传统的道德观之中。读孔子不仅懂得“仁爱精神”,还懂得如何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把自己融入到社会当中。懂得如何向社会学习,如何与人交往。在交往中如何发扬六种品德,如何防止出现六种弊病(《论语》第十七章“六言六蔽”)。使人变得聪明而有智慧。易中田教授说:读孟子见“浩然之气”,得“义勇精神”;读后感:周而复始的更替,大体上沿用了前朝的统治之策。这不能不说与孟子的“不言利”、“发先王”、“人性善”的道德观与价值观有关。)从孟子所倡导的“义”所想到的,人们有一万个理由来表彰“见义勇为”者,却没有丝毫理由批评“见义不为者。不能相信不讲社会成本的“舍生取义”。同时也要对“义”有个诠释,孔子所说的“义”是“忠义”、“大义”、“道义”、“仁义”。而不是《三国演义》中的关公对曹操的“小义”,大义报国、小义报恩。至于不讲“利”与“害”的小义就更不可取了。当代青年人为朋友、为哥们的“义气”犯罪行为,正是不能全面理解“义”的内涵所产生的后果。因此理论工作者向社会传达“义”的信息时,有义务诠释“义”的真实而全面的含义,才不会误人子弟。)这个“不言利”的故事正是孟子对孔子思想的修正。也正是孟子为推行“仁政”用“不言利”思想,麻醉人民愚弄人民,使人不知为己,一心为公的核心之处。“为己”、“为公”是东西方道德与价值的核心区别。这是个误会人们不应该把“为己”和“为公”对立起来。人们常说:没有小溪无以成江河,大河有水小河满。这正是对“为己”与“为公”辩证统一认识的形象生动地比喻。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把“为己”和“为公”有机地结合起来尤为重要。今天宣传孟子与梁惠王这段“不言利”的对话,害多利少。另外人们读经典我认为,应当把孔子思想和孟子以后的儒家思想有所区别,也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比如《论语》中的“六言六蔽”就是使人聪明的精华。而孟子所提倡的“不言利”、“法先王”、“人性善”就是糟粕,无论对社会,还是对百姓都是一种欺骗和愚弄。正如易老师在《帝国的终结》一文中所分析的,历朝历代周而复始的更替,大体上沿用了前朝的统治之策。这不能不说与孟子的“不言利”、“发先王”、“人性善”的道德观与价值观有关。)易中田教授说:读老子见“玄妙之智”,得“辩证精神”;:读后感:上善若水,夫惟不争,故无尤。以我不争故无人与我争。顺其自然。易中天教授说:读庄子见“通透之慧”,得“超脱精神”;读后感:像庄子这样对待人生,社会还能有今天的文明吗?但是,还是笑面生死为尚。易中田教授说:读墨子见“身体力行”,得“实践精神”;读后感:从这段《读墨得力行》中可以渗透出墨子的“兼爱”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也渗透出孟子是反对人人平等的。遗憾的是这一比欧洲找一千多年人人平等的思想,却没能在中国生根,而是去了欧州发芽,并成为今天西方人反对中国人权的武器。易中田教授说:读韩非见“直面人生”,得“现实精神”;读后感:韩非说得没错。人与人的关系,就是“利”与“害”的关系。“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嚷嚷皆为利往”。这种利害关系是符合人“索取”的本性的,也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人与人之间有利则合,有害则分,无利无害君子之交淡如水。这里我不能不重申“善”与“恶”的人性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在天主教和孟子的影响下,把“善”和“恶”错误地认为是人的本性。所谓本性是指人先天就有的属性。而“善”和“恶”是人类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所形成的概念,有益的就称之为“善”,有害的就称之为“恶”。它是后天形成的概念,所以“善”和“恶”不是人的本性,正如易老师所说,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它俩既对立又统一,它统一在一个人的头脑之中,是属于人的后天的社会属性。所以每一个人既有“善”的一面,又有“恶”的一面。即所谓人的社会双重性,这种双重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好人可以变成坏人,坏人可以教育成好人。那么什么是人的本性你?孔子说:“食色,人之性也”。“食”就是人对物质的需求,“色”就是人对精神的需求,需求产生行为,所以人的本性就是“索取”。正因为人的本性是索取,所以《韩非子》这一经典在今天市场经济社会中值得一读,很有意义。同时也正是因为人的本性是“索取”,孔子在《论语》第十七章中告诫仲由,发扬六种品德,如果不喜好学问,就会带来六种弊病——“六言六蔽”。详见我的《六言六蔽是孔子思想皇冠上的明珠》和《人性——21世纪人类必须统一认识的思想问题》)易中天教授说:读荀子见“事在人为”,得“自强精神”;读后感: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做事,不怨天尤人,自强不息,走自己的路。(读后感:我的体会是,易教授的体会“超凡脱俗,比经典还经典”。对全面弘扬国学和东西方道德观价值观的交融都是有益的。对思想文化不能“独尊”。“独尊”就会堵死。就会变成死水一潭,中国历史正是从汉朝起,独尊儒家之术,造成社会两千年的周而复始的停滞不前。今天已经开放,应该允许多种思想文化并存。把思想堵死社会就不能进步)。百家讲坛之《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三国既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短短几十年中,曾经有过多少英雄战死沙场,又有过多少人雄霸一方,比如两个草包:刘表、袁绍。可爱的奸雄:曹操。一代枭雄:刘备。一代奸雄:董卓。西凉忠臣:马腾。小霸王:孙策。….他们都有自己的地盘,自己的事业,自己的武将与谋士。
袁绍关渡之战不听沮授等的建议,不仅集结大军进攻官渡,而且把沮授关押起来,剥夺他的军权,而把军权交给只会拍马屁的郭图,结果致使全军覆没,领土沦陷,自己吐血而亡,死后儿子们相互争权夺势,最终自己一手打下来的江山毁于一旦。刘表则是太懦弱,太无能,太迂腐。当时天下文人墨客,豪杰义士集结于荆州避难,而刘表居然一个也没用,真是无能。结果死后儿子也不战而降,自己的领土拱手相让给曹操,并且儿子、妻子被杀死。
董卓因为残暴而导致群起而攻之,结果自己也没好下场,被自己的义子杀死。当然吕布堕入情劫,窝里反,也就不足为奇了。曹操则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虽然自己能控制手下,却未能让儿孙守住江山,结果自己多年的心血落入司马家族手中。曹操有时也一意孤行,如他占取荆州后,一不劳军,二不安民,却还不听程昱之言,以为孙刘不会联合,最后火烧赤壁,惨败而逃,这就说明不能不听别人的劝告。从他父亲对他“家贼难防,偷断屋梁”的评论来看,他狐性多疑失天下,也是个必然的结果。刘备表面上是仁义之君,其实很会用计收买人心,让那么多优秀之士死心塌地为他去死,真的是很奸诈和狡猾,让人防不胜防。但是一代枭雄也有缺点,太感情用事,结果彝陵之战大败,自己的精兵强将大部分都搭了进去,自己也病逝于白帝城,然后还来了个“白帝城托孤”,又让他那不该被赵云救回的儿子害死了一批人。一代枭雄的下场竟是这样真是可悲…..
说到一个个的一方霸主,就不得不提一下其中优秀的军师。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应该说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他出使江东促使刘备集团和孙权集团联合的事,就是最好的证明。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只可惜被刘备“三顾茅庐”骗了去,于是感激涕零,为刘家卖命。《出师表》虽明世,却无疑也是他的提前写好的遗嘱。
“既生喻,何生亮!”人们便会想起那个气量狭窄的周喻,但其实周喻气量并不狭窄,而是心胸开阔之人,只是因“诸葛亮三气周瑜”就把他整死,未免有失大将风度,但这也许只是为了反衬诸葛亮之聪慧而对他的一种诬陷。
从易中天品三国我们可以看出,深刻不等于晦涩,精奥不等于难懂。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可以将一个非常复杂和话题,变得通俗易懂。有机会你也去看一下《易中天品三国》,相信你会明白的更多,这其中不只是精彩的故事情节,更容括了人生百态,教你很多做人的道理。
看于丹的《庄子》心得,很受启发。特别是其中的一个牧羊人的比喻更是让我感触很大。她说我们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样,只要看好最后一只羊就好了。最后一只羊赶上了,其他的羊就会跑得快了。而现实中有很多人只看着自己的头羊沾沾自喜,却不曾想他的有的羊已经落下了很多了。和这个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个木桶是由许多片木板组成了的,要看这一个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块木板而不是最高的一块木板。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学生,其实你看一看,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其实在日常的学习中,并不需要老师下多大的功夫。相反真正需要我们帮助的是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我们只有抓好了学习落后的学生的成绩,那么我们一个班的成绩也就会好了。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就像是那只最后的羊一样,只有抓好他们的成绩才是最主要的。当然任何的比喻都有其不恰当性。我们对于学习一帆风顺的学生还要有更高一层的要求。要让他们有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够自主学习,老师只是给予一定的指导就好了。
这一次的《百家讲坛》让我有了很大的感悟。
《百家讲坛》是个好栏目。有时间会常看今天我看了百家讲坛,主要讲的是贞观之治之李世民夺位。
当时汉高祖时期,皇帝李渊治国有方,当时全国上下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时李世民就起了夺位之心,他的第一步就是朝太子和齐王开刀,他设计计谋在玄武门把太子和齐王杀了。这就是所谓的玄武门政变。为什么当时皇帝不处罚李世民呢?是因为他的声望太高了,杀了他天下就会暴乱。杀了齐王和太子后,李世民就派他的一员大将去找皇帝要兵权。当时皇帝和几个大臣在划船,看见一名全副武装的将士来到他的面前,就被吓着了,明白了此人的来意,但皇帝还是故作镇静地问他:你来干什么?此人就说外面有人生乱,请你把兵权交给秦王,让他来统一安排,全部听从他的指挥,旁边两位大臣也帮李世民说好话,皇帝没有办法,也只有交了兵权。从而也把自己的皇位拱手相让了,因为当时兵权就等于一切,所以李世民就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皇帝。
李世民当上了皇帝,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他篡位,有的又说是继位。史书是史书说法归说法,我认为李世民的做法是错的。因为他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杀兄囚父。虽然他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却失去了手足、父子亲情。
百家讲坛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栏目。从纪连海的《正说和珅》到易中天的《品三国》。这几天我就关注着于丹教授的《论语》。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与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孔子说一个人要有人格的尊严.他不提倡以怨抱怨.因为冤冤相报何时了?他也不提倡以德抱怨.他说那是一种浪费.是对人生的浪费.试想,人家很对不起你,可是你仍然忍辱负重,还在那里对他人宽容,忍让,会让那人感到你是可欺的.这样会让那个人瞧不起你的,你要用你的公正,磊落的人格,既不是德,也不是怨,要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有用的地方.因为人生有限,生也有涯.光明磊落才是你应该做的事情.
于丹教授把孔子说的文言文给予大家解释得惟妙惟肖.让人容易懂得为人处世道理,她讲述的人生哲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所以我认真做着笔记.我需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因为在我的面前总感到很困惑,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我真的不知道如何处理为好.如今我找到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