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不少因维护人格,保持气节而不食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后来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家境越来越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甚至连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一代文风并流传百世的诗文。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朵奇葩,而田园诗以其质朴自然、优美恬静一枝独秀。在众多的田园诗人中,尤以陶渊明为代表,甚至可以说是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这一流派。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曾做过县令、参军一类小官,但他生活在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十分激烈的时代,仕途中对这种官场黑暗渐有认识,不愿同流合污,终在四十一岁那年辞官归隐,以后一直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诗歌合为时而作,文章合为事而作。他的这些生活遭遇和思想感情,在他的作品中都有淋漓尽致的表现:
首先来看他的思想特点。
陶渊明看到当时官场的污浊腐败,毅然辞官归隐,以示反抗。诗人在《归园田居》中写道: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常恐霰雪至,零落同草莽,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深恶痛绝,并决心与之决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则反映了诗人质本洁来还洁去的高尚情操。在《咏荆轲》中,诗人对荆轲不畏强暴的豪侠行为作了高度评价。雄发指危冠猛气冲天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可谓是豪气冲天壮志凌云,足见诗人并未完全忘怀政治,一味清淡。这些在当时来说都是难得而且是进步的,从而也使得诗人的作品得以流传千古。
古语说:人无好恶是非之分,非人也。陶渊明首先作为一个人,然后才是诗人。他虽然认识到了当时官场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腐朽,不愿同流合污,但却没有孔子所说的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和决心,采取消极避世的隐居方式,所谓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只不过是他为自己辩解的一个借口而已,而在他的另一作品《桃花源记》中这种消极避世的思想表现得更为明显,这不能不由他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出身于小地主家庭,这就决定了他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作为一个地主阶级的没落分子,他也曾梦想过自己仕途腾达,平步青云,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官场的黑暗,仕途的不得志,使他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在风光旖旎的田园中求得心理平衡和精神寄托。
再来看他的艺术风格。
清代诗人龚自珍在《舟中读陶》中写道: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从此诗句可见陶渊明艺术风格的特色。
1、典型的田园风格,开创了一代诗风。归隐以后陶渊明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密切了与农民的联系,他的作品也因此在表现淳朴的农村生活情趣和描写优美恬静的`农村自然景色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千古绝唱道出了农民生活的悠闲自在;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令人无限向往的田园风光。
2、田园豪放相媲美,使其作品魅力永存。在表现恬淡、朴素的田园风格的同时诗人的一些作品也表现了金刚怒目式的激越和高亢。《咏荆轲》中渐离击悲筑,宋意唱合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可与史记《荆轲列传》中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相媲美,一幅易水饯行的悲壮场面展现在我们面前。
由此可见陶渊明的艺术风格并没有仅仅拘泥于田园一派,还有着激越豪放的一面,这或许是他的艺术形象至今不老的缘故吧。
陶渊明是一个有着惊人才华的诗人,他在田园诗上的造诣决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而他的反抗精神和隐居思想也影响了后世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