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接纳别人的意见并加以改正的成语是什么
从善如流cóngshànrúliú【解释】从:听从;善:好的,正确的;如流:好象流水向下,形回容迅速答。形容能迅速地接受别人的好意见。【出处】《左传·成公八年》:“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结构】主谓式。【用法】用来指乐于接受别人的好意见。可用上对下;下对上;也可用于平辈之间。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辨形】流;不能写作“留”。【近义词】从谏如流、从善若流【反义词】独断专行、刚愎自用【例句】老张为人正派;~;你们会相处得很好的。【英译】readilytoacceptgoodadvice【成语故事】郑国是春秋时的小国。它为了防御楚国,和晋国签订了盟约。结盟的第二年,楚国即发兵进犯郑国。晋军有约在先,便派兵救援,路上与楚军相遇,楚军不战而退。晋将赵同等人主张乘机攻占楚国的蔡地。他们催请栾书元帅下令行动,但“中军佐”知庄子不让栾书元帅发兵,说:“楚军已撤,郑国转危为安,我们就不该进攻楚国。”栾书元帅觉得有理,毅然命令大军撤回晋国。对此《左传》称赞栾书的举动是“从善如流宜哉”!
2.形容“容易引起别人的注意”的是什么成语
相关成语有:引人注目、哗众取宠、故弄玄虚、一鸣惊人、搔首弄姿、招摇过市、白日衣绣。
3.形容超过的成语是什么
青出于蓝[读音][qīngchūyúlán][解释]青:靛青;蓝:蓼蓝之类可作染料的草。回青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答的,但颜色比蓝更深。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出处]清·况周颐《蕙风词话》:“恐梦似真;翻新入妙;不特不嫌沿袭;几于青胜于蓝。”[例句]1.~而胜于蓝,十五年来,他的成就已经超过老师。[近义]后来居上[反义]每况愈下
4.形容替别人决定的词语或是成语是什么
越俎代庖包办全权代理
5.形容“完全信任别人,什么都告诉他人”的成语是什么
成语:来知无不言,源言无不尽。
2.读音:zhīwúbùyán,yánwúbùjìn。
3.解释:知道的就说,要说就毫无保留。
4.出处:宋·苏洵《衡论·远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百人誉之不加密,百人毁之不加疏。”5.结构:复句式成语。6.用法:复句式。7.近义词:知无不尽8.例句:他非常直爽,别人对向他请教,他总是~。
6.形容超出别人,并且比别人高出很多啥成语
数一数二、鹤立鸡群、出类拔萃、卓乎不群、首屈一指一、数一数二[shǔyīshǔèr]【解释】:不算第一也算第二。形容突出。【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九回:“这门亲原是老亲,且又和我们是同在户部挂名行商,也是数一数二的大门户。”二、鹤立鸡群[hèlìjīqún]【解释】: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出自】:晋·戴逵《竹林七贤论》:“嵇绍入洛,或谓王戎曰:‘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昂昂然若野鹤之在鸡群。’”【译文】:嵇绍进入洛阳,有人对王戎说:‘昨天在人群中开始看到嵇绍,但如果野鹤昂然的在鸡群。’三、出类拔萃[chūlèibácuì]【解释】: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聚集。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出自】:战国孟子《孟子·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译文:在这一群类人中,超出了所有人,自古以来,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了四、卓乎不群[zhuóhūbùqún]【解释】:指超出常人。【出自】:金·王若虚《揖翠轩赋》:“意其劲挺坚确,卓乎不群,举世皆怯而我独勇,众人既屈而我独伸。”【译文】:想到他坚定确切,超出常人,整个世界都胆怯而我独自勇敢,许多人已经倒下而我独自伸展。五、首屈一指[shǒuqūyīzhǐ]【解释】:首:首先。扳指头计算首先弯下大拇指,表示第一。指居第一位。引申为最好的。【出自】:闻一多《家书——给父母亲》:“此校确系美国之首屈一指,我毕业于此后,纵欲继续研究,在此邦亦无处可去也。”
7.明明是自己的错却推说是别人,该用什么成语来形容
表示明明是自己的错却推说是别人的成语有很多,比如倒打一耙、混淆是非、颠倒黑白、贼喊捉贼、反戈一击、反咬一口、倒戈一击、混淆黑白、指鹿为马等。
(7)形容超过别人的成语是什么成语是什么扩展阅读:
成语解析:
一、倒打一耙
【解释】:《西游记》故事:猪八戒以钉耙为武器,常用回身倒打一耙的绝技战胜对手。自己做错了不仅拒绝别人的指摘,反而指摘对方。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我输了理可不输气,输了气也不输嘴。且翻打他一耙,倒问他!”
【示例】:看来,他们上上下下都串通好了,而且要倒打一耙。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含贬义
二、混淆是非
【解释】:混淆:使界限不清。故意把正确的说成错误的,把错误的说成正确的。
【出自】:清·陶曾佑《论文学之势力及其关系》:“锢蔽见闻,淆混是非。”
白话文:禁锢掩护见闻,故意把正确的说成错误的。”
【示例】:他们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结帮营私,横行霸道。——巴金《一封信》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三、颠倒黑白
【解释】:把黑的说成白的,白的说成黑的。比喻歪曲事实,混淆是非。
【出自】:战国·楚·屈原《九章·怀沙》:“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
白话文:“变白说成黑啊,把上当下颠倒。”
【示例】:终日终夜,只是躺在烟铺上,公事大小,一概不问,任着幕宾胥使,颠倒黑白。——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七回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指故意的
四、贼喊捉贼
【解释】:做贼的人喊捉贼。比喻坏人为了自己逃脱,故意制造混乱,转移目标,把别人说成是坏人。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现……绍遑迫自掷出,遂以俱免。”
白哈文:魏武帝曹操年轻时,曾与袁绍喜欢做游侠,看人家结婚,于是潜入主人花园里,晚上大喊大叫:“有小偷。屋中的人都出现……绍急迫自己扔出去,两人都免除。”
【示例】:这个狡滑的小偷,偷了人家的钱后,还贼喊捉贼,嫁祸于人。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贬义
五、指鹿为马
【解释】: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白话文:“赵高想作乱,怕群臣不听,于是先进行试验,拿只鹿献给秦二世,说:‘马啊。’二世笑着说:‘你错了吧?对鹿为马。’问身边的人,左右有人沉默,有人说马以迎合赵高。”
【语法】:兼语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8.形容“别人怎么对你你就怎么对人”的成语是什么
1、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4、东施效颦
5、以牙还牙
9.形容“和别人不同的另外的一类”用什么成语
形容“和别人不同的另外的一类”的成语是:独树一帜、别具一格、卓尔不群、与众不同、别树一帜1、独树一帜读音:dúshùyīzhì释义:比喻与众不同,自成一家。出处:清·袁枚《随园诗话》:“所以能独树一帜者,正为其不袭盛唐窠臼也。”译文:所以能够独树一帜者,正是因为其不沿袭盛唐时的旧格式。例句:这时候,凡是要独树一帜的,总打着憎恶“庸俗”的幌子。2、别具一格读音:biéjùyīgé释义:比喻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出处:清·吕留良《与施愚山书》:“咏见赠诗,风力又别具一格。”译文:咏见的赠诗,风格又另具一种独特。例句:这个画家的人物画拙中见巧,别具一格,别有韵味。3、卓尔不群读音:zhuóěrbùqún释义: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出处:东汉·班固《汉书·景十三王传赞》:“夫唯大雅,卓尔不群。”译文:是指真正品德高尚的人是不和大众一样的,是与众不同的人。例句:她早期的成就预示了她日后卓尔不群。4、与众不同读音:yǔzhòngbùtóng,释义:表示与其他人不一样。出处:东汉·王充《论衡》:“故富贵之家,役使奴童,育养牛马,必有与众不同者矣。”译文:富贵人家,役使奴才,养育牛马,必然与其他人不一样的。例句:从上车的那一刻起,篙子就显得与众不同。5、别树一帜读音:biéshùyīzhì释义:形容与众不同,另成一家。出处:清梁启超《论支那宗教的改革》:“既受既受孔礼;退而别树一帜。”译文:既然受孔礼的影响,退其次而与众不同,另成一家。例句: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构思奇特,色彩浓郁,充满丰富的想象力,在唐诗中别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