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契尼《波希米亚人》

波希米亚位于捷克共和国的中西部,历史上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是吉普赛人的聚集地。追求自由的波希米亚人,在浪迹天涯的旅途中形成了自己的生活哲学。如今的波希米亚不仅象征着流苏、褶皱、大摆裙的流行服饰,更成为自由洒脱、热情奔放的代名词。

波希米亚覆盖包括首都布拉格在内的捷克中西部大片土地,与东部的摩拉维亚地区共同构成现今的捷克版图。在捷克语里波希米亚人常常是捷克人的同义词,事实上波希米亚就是捷克民族文化的核心之一,在19、20世纪尤为突出。蜚声世界的捷克民族作曲家斯梅塔纳和德沃夏克,正是用音乐表达对故乡波希米亚深沉的热爱。

波希米亚这个名称最早来源于“Boii”,是公元1世纪当地的凯尔特人部落的名称。后来日耳曼人占据了此地,但这个名字却留了下来。公元5世纪,从东部迁来的斯拉夫人建起波希米亚王国并繁衍出灿烂的文化。“百塔之城”布拉格的兴盛就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另一位诞生于此的伟人是宗教改革家扬·胡斯,他是后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运动的先声,胡斯塑像今天就矗立在布拉格老城广场中心,每日游人如织。

谈及波希米亚,就不能不提到吉普赛人。15世纪,很多行走世界的吉普赛人都迁移到捷克的波希米亚,所以许多文学作品里都模糊地界定:波希米亚人就是吉普赛人。之后他们又以流浪的方式周游欧洲,依靠手艺无拘无束地谋生。但是好景不长,不信奉上帝的吉普赛人被看作异教徒而遭到歧视,从而开始了他们长达4个世纪的悲惨命运。也正因如此吉普赛人作为主角频频出现在欧洲各国文学作品中。梅里美笔下可爱执著的卡门和雨果《巴黎圣母院》里能歌善舞的爱斯梅拉达,都是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在《巴黎圣母院》音乐剧中,爱斯梅拉达介绍自己身世时唱的那支曲子,名字就是“波希米亚”。她们身上那种纵有苦难也执著无悔的人生态度,让人充分感受到波希米亚式的迷人性格,也给后人留足了演绎的空间。

上世纪60年代,“波希米亚”一度成为欧洲青年向循规蹈矩的中产阶级主流生活挑战的招牌。不过这种对立关系在大卫·布鲁克斯的《天堂里的布波族》一书中碰撞并融合在一起,定义出一个新兴上层精英阶层——“布尔乔亚波希米亚人”,简称为“布波族”。波希米亚在这里被解释成追求自我、实现心灵满足的生活态度。到了21世纪初,或许是人们厌倦了工业化冰冷的直线条以及过于严谨、精致的现代生活,时尚舞台上猛烈吹起了被定义为随性不羁、温暖热烈的波希米亚风:层叠蕾丝、蜡染印花、皮质流苏、手工细绳结、刺绣和珠串,都是波希米亚风格的经典元素。无领裸肩的棉质短上衣、低胯的叠纱大摆长裙,还有满是绣花、钉珠、流苏等繁复装饰的皮靴、挎包,连续几季流行于潮流巅峰。

这种丰富多彩的波希米亚风格,应该归功于吉普赛人在流浪中善于收集当地特色的做法:亮片、彩石的首饰大概来源于印度;小花边、多褶大摆裙是斯拉夫和俄罗斯民族的特色;而流苏和坠饰则可能出自中东的伊朗和北非的摩洛哥。难怪世界各地的服装设计师沉醉其中,不能自拔。而对于向往着波希米亚式自由生活的都市人,“波”式装扮也确实可以在8小时之外让人轻松一下,圆圆自己的“流浪”梦。▲

《环球时报》(2005年11月23日第二十一版)

参考资料:http://spaces.msn.com/pawaroti/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游戏攻略(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