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是自己对于自己过分自信过分自满的一种陶醉入恋的心理表现。这种表现在生活中会表现在过分的爱慕虚荣,夸大自己,爱打扮爱臭美等
自恋的人格特征
1.认定自身的优越:
自恋型人格最主要的特征是:认定自身的优越,有种特权者的感觉,坚信自己值得别人无条件的爱和帮助,以获得一切为理所当然。缺乏共情能力,无欲望去认识或认同他人的情感和需要。出于一种对自身力量和重要性的不现实的意识,自恋者过分关注自己的需要,而且总是认为自己的需要是正当的,所以有权率性而为。他们期望得到别人无条件的爱,而不管自己平日是多么的漠视别人的需要。别人的处境和感受从来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他们看着别人,实际上眼里还是那个需要被满足的自己。寻求优越感是他们生活中不可幻灭的梦想,只有这梦想才能给生活赋予一种闪闪发光的意义。
2.受到挫败则倍感抑郁和绝望:
如果她们受到挫败,没能及时实现自己的理想化形象,就会倍感抑郁和绝望。因此种种能寄托这种寻找优越感的文化体系,其中包括有组织的宗教、各种形式的集团、竞争、荣誉以及形态各异的等级制度,都会成为自恋者寄托心灵的场所。他们在生活的激流中努力寻找世俗荣耀,追求社会性成功的标志物和陈腐不堪的浪漫情调。但是在这条通往无上优越的路途上,人的灵魂势必要受到一次次的考验,每一次挫败实际上都会造成自我鄙视和自我折磨,而人为了保全自己,不可避免要放弃那个真实的自我。自恋是用过度美化和拔高生活细节来粉饰平庸,同时向他人塑造理想中的自己。自恋是心理上的化妆品,抹上它不只是为了给人看,也是为了哄自己高兴。久而久之自己都看不见自己的真面目,不知自己青面獠牙。自恋者其实时刻需要一面镜子来观赏自己。
3.早期条件优越:
自恋型的人常常是些从小家境宽裕,受到宠爱和羡慕的孩子,具有超乎常人的天赋、智商或者漂亮的外貌。在他们的早期经验中,没有与别人的愿望和意志产生健康的摩擦,也不需要通过成就来赢得那种价值感,这导致他们出现了一种不切实际的权力感和自大感,为戏剧性的荣耀着迷,并且毫不怀疑自己应维持自童年起就接受的那种优越感。他们期待持久的好运,指望靠命运和别人来满足自己的愿望。他们的自信让他们具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但与此同时他们的自私和罔顾他人感受,必然导致亲密关系的困难。爱对于他们来说常常只意味着被爱,他们自己其实并不懂得爱,也没有能力去爱。
病态自恋在日常生活上常常表现为:
1.对批评的反应强烈,或激怒,或羞愧,或自卑;
2.损人利己;
3.过高估计自己的重要性,夸大自己的成就和才能,期待被人视为特殊人物;
4.人际关系不稳定,过分理想化和过渡贬低;
5.经常沉湎于幻想之中,想象自己有着非凡的能力、美貌和权利,能够获得光辉业绩和理想的爱情;
6.希望他人经常注意和羡慕自己,为此故意寻求别人的赞美;
7.时刻不忘自己的权力,期待特殊的优待而不尽相应的义务,常因人们使他希望而感到惊讶和生气;
8.认为自身的问题特殊,只有特殊的人理解;
9.对他人的感情虽然了解,但漠不关心;
10.嫉妒他人。自恋的人一般心境抑郁,自信心不足,经常为自己如何行事和别人怎样看待自己而苦恼,对他人的评论十分敏感。
1.渴望持久的关注与赞美,一旦不被注意便采用偏激的行为。
2.喜欢指使别人,把自己看成太上皇。
3.对别人的好东西垂涎欲滴,对别人的成功无比嫉妒。
通过回忆自己的童年,便会发现以上人格特点在童年便有其原型。
例如:1.总是渴望父母关注与赞美,每当父母忽视这一点时,便耍无赖、捣蛋或做些异想天开的动作以吸引父母的注意。
2.童年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是仆人。
3.总想占有一切,别的小朋友有的,自己也想有。
明白了这样的行为是童年幼稚行为的翻版后,便要时常告诫自己:
1.我必须努力工作,以取得成绩来吸引别人的关注与赞美。
2.我不再是儿童了,许多事都要自己动手去做。
3.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好东西,我要争取我应得到的,但不嫉妒别人应得的。
4.还可以请一位和你亲近的人作为监督者,一旦出现自我中心的行为,便给予警告和提示,督促并及时改正。
参考资料: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