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社会民生>>宗教
解析:
观想念佛
是一种典型的内审美现象,参见王建疆先生一书
通俗地讲,即佛家的宗教境界,同时也是一种审美境界
即通过***,观,即观照,想,即想象.
在脑中想象佛的形象,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通过想象佛的形象、佛的境界而在脑中呈现出各种美妙的景象来,同时伴随着各种神妙的悦乐。
二者的结合谓之情景交融,为有意境。
附佛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三十二相】
三藏法数云:
一、足安平相谓足下安立,皆悉平满,犹如奁底也。
二、千辐轮相辐即车轮中之辐,谓足下毂网轮纹,众相圆满,有如千辐轮也。
三、手指纤长相谓手指纤细圆长,端直[月*庸]好,指节参差,光润可爱,胜余人也。
四、手足柔软相谓手足极妙柔软,胜余身分也。
五、手足缦网相谓手指中间,缦网交合,文同绮画,犹如鹅王之足也。
六、足跟满足相跟,足踵也,谓足之踵,圆满是足也。
七、足趺高好相谓足之趺,高起如真金之色,趺上之毛,青琉璃色,种种庄饰,妙好圆满也。
八、腨如鹿王相腨,股肉也,腨如鹿王相者,谓足腨渐次纤圆,如彼鹿王之腨,纤好第一也。
九、手过膝相谓双臂修直,不俯不仰,平立过膝也。
十、马阴藏相谓阴相藏密,犹如马阴,不可见也。
十一、身纵广相谓身仪端正,竖纵横广,无不相称也。
十二、毛孔生青色相谓身诸毛孔,一孔一毛,生相不乱,右旋上向,青色柔软也。
十三、身毛上靡相谓身诸毫毛,皆右旋向上而偃伏也。
十四、身金色相谓身皆金色,光明晃曜,如紫金聚,众相庄严,微妙第一也。
十五、身光面各一丈相谓身放光明,四面各一丈也。
十六、皮肤细滑相谓皮肤细腻滑泽,不受尘水,不停蚊蚋。
十七、七处平满相谓两足下两手两肩项中七处,皆平满端正也。
十八、两腋满相谓左右两腋平满而不窊也。
十九、身如师子相谓身体平正,威仪严肃,如师子王也。
二十、身端直相谓身形端正平直不伛曲也。
二十一、肩圆满相谓两肩圆满而丰腴也。
二十二、四十齿相谓常人但有三十六齿,唯佛具足四十齿也。
二十三、齿白齐密相谓四十齿皆白净齐密,根复深固也。
二十四、四牙白净相谓四齿最白而大,莹洁鲜净也。
二十五、颊车如师子相谓两车隆满,如师子王也。
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相谓咽喉中常有津液,上妙美味,如甘露流注也。
二十七、广长舌相谓舌广而长,柔软红薄,能覆面而至于发际也。
二十八、梵音深远相谓音声和雅,近远皆到,无处不闻也。
二十九、眼色如金精相谓眼目清净明莹,如金精色也。
三十、眼睫如牛王相睫目旁毛也,谓眼睫殊胜,如牛王也。
三十一、眉间白毫相谓两眉之间,有白玉毫,清净柔软,如兜罗绵,右旋宛转,常放光明也。
三十二、顶肉髻相谓顶上有肉,高起如髻,亦名无见顶相,谓一切人天二乘菩萨,皆不能见故也。
FROM:【佛学次第统编】
--------------------------------------------------------------------------------
【八十随形好】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指爪狭长薄润光洁。手足指圆纤长柔软。节骨不现手足各等无差,指间充密。手足圆满软净光泽。筋脉盘结深隐不现。两踝深隐骨不显露。(踝,胡瓦切。)行步正直,端庄严肃。行步威容齐整如师子王。行步安平稳如象王。行步有仪进止详缓。回身顾视必皆右旋。支节渐次安布殊胜。骨节交结宛如龙盘。膝轮圆满妙善安布。隐处妙好圆满清净。身支润滑柔软鲜洁。身容敦肃自在无畏。身支坚固稠密相属。身支安定厚重不动。身相端严光明离垢。身有圆光随处照耀。腹形方正柔软不现。脐深右旋圆妙光泽。脐厚妙好不窊不凸。(窊,鸟爪切。)肌肤匀净,鲜明离垢。手掌充满柔软方平。手文深长明直润泽。唇色红润如频婆果。(梵语频婆,华言相思。)面门圆满,妙好端严。舌相长广弥覆难量。发声威震如雷普闻。音韵美妙和畅清远。鼻高修直两窍不现。诸齿方整坚密鲜白。诸牙明洁渐次锋利。目广清净洞彻分明。眼相修广如青莲华。眼睫上下齐整稠密。双眉修长黑泽细软。双眉绮靡绀琉璃色。双眉高朗犹如半月。耳厚修长轮埵成就。两耳相好绮丽齐平。容仪端丽见者无厌。额广圆满平正殊特。身分殊胜上下匀等。首发修长绀青稠密。首发香洁柔润光泽。首发齐整不乱不杂。首发坚固永无断落。首发光滑尘垢不着。身分坚实逾那罗延。(梵语那罗延,华言金刚,谓坚固也。)身体庄严,长大端直。诸窍清净尘垢不染。身力充美无与等者。身相严好众所乐观。面轮修广净如满月。颜貌舒泰光显含笑。面颜光泽远离尘垢。身支严净恒无垢秽。诸毛孔中常出妙香。面门常出微妙之香。首相妙好周圆平等。身毛纤柔绀青光泽。法音圆辩随机普应。顶相高妙无能见者。手足指网分明严整。行不履地去地四指,而地现印文。神力自持不待他卫。威德远震善类悦闻,魔外慑伏。(慑,质一切。)音声和雅,悦可众心。观机浅深随类说法。一音深说随类得解。次第说法各随机缘。等观有情冤亲平等。所为先观后作,各赴机宜。相好具足瞻视无尽。顶骨坚实穷劫不坏。颜容奇妙常若少年。手足胸臆吉祥德相,妙好具足。
FROM:【三藏法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