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芣苢》的原义解析
《芣苢》是诗经里重叠词用得最多的一首诗,除了“采、有、掇、捋、祮、撷”其它几乎都是重叠词了。从结构上看属于《诗经》当中最简单的一类,三个诗节反复叠唱,只是每一节里换了两个动词而已,这些动词也简单,是表示采摘动作之递进的,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一种简单明快、往复循环的音乐感,简单又特别。让人体会到一种自然美,使这看起来非常原始简单的诗有了递进感和动作美,所有的一切都发乎自然,来自生活,它活灵活现地描绘了一副采摘的场景。整首诗从劳动生活中取材,读起来清新有泥土味,诗意与自然相结合,犹如生活重现。这六个不同的动词,体现了一种从发现车前子,然后越来越多,把自己的容器全都装上,满载而归的欢愉过程,它是一首劳动者的欢歌。
诗中完全没有描写到采芣苢的人,却能够让人一读就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在诗歌反复重叠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芣苢》中展现出的情感是喜悦的,这种喜悦通过在这样一种在春光融融的忙碌劳动和丰收中体现出来,所以说劳动最光荣,它向人们传达了一种乐观的精神,尽管生活很苟且,却也总能找到自己的诗和远方。
品读不一样的《诗经》第八篇:“芣苢”兴于民俗,诗传千载
车前子
车前子是一种成熟后会结成一整串的红色野果子,古人认为车前子是一种有利于女人怀孕生子的草药。而这首读起来就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欢快的丰收感的《芣苢》,正是当时人们采茶前子时所唱的歌谣,如同现代的采茶女在山间和唱,一边采茶,一边对唱着山歌,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民俗歌谣风致流传下来。
《集传》云:“化行俗美,家室和平,妇人无事,相与采此芣苢,赋其事以相乐。”
这里说到这首诗体现在生活民俗之中,是妇女劳动时自创,大家相约好一起云采芣苢,然后唱了这首民歌用来自娱自乐,就象现在的南言妇女们登山采茶时,也会结伴一起唱山歌,这个习俗从古到今就有遗传风俗。
在古代农民所得的粮食交了赋税之后是不足以果腹的,“芣苢”也成了穷苦人民赖以生存的食物,青黄不接的时候,芣苢都结子了,满山谷都是采芣苢的妇女,
她们满怀希望和愉悦的心情采摘着大地的恩赐,山谷里响着歌声,在这样的一群人里一位刚出嫁的少妇,正捻着那希望的珠玑出神,似乎臆想到了自己的新婚生活或者是对未来的憧憬,羞涩忽然涌上她的笑脸,她的手欢快地采摘着芣苢,一边唱着“采采芣苢”之歌,喜悦的心情通过咏唱自然地流淌着,感染着读者一同生出愉悦的生生不息之情,同时也隐含着劳动农人丝丝的苦涩感。
品读不一样的《诗经》第八篇:“芣苢”兴于民俗,诗传千载
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读者试着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方玉润这段美丽的文字常常被现代的《诗经》研究者所引用,诗歌中阐述了这种至为简单的文辞复沓的歌谣,给我们带来的美好感觉,而且他也明确地提出这首歌适合于许多人一起唱,一个人单独唱会感觉到味道不对。漫山遍野的人们一边劳作,一边对歌,让欢乐的氛围冲刷走生活中的困苦,其乐融融弥漫在春光里。
品读不一样的《诗经》第八篇:“芣苢”兴于民俗,诗传千载
二、除了对于诗歌原意的一些美好想象与阐述,诗歌还有两种不同的歧义:
1,始于民俗民谣
一是简单的民间歌谣,歌谣一般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朗朗上口,但如此重叠的却是绝无仅有。“采采”可以解释为“采了又采”,也可以解释为“各种各样”,现代多数人认为就是采了又采,这是一种机械又重复的劳动,所以这些劳动人民用智慧把这个简单又机械的劳动化作了歌谣以愉悦自己,解除劳动的艰辛和困苦。
二是深蕴着艺术美,句子重重叠叠,随口而有押韵,由此使诗有了动感仪态,成为可以单人独唱或众人齐唱的歌词,和谐的韵律和欢快的节奏从简洁的语言中自然地流淌,诗的美如金铃作响感染人心,如配上音乐,曲调一定明净、舒展、清灵,是一种极为高雅的民间艺术。
2,另一种说法认为《芣苢》是表彰贞女的
刘向《列女传》有“蔡人之妻”一章,说有一位宋国女子嫁到了蔡国,嫁过去之后才发现丈夫患有恶疾,母亲于是劝说她改嫁,她的回答是:“丈夫的不幸也就是妻子的不幸。既然已经嫁给他了,就应该侍奉他一辈子,就算他患了恶疾也是一样。就像采采芣苢之草,虽然味道不佳,但还要捋采之,怀襭之,浸以益亲,更何况夫妇之道呢。”这位女子终于没有听从母亲的劝告,并作《芣苢》之诗以明志。君子赞叹道:“宋女之意,甚贞而壹也”。
品读不一样的《诗经》第八篇:“芣苢”兴于民俗,诗传千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