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历史的道教渊源

道教思想渊源杂而多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领域都有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道教有三大基本源头:鬼神崇拜、方仙信仰和黄老道家。鬼神巫术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日月星辰、河海山岳和祖宗先贤视为神灵而加以祭祀,祈祷膜拜。黄帝时期有了对于天帝的祭祀,其内容有“封禅告天”、“郊祀上帝”、“接万灵于明廷”等。这种由来已久的鬼神崇拜,到周朝时形成了一个天神、地祇和人鬼的神灵系统和敬天法祖的信仰传统。道教不仅承袭了这种鬼神崇拜思想,而且将这个神灵系统纳入神仙体系。与鬼神崇拜密切联系的巫术信仰也由来已久,古人认为,卜筮可以决疑惑、断吉凶;巫觋能够沟通鬼神,转告神旨;巫术可以为人们祈福镶灾、医治疾病。上古巫术直接被战国神仙方士承袭。神仙方术信仰。战国时期北方燕齐和南方荆楚等地出现了宣传长生成仙的神仙方士,形成了诸子百家中的神仙家(亦称方仙道)。方仙道宣扬长生成仙信仰,把黄帝和老子作为得道成仙的楷模而奉之为神仙祖师;提出了寻求仙境仙人和不死仙药的主张,并实践祠灶祭神、行气辟谷、导引吐纳等修炼方术;尤其是倡导炼丹术,把服食丹药作为成仙途径。荆楚地区的《庄子》和《楚辞》等对神灵仙境的屡见不鲜的描述,给神仙方士很大的启迪和思考;燕齐地区流传着海上蓬莱、瀛洲、方丈三神山的传说,驱动着帝王和方士前往寻访。方仙信仰和方技术数被道教继承,方士逐渐演化为道士。道家黄老学说。道家哲学是道教最重要的思想源泉,老子把“道”作为宇宙的本体,万物的规律,是超越时空的神秘“存在”,与宗教思想十分接近。道教便把“道”视为天地宇宙、阴阳五行、万物生灵的本源,以此为基点建立道教神学理论体系;并且从宗教神秘主义的角度把“道”人格化,将老子看作“道”的化身。道家注重修真养生,追求长生久视,老子、庄子提出清静无为、见素抱朴、专气致柔、心斋坐忘、导引守一等修道养生方法。道家的养生思想和神秘主义所形成的修道成仙思想成了道教的核心,教理教义和修炼方术都围绕着这个核心展开。战国时期齐国形成了以环渊、田骈、慎到为代表的黄老学派,尊崇黄帝和老子,以道家的清净养生、无为而治思想为主体,兼收并蓄诸子百家的一些内容。西汉前期统治者推崇清静无为的黄老学说,轻徭薄赋,造就了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黄老学说走向民间,与方仙道合流成了黄老道,由政治思想转变为宗教学说,活跃于民间的黄老道是道教的前身。道教有四大重要源头:儒家思想、墨家思想、易学理论和阴阳学说。儒家思想。道教吸收孔子、孟子忠孝仁义的三纲五常思想,以此构成宗教道德观的主体,并将这种伦理道德与长生成仙思想结合,以神仙的威力驱使人们去奉持践行。《太平经》提出了“天地君父师”的伦理体系,后来发展为影响深远的“天地君亲师”世俗伦理规范。董仲舒宣扬天人感应、阴阳灾异、天人合一的宗天神学以及随之而起的宣扬星象预言、经籍图箓、呼神劾鬼的谶纬神学均为道教所吸收。墨家思想。《墨子》提倡尊天明鬼,重申了最高神天帝的意志和赏善罚恶的至上权威,借上天来推行兼爱非攻的主张;还将鬼的范围由“人死为鬼”扩大到天地山川鬼神,为祭祀天地亡灵提供了依据;墨子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上提倡自食其力和互助互利,也被《太平经》继承发展;墨家重视科学技术的精神,也被道教所继承。易学理论。伏羲氏、周文王推演总结的《易经》,为儒家五经之首,道家三玄之一。对《易经》所作的注释逐渐形成了一门学问——易学,道教人士把《易经》当做基础经典而广泛地探讨、演绎和应用。《易经》的内容和形式都为道教所吸收:以易解道的理论实践贯穿于道教发展的全过程。阴阳学说。阴阳概念在《易经》、《老子》中都有论述,阴阳是“炁”的属性,阴阳二气具有化生万物的力量;五行概念最早见于《尚书·洪范》,金木水火土是五种物质及属性。战国时邹衍将阴阳与五行结合创立了阴阳五行学说(即阴阳家),用来阐释道家的天道和儒家的人道,给五行赋予社会属性来说明王朝更替的原因和趋势;邹衍的思想也被方士吸取,作为神仙方术的理论基础。阴阳五行充满了神秘色彩,成为道教修炼法术理论的重要来源。道教的产生还和医家、兵家、法家、纵横家有渊源关系,纵横家祖师鬼谷子便被道教尊奉为上古真仙。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游戏攻略(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