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颜色跟什么有关系

“颜色”成了被广泛关注和争论的热点。人们通常所说的“颜色”究竟是什么呢?一首名为《你是我的眼》的歌中这样写到:“眼前的黑不是黑,你说的白是什么白。人们说的天空蓝,是我记忆中那团白云背后的蓝天”。歌很动听同时也给我们启示,颜色是人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在普通人的眼里,“颜色”就是赤橙黄绿青蓝紫,这些斑斓的色彩描绘出我们的世界。而在科学家的眼里,颜色是这样被定义的:“颜色是不同波长可见光辐射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后产生的心理感受”,“颜色是物体与光所呈现的面貌,这个面貌取决于到达眼睛网膜的辐射能的光谱成分,也取决于它在网膜上的时间与空间分布”。让我们说得再直白些,人眼感受到可见光(波长在400nm到700nm左右的光谱段)才能感受到“颜色”。颜色依赖于光的存在。

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物体所呈现的颜色可以取决于光源属性和被照物体的自身属性。人感觉衣服有颜色,是因为在光照条件下,衣服能反射或散射某些特定波长的光。比如衣服为绿色意味着衣服对波长范围在500-560nm的绿光反射和散射最强。当这部分光到达人眼,会对感受细胞形成刺激,刺激经过视神经传导视觉信息到大脑视觉中枢,经过一系列神经细胞群的复杂加工处理后,形成了视觉,就有了颜色的感觉,人就认为衣服是绿色。换言之离开了光源、眼睛和视觉神经系统(眼睛作为传感器,大脑的视觉神经系统作为信息处理部分),我们无法定义物体的具体“颜色”。在上述情形下,物体对哪种颜色光的反射和散射作用最强,取决于物质本身的固有特性,即物质的成分(化学成分)和物质的结构(原子排列)。

另一方面自然界中类似于孔雀羽毛和蝴蝶翅膀等所呈现的绚丽色彩,则主要来源于物体表面的周期性微纳结构,或者光在薄膜中的干涉。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孔雀羽毛上的微纳结构,这些结构对光的反射和散射作用同光的波长有关,也同结构的周期有关,于是我们眼睛看到的孔雀羽毛是丰富多彩的。又如肥皂水未必有颜色,但吹成肥皂泡后,肥皂泡膜通过光的干涉效应使得反射、散射到人眼的光是五彩斑斓的。无论是上述哪种情况,正如俄罗斯物理学家瓦维罗夫在《眼睛和太阳》一书中所说的,“无论是亮度还是颜色都是相对的而且是主观的”。

物体的颜色来源于对光线的吸收和干射,一般的涂料是吸收光谱的特定光子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例如油墨,自动铅笔的颜料。有一类特殊的材料,可以囚禁光子,它们本身无色,比如闪蝶的翅膀,它翅膀的颜色来源于对光线的干涉,光线在闪蝶特化的刚毛上来回干涉,蓝光在肛毛上增强干涉,显现出熠熠生辉的蓝色光芒。因此你可以说闪蝶的翅膀是无色的,它只依靠干涉光线产生颜色而且历久弥新,不同于涂料,它不会改变颜色。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游戏攻略(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