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安置重伤员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不顾一切地全部带着走,影响全军行动能力,不明智;但如果无情抛弃,不但不人道,更会使全军军民寒心。
一般来说对伤员的安置,有以下几种方式。
用工具运输
伤员难以跟上部队,是因为他的行动能力丧失(或严重下降)。
所以能借助工具,让伤员乘工具离开,那携带伤员就不至于影响全军的战斗力了。
富得流油的美帝在这方面一直不错。
长津湖之战中,美军被我九兵团围困。在突围中美军利用简易机场的飞机运输、汽车运输等手段转运伤员。
所以长津湖之战,尽管陆战一师突围得很艰难,但他们基本上没有留下伤员。
在机械化时代之前,利用轮子运输伤员,也是非常常见的。
西汉时期李陵孤军深入,遭遇匈奴大军围攻。
李陵率军且战切走。
其中受一处伤的继续作战,受两处伤的驾驶车辆,受三处(及以上)伤的用车子载着。
所以如果有合适的交通工具可以运输伤员,一般部队是不会放弃自家兄弟的。
那么如果缺乏合适的运输工具,或者伤员规模超过了运输工具的运输能力呢?
隐藏于群众家中
在群众基础较好的地区,伤员可能会被安置到群众家中。
比如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山东地区。
群众常常积极、主动照顾我军受伤战士。
他们不但会在突围准备阶段,主动申请承担照顾伤员,他们还会在突围战结束后主动到战场寻找可能需要照顾的受伤战士。
这些群众本来就不宽裕,但却愿意用最好的食物来照料我军战士。
在遭遇敌军的威胁、盘问时,更有群众宁死不说,献出了生命!
在老乡们的细心照料下,许多战士愈合了伤口,重新去找部队。
那布满如沟壑般皱纹的笑脸、那如同老树般粗糙硬实的双手是我军战士刻骨铭心的依靠和难以忘怀的归宿。《解放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