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善其身是为人从政的前提。而谈到论语中的修身之道,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君子之风”。“君子”二字在论语这本区区两万言的经典中,就出现了107次之多。但究竟什么是孔子本人眼中,乃至儒家理论学说的君子的定义呢?这显然不是能够一言以蔽之的,那么让我们回到论语的原文中,来略作分析吧。一,君子之孝(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6�1学而》)在这一篇中,君子之风体现为“孝悌”二字。孝者孝顺父母,悌者,敬爱兄长。“孝悌”乃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作为儒家思想中的君子所必备的品质中最为基础的一点。“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就连犬马,出于本能,都知道应该要供养父母;而作为君子,当然不仅仅是要知道供养父母,而更应该怀着一颗感恩孝敬的心来侍奉父母。只有做到这基础的一点,才可立本,才可能在道德修养上有更高层次的发展。在当今这个繁华社会中,我们奔忙于日新月异之间,但我相信,君子之本却依然是所谓的“孝道”。我们衡量一个人是否优秀的标准有学历、地位、财力等等,但“孝顺”却是一个人为人最基础也最本真的要义。我们剥离开这社会附加给人的一切粉饰的外在,留下来的那些最为人性的的纯粹之中,一定有一个“孝”字。我曾不止一次的见过许多身陷囹圄的人们,他们或许曾经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但无一例外的是,当谈及家中牵挂的老人时,潸然泪下,悔不当初。在那一刻我看到了一个人最后也最耀眼的光芒,那么我会说,他是一个做了错事的,好人。相反如果一个人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却无法做到孝顺父母关爱家人,那么我们又如何能相信他能为朋友两肋插刀,为事业鞠躬尽瘁?中华传统,百善孝为先,我们应该感恩、回报,以立君子之本。(2)“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父母的年纪不能不时时记在心里,一方面因为他们长寿而欢喜,一方面因为他们年事已高而忧虑。这种略带矛盾的心态将一颗孝子之心刻画的淋漓尽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或许是世上最无奈也最痛彻心扉的悲凉了。父母将他们的青春无所保留的奉献给了我们,看着我们一路成长。但往往当我们羽翼丰满之时,却恍然发现父母竟已是一夜白头般突然老去。于是我们只能焦急又心痛的珍惜他们的夕阳时光了。所谓君子正是在于他能够体味到父母的奉献,并时刻警醒着自己,回报父母的时光有限,不要留到时不我待之后才后悔莫及黯然神伤。君子之孝正是体现在这一喜一惧之中。而我认为惧的感情其实更深刻,也更动人。我们只有时刻心怀着这对于岁月无情的畏惧,才是爱之深,情之切。二,君子之学(3)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6�1雍也》)在《论语·为政》中,孔子曾说“君子不器”,所谓器,即像器皿一样只有一定的用途。这与本章中所说的“博学”显然形成了一种对比。《论语译注》中说“古代知识范围狭窄,孔子认为应该无所不通。后人还曾说一事之不知,儒者之耻。”由此可见在孔子心目中,真正的君子,应该是不同于“百工之人”的。百工之人往往长于一事,不及其他,以一技之长谋求生计。而“君子”,则应该有着广博的学识。但是事实上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有一技之长足以谋生就已经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了,应而也难怪会有人讽刺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因此来批评他的“君子不器”这一观点。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想,所谓的“君子不器”实际上解释了一种人生态度,正如庄子所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也就是说,孔子所阐释的“君子不器”,如果我们将其看作是他对于自己,同时也是对于诸多君子的求学态度的一种要求,那么也未尝不可。而实际上孔子也在其一生中也表现出了他的这一态度,司马迁的《史记》中就有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已经是晚年的孔子,仍然如此痴迷于《易》,甚至希望再多活几年,以把《易》“吃透”,可见其好学之处。君子的广博学问,其实也就是在这种好学不已的态度下产生的结果。(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在这一章中孔子提出了“知”与“智”关系。如果说前一章的“君子博学”讲究的是君子之学的内容,那么这一章阐述的就是君子之学的态度。求学之人追求的,无非就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问及“知道什么”,每个人都可以洋洋洒洒滔滔不绝。但敢于承认“不知道”的,我认为,这不仅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勇气。说是智慧是因为“知道我还不知道什么”比“知道我知道什么”更高了一个层次。只知自己所知的东西,无形中就把视线局限在自己的领域中,固步自封,止步不前。但只有知道了自己还不知道的东西,才意味着你看见了更广阔的世界,你知道了自己应该努力和追寻的目标,也才能继续把“不知道”,变为“知道”。说是勇气是因为这种“不知为不知”事实上是一种对自我的充分的自信和坦率,敢于正视自己,完善自己。正是这“不知”,让我们摆脱了一叶障目的伪装,摆脱了向周围人们博取赞赏的虚荣。勉强自己无所不知,只会让自己的灵魂压力重重举步维艰,坦然的承认自己不知,反而意味着一种释然,一种淡定,一种高高在上的无所畏惧。三,君子之乐(5)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本章从学习入手,但想谈的应该不仅限于学习,而是谈了在成就君子的道德风范的过程之中的三层境界。如果我们审视这三个境界,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由己及人的蜕变。第一层境界就是“学而时习之”,是学习而且付诸行动。说的是“学用之乐”,学习而有所得,可以传授、分享给别人,就进入第二层境界——“有朋自远方来”,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将自己知道与不知道的知识与大家交流,互通有无,这是“沟通之乐”;遇到别人对自己的不了解、不理解也感到懊恼,才是君子的第三层境界——“人不知而不愠”即“修德之乐”。君子之乐不在锦衣玉食,不在平步青云,而恰恰在这“学用——沟通——修德”的修善其身的过程中,自得其乐,陶然忘返。(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篇第六》粗茶淡饭,身居陋室,为何颜回不忧反乐?孔子曾评价颜回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在孔子眼里是没有人能达到颜回的好学程度的。“颜回之乐”不是喜欢“箪瓢陋巷”式的生活,也不是能够在贫困的生活中换个思维角度而“想得开”的“自得其乐”,更不是在穷日子中“找乐子”。“颜回之乐”其实是一个有社会责任的青年学者专心钻研学问并在学问的提升中感受到的乐趣。颜回的“不改”正是“安贫乐道”之“安”;颜回“其乐”正是“安贫乐道”之“乐”;颜回之乐正是这种“得道之乐”。于丹教授说“安贫乐道,在现代人眼中颇有些不思进取的味道”。的确在现代人眼中,我们所要做的不仅仅是求得安乐,更应该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积极的有所作为,去追求更多的完善和幸福。但我们讨论的是,在儒家理论中的所谓君子,应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身居陋室,心系天下。颜回的安贫乐道,并不是一种屈服和沉沦,更是一种“君子之志”——志在治学,志在安民,志在报国。他们出离于自身际遇的患得患失,在一种远大之中安宁淡薄。四,君子之友(7)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8)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9)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君子讲团结,而不会互相勾结;而小人反之。君子讲有原则的团结而不盲从附和,而小人亦反之。君子庄矜而不争执,合群而不闹宗派。孔子在谈到君子的为人处世时,巧妙的应用了对比的手法,使君子和小人的迥异跃然纸上。关于这一章我联想到了在国际关系中,我国向来主张的“求同存异”。其实想来中华古国,在国际关系中扮演的也一直都是一个翩翩君子的形象,用君子之友来论述也恰如其分。当今世界有人提出了文化冲突论,预言文化差异将成为未来世界冲突的主要根源。在这日新月异百花齐放面前,我国却提出了一个“和谐世界”的概念。何谓“和谐”,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相生相成。我们寻找不同国家之间共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利益,来达到一种平衡的稳定;而不是指望着将几股力量纠结成一派势力,更不想在某一方的压力下亦步亦趋。小人之友不过是一处杂草丛,看似紧密,却朝向不同的方向,一场风雨就打得支离破碎。君子之友正如一片竹林,保留有每一个个体独立而执着的品格与操守,又共同汇成了一片绿海,风过之处,心旌荡漾,同呼吸,共命运。五,君子之义(10)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的义利观应该如何?孔子的言论为我们解答得清晰又透彻。就好像之后的亚圣孟子所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利与义之间,小人们会更倾向于前者,而对比之下,君子们则是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但是相比之下,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孔子比起孟子,更为高明。原因就在于他的“义”与“利”的选择,取决于“仁”。他在里仁一节中说道:“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相比起孟子的“义无反顾”地在二者之间只取其一,孔子所说的“见利思义”“以其道得之”显得更具有可行性,也更符合人们的一般认识。在“仁”的大前提下,君子有权进行自主的选择,两者兼得。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所谓的“利”,而君子之所以是“君子”而不是“小人”,就是因为他内心的一把“仁”的标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不是“小人”,为了利益不择手段。孔子口中的“君子”,不是毫无变通地否定全部,而是有原则地进行取舍。这才是真正明智的君子之所为。如果要将以上十章中的君子之风略作概括,我选择“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君子之于孝孝悌为先,心系感恩;君子之于义,见利思义,以道得之,此为仁。为人则仁便能无所忧。君子之于学博学广达,务实求知,此为智。治学则智便能无所惑。君子之于乐自得其乐,泰然处之;君子之于友,求同存异,翩然独立,此为勇。处世则勇便能无所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