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三国演义》有感(8篇)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观《三国演义》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三国演义》有感1 合上书,我又细细品味起这本可歌可泣的小说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说真的,看惯了武侠片中打打杀杀的内容,再看看这本记载三国时英雄人物“七分斗智,三分勇”的历史故事,还真有点“小巫见大巫”的味道?我们以前看的只能用“幼稚”二字来形容了。
这部书里有许多的英雄人物:文有诸葛亮、司马懿、姜维等,武有关云长、张翼德、赵子龙……“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他们或冷静、或暴躁、或执着、或浮夸……真是太佩服罗贯中了,能把这些人物写得活灵活现,如此生动。
在书中所谈及的这些英雄人物中,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位:
首先当然是“卧龙”先生诸葛孔明。说起他的名字,大家都不陌生,“草船借箭”、“华容道”、“空城计”,都是孔明献计的,如今早已成了千古佳话。还有那句名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曾在抗战期间激起了多少英雄儿女奋起反抗抵御侵略者!他的知识也渊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更是一位有名的科学家。他能有如此才华和他苦读、勤读有很大关系。诚如爱迪生所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不是吗?
接着便是蜀汉王刘备了,作为汉室的后代,有着皇族的血统,自然免不了是气宇轩昂的,“身当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真是一表人才。虽然他出身高贵,但处事谦恭、冷静,为能求得贤才,他三顾茅庐,可谓“伯乐”。抚今追昔当今很多领导者在这一点上不及刘备,如果,这些领导者都能学习刘备礼贤下士,真做人民的公仆,而不是高高在上,为人才提供更好的“平台”,那么我想这些人才必能发挥他们的作用。
“乱世奸雄?曹孟德”。虽然很多《三国演义》的读者都有点尊刘屈曹的味道。但我并不是这么看。从客观角度来评论,在残酷的战争年代他能杀出一条血路,建功立业并试图统一中原,难道他不是一名英雄吗?他不仅是一位英雄,也是一个军事家,他曾指挥了多少战役并取得了成功。同时他的文学造诣也颇高,“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曾引发了多少人的感慨!当然“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我们不能以偏概全,片面地进行评价,这让我联想到生活中,家长和老师们都偏爱那些成绩好的学生,甚至出现了“成绩好,一切都好”的情况,我认为成绩好的学生有些方面做得并不好,而成绩不好的学生并非什么都不好。
除了英雄人物之外,我对书中所描写的几次战役记忆犹新。首推的应是?官渡、赤壁大战啦。
以少胜多,官渡大战。这是三国时期一次著名的战役。袁绍自恃有十万多大军,并不把曹操那几万精兵放在眼里,结果反被曹操反扑,痛失爱将。后来曹操军队缺粮,谋士许攸劝他偷袭许都,他不肯。最终许攸投靠曹操,袁绍的一万车粮食被曹操一下子烧光。不出三天袁绍不战自败。
提到了官渡大战,那就不能不再说说赤壁大战了。这是一场经典的火攻大战。曹操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呀。自以为把船连在一起很平稳,却反而是伤亡更加惨重。最后走投无路,在华容道向关羽伏首称臣。狼狈极了。
这两次战役中失败者的共同特点是骄傲轻敌,古人云“满招损,谦得益”,在学习中也如此。有些同学在考试中获得了一次成功后沾沾自喜,自以为了不起,便开始骄傲起来。便变得不懂装懂,不可一世,最终在最后的考验中露了马脚,不仅受到了老师、家长的批评,自己也得不到好处,失去了学习的机会,有什么好的呢?还不如脚踏实地得学习,才能学到真本领呀!
在书房静静地坐着看书,感受著书给我的人生启迪。书,就是一面镜子,它使人明理、使人成长。
观《三国演义》有感2 那是暑假里的一天,我在家里没事可干,妈妈看我实在无聊,于是就拿给我一本《三国演义》的书让我看。
三天后我看完了整本《三国演义》。里面写了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结为兄弟。他们都想干出一番大事业。于是他们就开始招兵买马。刘备有了一定的兵力又有了聪明的诸葛亮。多次在与魏军的交战中获得了胜利,最后也成就了自己的一代王朝。
我印象较深的情节是,在大战中刘备的夫人生了一个儿子,在魏军重重的包围中,英勇无畏的赵云准备带领夫人杀出去。但刘备夫人的脚被石头砸伤了不能走路了,为了保住自己儿子的性命,就把儿子交到赵云手里自己毫不犹豫的跳进了井里。见此情景赵云只能骑上快马带着孩子逃走了。就在这时我想起了我自己的妈妈。平日里妈妈默默的付出就像是书里的情节一样。在我害怕时他们会保护我,在我不知所措时他们会给予我一定的建议,在我犹豫不决时,他们会鼓励我,他们一直在我身边。我觉得在世界上有妈妈的爱就足够了。
这本书让我更加懂得了爸爸妈妈对我无私的关爱和默默付出的精神,他们是我在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依靠。
观《三国演义》有感3 《三国演义》可以说是人性的五味汤,里面包含了各种人与俱来的性格—正直、骄傲、诡计等等,也包含了人的善于恶。比如说关羽就是正义的化身,他勇敢、仁义且充满机智,对任何恶事都进行斗争,也是东汉时期最令曹操畏惧的人之一。还有曹操他拥有奸雄的智慧。电视剧从东汉未期到三国未年,魏,蜀,吴三个国家的兴起与灭亡。在其中忠臣义士的殉国,人生的不如意生与死的交织深深打动了观众。
每一颗“将星”的灿烂与衰败,都给这碗汤撒下了不同的味道,有些苦,有些甜。而我最喜欢的人物,则是那有着千古盛名的诸葛亮。我喜欢这个人物的原因并不是他有着天才的智慧,而是他有着泰山般的顽强毅力。阿斗这个人物大家都很熟悉吧?没错,他就是蜀国的后主,昏庸无道,贪图享乐,可以说是一个“烂泥扶不上墙”式的人。而诸葛亮用自己的生命暴打刘备“三顾茅庐”的情意。尽管烂泥扶不上墙,死水成不了活水,他还是用他的生命紧抓着那似乎不存在的希望。在他第一次进攻魏国,胜利遥遥在望时,后主听信谣言,对诸葛亮的忠诚产生怀疑,将他召了回来,结果是大好时机白白丧失了。尽管如此他依然没有放弃,没有责怪任何人,用自己的生命对抗魏国。人算不如天算,到最后他还是以生殉国了。有些人可能会说“诸葛亮太愚蠢了,明知蜀国命不久矣,却还进行无谓的反抗,这不是自找苦吃吗?”但我认为不是。他可能明白这一点,但他却一定不会放弃。因为他至少做到了“问心无愧。”他不进行反抗,可能不会成功,但是,他尽力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存在着相似的情况:一群同学在操场上打篮球,其中有一个是初学者。他望着球架认真地投。但事与愿违那篮球架偏偏跟他作对,怎么也不让他进。旁边的同学看到了,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但他呢面对这些“笑”,只是抱以微笑。为什么它能以这种心态看事情呢?那是因为:贵在尝试,而不在于胜负。
观《三国演义》有感4 今年暑假,我看完了《三国演义》这部大型历史剧,感慨万千。
这是一个群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个文争武斗的时代,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这就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时代——三国时代。
三国鼎立,刘备、曹操、孙权雄才大略,手下谋士机智多变,将士英勇善战。其中有太多让人难忘的人和事,我最感兴趣的一个话题是:是诸葛亮聪明还是司马懿机智?
爸爸说:“诸葛亮,他多聪明呀,机智勇敢,还会奇门八卦阵,多厉害呀!我觉得是他最为聪明,有例为证:马谡失了街亭,蜀军惨败,功亏一篑。接下来是诸葛亮上演了空城计,只有两三千残兵的西城,他却敢大开城门,于城楼之上镇定自若地抚琴,退了司马懿十万大军,如此看来,诸葛亮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
我说:“我觉得是司马懿最为聪明机智,虽然屡屡败于诸葛亮,但是他其实是一个有大智的人。”
“为什么?”爸爸问。
“因为,他大智若愚,深藏不露,最后是谁统一了国家?”我问。
“是司马家族。”爸爸说。
“这不就完了!从结果来看,他是最后的胜利者,难道不算是最聪明的吗?”
观《三国演义》有感5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它是由罗贯中写的。书中人物个性鲜明,书中的关羽,张飞,刘备,诸葛亮等都是人尽皆知的人物。众多多人物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充满智慧的诸葛亮。
诸葛亮是一个知道别人内心的人,他拥有非同寻常的智慧。在草船借箭中他看出了周瑜内心的小算盘,读出了周瑜狡猾的计谋,又知道鲁肃和曹操的'性格,更令人叫绝的是他还能看天象,这才是他成功向曹操借箭,并使周瑜的计谋没能得逞。
诸葛亮个也是一个能感化他人的人。在《七擒孟获》一文中,他七次抓住孟获,又七次放走了他。最终孟获对诸葛亮心服口服,便投降了诸葛亮。
最近,我的父母也看了一遍《三国演义》,时常也会和我一起探讨一番,他们纷纷表示诸葛亮死得可惜,壮志未酬,关羽死得太惨,张飞不该惩罚那两个军士,惹得一身祸患,死无葬身之地,周瑜一个无耻小人,理应去世。我听到这些也十分认同,只是对关羽我另有偏见,他不该随意攻击曹操,应该在有实力的情况下才行。
《三国演义》写出了三国争斗的场景,人物写得活灵活现,情节十分精彩诱人,我喜欢这本书。
观《三国演义》有感6 近日复观《三国演义》,读到曹操于渭水击败马超一节,突心有所感,成文以记之。
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冬,马超为替父报仇,起兵夺取潼关,直逼许昌。曹操率军迎击马超于渭水,被西凉兵连挫几阵,弃袍割须,好不狼狈,只得闭门不战。数日后韩遂率领羌军数万来援马超,曹操帐下众将皆忧,唯曹操大喜,治酒以贺。其后曹操用离间之计,使韩遂与马超二人反目相争,从而彻底击溃西凉军,马超败走,韩遂归降。庆功宴上众将问曹操,为何闻敌添兵而喜,曹操说:“其众虽多,人心不一,易于离间,一举可灭,吾故喜也。”
渭水之战中,两军兵力相差无几,西凉军占有地利,加之长枪快马,骁勇剽悍,所以在战场上屡次获胜,以致让曹军大败,曹操自己也险遭不测,成为日后祢衡的笑料。但最终曹操却出其不意,充分利用人天性中的自私和猜疑心理,巧用离间计,使马超怀疑韩遂暗地降曹,从内部瓦解了二人的团结,使二人自相残杀,曹操坐收渔人之利。
渭水之战初期,马超、马岱、庞德三人齐心协力、团结一致为马腾报仇,加上一些有利因素,所以杀得曹操惨败;后来,在人马增加的情况下,西凉军反而被击败,其原因便是马超、韩遂二人不能团结一心所致。
团结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是一个集体内部人际关系融洽,工作效率高,有着为一个目标努力奋斗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凡是一个团结协作的集体,必定会做出惊人的业绩。
曾经看过这样一篇文章,几个留洋的学生在国外合伙开了一家中餐厅。开始时资金短缺,店面窄小,但是几个人为了把店干好,纷纷想点子、出奇招,不遗余力、不计得失。不久生意越来越红火,店面不断扩大,而这时,创业的几个年轻人开始计较你拿了多少钱,我得了多少利,从而展开了勾心斗角,你争我夺,挖墙脚、使绊子。时间不长中餐厅便难以维持,关门大吉。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创业初期,几个年轻人同心同德,为了一个共同目标不懈努力,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后期,大家失去了团结,各打算盘,成为一盘散沙,结果使辛辛苦苦创立的事业毁于一旦。
从以上实例到渭水之战,都提醒我们,一个家也好,一个集体也好,一个国家也好,要想进步,要想发展,团结一心是非常重要和必需的。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就会产生无穷的力量,化不可能为可能,战胜一切困难,克服一切险阻,使我们的家变得更加美好,让我们的国变得更富强
观《三国演义》有感7 最近我看了一部电视剧,那就是中央台正在热播的新版《三国演义》,《三国演义》讲述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剧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
《三国演义》表现了渴求和平统一,反对战乱的思想,反映了百姓拥护明君,反对暴君的愿望!另外还宣扬了“忠义”观念!
有人喜欢武力高强的吕布,有人喜欢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有人喜欢老谋深算的曹操,而我最喜欢的是忠勇双全的关羽。关羽是《三国演义》中重笔刻画的人物之一,他武艺高强,神勇盖世,同时又“义不负心,忠不顾死”,是忠义的化身。在我眼中关羽是一名英雄,字云长,河东解良人,身高九尺,面如重枣,眉似卧蚕,胡长二尺,手持青龙偃月刀,很是威风。我眼中的关羽是勇敢的。关羽被曹仁的毒箭射伤后,华佗说用刀割开皮肉,刮掉骨头上的毒,再敷上药,缝合后就会好。关羽答应了他一面伸开胳膊让华佗刮骨,一面与马良下棋。我眼中的关羽是仁义的。火烧赤壁之后,曹操败走华容道,遇到了看守华容道的关羽。关羽本想杀了曹操,但想起曹操的恩情,过五关斩六将时曹操也未派兵阻拦……
这电视剧看得我热血澎湃,让我想穿越时空和关羽成为结拜兄弟,一同征战天下!
观《三国演义》有感8 复习迎考是很痛苦的,妈妈看到我的愁样,打算给我放半天假!于是,我一做完作业,就上网看电影去了!可看什么好呢?我想了半天也想不好,最后还是看《三国演义》吧,我就在三味影院查找《三国演义》这部电影,找到后我随便点了一集看。
这集是夺战西川,故事是这样的,刘备想要夺得西川,就带着五了大军杀到西川,一路上通过诸葛亮计策打得非常顺风顺水。西川的川主刘璋挡不住,便求救于东川川主张鲁。张鲁就叫手下猛将马超前去,马超立营在刘备城前十里,马超每天在叫阵,可刘备城中没有人能敌得过马超。刚好张飞来了,他就下城与马超大战,张飞与马超打到几百回不分胜负,他们有打夜战,又打到几百回不分胜负。
刘备想要夺得西川,但见马超如此勇猛,又特别喜爱,想招为自己的手下。就在他没有办法时,孔明来了,给他出了条妙计!想先用钱去收买杨松(张鲁的手下),让杨松去跟张鲁说,让马超撤兵,就可让张鲁为汉宁王。但马超不肯撤,张鲁又谴人三番五次去劝,马超还是不撤,张鲁再谴杨松去劝马超,杨松说:“你要在一个月里完成三件事,一要取得西川,二要刘璋首级,三呀退荆州兵,如没完成,就把头献来。”马超便马上撤兵,杨松又传流言说:”马超回东川,必有异心。”张鲁听了后,就吩咐手下张卫分军七路,坚守隘口,不放马超兵入。马超进退两难,无计可施。刘备又派刚投降的李恢去说服马超,最后马超被说服了,归降了刘备。有了马超后西川就被刘备占了。
看完这回,我真是佩服张飞和马超,竟然打了几百回合也不分胜负,又佩服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三国演义》果然是四大名著,每一回都是那么好看,那么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