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的文言文

1.“并”的文言文解释起高人指点在文言文中,“并”是一个多音词,它既可读“bīng(一声)”;又可读“bìng(四声)”,而且当它的语义环境不同时其意思也不同。

一、“并”的读音是“bīng(一声)”时

“并”通常充当名词,其不同意思如下:

1、古地名:并州。

2、相传禹治洪水,分天下为九州。并州为九州之一,其地在今河北保定、正定和山西大同、太原一带。沿用为太原的别称。

3、汉置并州,其地在今内蒙古、山西(大部)、河北(一部)。东汉时并入冀州。三国魏复置。其地在今山西汾水中游。例如:宋·沈括《梦溪笔谈》:并、汾乔木,望秋先陨。

二、“并”的读音是“bìng(四声)”时

1、当“并”充当动词时,其不同意思如下:

1)本义:并行,并列。例如:《说文》:并,并也。从二立会意。今隶作并。又如:《仪礼·乡射礼》:并行。再如:《礼记·儒行》:并立则乐。

2)合并(由一部分与另一部分结合一起)。例如:苏洵《六国论》:并力西向。又如:《资治通鉴》: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备并力逆操。再如:《荀子·儒效》:并一而不二。

3)兼并;并吞。例如:《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初并天下。又如:《资治通鉴》: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再如:《战国策·中山策》:魏并中山。

4)具备。例如: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5)通“屏”,“摒”。排除。例如:《庄子·天运》:至贵,爵国并焉。

6)相同。例如:嵇康《卜疑集》:行与世异,心与欲并。

2、当“并”充当副词时,其不同意思如下:

1)全,全都。例如: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又如: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二人并有愧色。再如:清·梁启超《谭嗣同传》:荣贼并非推心待慰帅者。

2)一起;一齐;同时。例如:《史记·陈涉世家》: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又如:《资治通鉴》:刘备周瑜水陆并进。

3、当“并”充当连词时,其意思如下:

并且连。例如:《聊斋志异·促织》:杖至百,两股间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

2.“并”在古文中的意思基本字义

1.合在一起:~拢。合~。兼~。

2.一齐,平排着:~驾齐驱。~重(zhòng)。~行(xíng)。

3.连词,表平列或进一层:~且。

4.用在否定词前,加强否定的语气,表不像预料的那样:~不容易。

详细字义

〈动〉

1.(会意。《说文》:“从二立。”金文字形,为二人并立之形。本义:并行,并列)

2.同本义[sidebyside]

并,并也。从二立会意。今隶作并。——《说文》

并行。——《仪礼·乡射礼》

并立则乐。——《礼记·儒行》

俄而并乎尧舜。——《荀子·儒效》

并纽约用组。——《礼记·玉藻》

并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诗·齐风·还》

并驾齐驱而一毂统辐。——《文心雕龙·附会》

且夫尧、舜、桀、纣千世而一出,是比肩并踵而生也。——《韩非子·难势》

3.又如:并列;并肩作战;并介(不论穷富,都能耿介于守。兼利天下叫并,孤介自守叫介);并夹(古代习射时从箭靶上拔取箭头的工具);并封(古代传说中的双头兽);并心(同心)

4.合并(由一部分与另一部分结合一起)[amalgamate;bine]

并力西向。——苏洵《六国论》

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备并力逆操。——《资治通鉴》

并一而不二。——《荀子·儒效》

凡五十五章并为苍颉篇。——《汉书·艺文志》

今野兽并角。——《汉书·终军传》

5.又如:兼并(容纳合并);并叠(收拢;拼凑);并坐(谓因牵连而一并治罪);并兼(合并;并吞)

6.兼并;并吞[annex]

秦初并天下。——《史记·秦始皇本纪》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资治通鉴》

魏并中山。——《战国策·中山策》

7.又如:并火(即“拼伙”。同伙拼杀);并卷(兼并席卷)

8.具备[have]

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

9.通“屏”,“摒”。排除[getridof]

至贵爵国并焉。——《庄子·天运》

10.相同[beidentical;same]

行与世异心与欲并。——嵇康《卜疑集》

〈副〉

1.全,全都[pletely;entirely]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二人并有愧色。——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荣贼并非推心待慰帅者。——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2.又如:并然(完全);据我了解,事情并不是这样

3.一起;一齐;同时[atthesametime;altogether]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史记·陈涉世家》

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资治通鉴》

4.又如:并举;并日而食(两天只吃一天的饭);并存不悖(同时存在而不冲突)

1.并且,连[furthermore;besides]

杖至百两股间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聊斋志异·促织》

2.又如:我们完全同意并拥护这个报告

3.和,以及[and]

3.悟,并在古文中的意思悟wù中文解释-英文翻译悟的中文解释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部首笔画部首:忄部外笔画:7总笔画:10五笔86:NGKG五笔98:NGKG仓颉:PMMR笔顺编号:4421251251四角号码:91061Unicode:CJK统一汉字U+609F基本字义1.理解,明白,觉醒:醒~.领~.参(cān)~.感~.觉~.大彻大~.详细字义〈动〉1.(形声,从心,吾声.本义:理解,明白)2.同本义[understand]悟,觉也.——《说文》悟彼蟋蟀唱.——《文选·谢混游西池诗》慧然独悟.——《素问·八正神明论》未悟见出,意不自得.——《后汉书·张酺传》悟已往之不谏.——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闻而悟之.——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悟前狼假寐.——《聊斋志异·狼三则》悟大光明法.——清·全祖望《梅花岭记》3.又如:觉悟(由迷惑而明白;由模糊而认清);悟心(悟性.对事物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悟宗(明了、会通佛理之宗旨);悟悦(因了悟而喜悦);悟理(领会道理);悟物(了悟物理);悟明(了悟真言);悟佛(了悟佛理);悟禅(参悟禅理);悟道参玄(宗教语.领会和推究宗教中玄妙之理)4.觉醒;觉悟.通“寤”.睡醒[awake]行事,适有卧厌不悟者,谓此为天所厌邪?——王充《论衡·问孔》凄凄节序高,寥寥心悟永.——江淹《杂体诗》怛惊悟兮无闻.——《文选·潘岳·寡妇赋》5.又如:悟觉(觉悟);悟门(觉悟的门径)6.启发;使觉悟[arouse]冀悟迷惑之心.——《论衡·对作》7.又如:悟主(使主上觉悟);悟发(启发)8.通“晤”.相对[meet]过耳悟目之交.——《潜夫论·明忠》悟言不如罢,从夕至清朝.——《文选·谢惠连·泛湖归出楼中玩月》9.又如:悟对(聚会)10.通“牾”.抵触[conflict]大意无所拂悟,….——《韩非子》国无刑罚,则百姓之悟相侵也立见.——《吕氏春秋·荡兵》人不敢悟视.——《战国策·燕策三》大忠无所拂悟,辞言无所击排.——《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今人卒得鬼刺痱悟,杀雄鸡以傅其心上.——《风俗通议·雄鸡》〈名〉1.悟性[unstanding].如:悟捷(悟性敏捷);悟敏(思维敏捷)常用词组1.悟彻wùchè[prehendpletely]完全领会悟彻错误2.悟道wùdào[graspthetruth]领会道理,佛教指领会佛理悟道成佛3.悟会wùhuì[grasp]理解4.悟解wùjiě[prehend]对佛理的领悟;理解;领会他这句话我很久才悟解过来5.悟性wùxìng[understanding;prehension]指对事物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这孩子有悟性,一点就明白隐藏更多释义悟的英文翻译。

4.解释文言文并写出寓意鹦鹉灭火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重。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沾羽,飞而洒之。天神曰:“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救,然尝侨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天神嘉感,即为灭火。

有一群鹦鹉飞到一座山上,山中的禽兽都(很喜欢),互敬互爱。鹦鹉想这里虽然感到很快乐,但是不能长久居留下去,于是便飞走了。过了好几个月以后,山中突然失火。鹦鹉远远地看到,便用自己的羽毛沾湿水,飞到山上,洒水去救火。天神见此说道:“你虽然很有意气和气志,但又有什么用(效果)呢!”鹦鹉答道:“我虽然知道不能够把火救灭,但是我曾经住过这座山,与山上的禽兽友好相处,亲如兄弟,(山中这样着火),我不忍心看下去啊!”天神听了很感动,以示嘉奖,便把山火灭了。

寓意: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似,尽心尽力去做看似无用的事情,而以诚心感动了他人并得到帮助。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彬州(陕西彬县),后迁居平江(江苏吴县)。范仲淹生于公元989年(宋太宗端拱二年)八月初二,两岁时,父范墉病故,母谢氏,贫无依靠,改嫁朱文翰(当时任平江府推官),仲淹遂改名朱说。四岁随继父北归长山县(现邹平县长山镇)河南村,年稍长,继父让其学习商贾技艺,皆不喜爱,唯愿读书。因随母改嫁倍受歧视,加之家境贫寒,范仲淹自幼形成自强不息的性格。1009年(大中祥符二年),范仲淹到长白山醴泉寺借读,刻苦自律,倍受磨难,每日画粥断齑,笃学不辍。1011年(大中祥符四年),范仲淹得知身世后,前往河南应天府拜戚同文为师,继续苦学。1015年(大中祥符八年),中进士,初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29岁,复范姓,改名仲淹。后历任大理寺丞、秘阁校理、太常博士、右司谏、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曾出任陕西宣抚史、陕西四路安抚史,战功显赫,又曾做过泰州,楚州、陈州、睦州、饶州、润州、越州、延州,耀州,彬州、邓州、青州等地方官。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1052年(皇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寓意:我们应该学习范仲淹这种刻苦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

老马识途

春秋时齐桓公率兵汇同燕国和无终国军队征伐孤竹国,并在孤竹国附近击败了逃往孤竹国的山戎大王和孤竹国大将黄花。到了晚上齐桓公扎营休息,半夜里黄花前来投诚,还拿着山戎大王的首级,并说孤竹国君答里呵已逃往沙漠,孤竹国的都城是一个空城。

第二天齐桓公和燕庄公跟着黄花进了孤竹国都城,果然是一座空城。齐桓公让燕庄公留驻在这里,自己带兵让黄花带路到沙漠中去追答里呵。黄昏时分他们来到一个地方地人叫它迷谷,只见平沙一片,跟大海一样无边无际。大家都辨不清方向,齐桓公赶紧派人找黄花,可黄花早就没影了,齐桓公这才反应过来,是中了黄花的诡计。这时齐国的大臣管仲说?quot;我听说北方有个'旱海',是个很险恶的地方,恐怕就是这儿,我们不能再走了。挨了一夜第二天天亮,仍然不知怎么走出去,人困马乏,随时都有饿死渴死的危险。这时管仲猛然想起,狗和鸽子不管离家多远,也不会迷路,便对齐桓公说:马也许认得路,不如挑几匹当地的老马,让他们在前头走,也许能走出去。于是齐桓公便让人挑了几匹老马,让它们在前面领路。这几匹老马不慌不忙地走着,还真领着大队人马走出了迷谷。齐桓公马上回兵孤竹国,杀掉了答里呵和黄花,灭了孤竹国。

寓意:富于经验的人在工作中熟悉情况,容易做好

势力鬼吴生

有一吴姓人老是趋炎附势.有一次的聚会,见到一位穿著普通的人,只是稍微曲身神情不以为然的打个招呼.然后却看到许多人向这位普通者「张伯起-主人」示好问候,偷偷的问起旁人,这人是谁?

得知原来是主人-张伯起,於是便向前更弯曲身体敬礼问候.张博起笑笑的说:「你刚才已经鞠过半个躬了,为了不让你辛苦,你只要再鞠半个躬就好了」

寓意:一个在当地富人面前趋炎附势的小人

5.并在文言文中的意思1一起,平排。

并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诗·齐风·还》

并驾齐驱而一毂统辐。——《文心雕龙·附会》

且夫尧、舜、桀、纣千世而一出,是比肩并踵而生也。——《韩非子·难势》

2.合并(由一部分与另一部分结合一起)

并力西向。——苏洵《六国论》

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备并力逆操。——《资治通鉴》

并一而不二。——《荀子·儒效》

3.兼并;并吞

秦初并天下。——《史记·秦始皇本纪》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资治通鉴》

4.具备

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

5.通“屏”,“摒”。排除

至贵爵国并焉。——《庄子·天运》

6.相同

行与世异心与欲并。——嵇康《卜疑集》

6.并在古文是什么意思bìng

①;合。《六国论》:“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②;兼并;吞并。《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③;并列;挨在一起。《与妻书》:“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

④;一并;一起。《涉江》:“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⑤;连。《芋老人传》:“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芋视之者。”

⑥;并且。《〈黄花冈七十二一烈士事略〉序》:“予为斯序zd,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bīng

并州古地名,在今山西太原一带。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游戏攻略(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