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遥的生平与《平凡的世界》创作背景
路遥(原名王卫国),出身于贫穷的陕北榆林清涧县农村,自幼家贫,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1969年底回到家里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民族文学》(今为《延河》)编辑。
1980年发表《惊人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也相继获奖。
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描写一个农村知识青年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经历,引起很大反响,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改编成同名电影后,获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轰动全国。1982年,《在困难的日子里》获《当代》文学中长篇小说奖,同年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
路遥从延安大学中文系毕业以后进入《延河》杂志编辑部工作。热爱文学创作的路遥,闲暇时间都用在了采集素材和练习写作上。他创作的中篇小说《人生》一经问世就很受读者欢迎,被翻拍成电影以后更是轰动全国。但路遥并没有骄傲自满,而是立下决心要创作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小说。
路遥为了创作《平凡的世界》,花了整整三年的时间走街串巷搜集到了1975—1985这十年间几乎所有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亲自走访了许多位经历那段改革岁月的中老年人,积累了大量的第一首素材。走访期间路遥大部分时候都是骑着自行车,背一个黄挎包,里面装一壶水和几个馒头。渴了就停下来喝几口水;饿了,就蹲在路边啃几口馒头。冬天的时候陕北气温达到零下十几二十度,馒头冻得像冰块一样硬,路遥就用热水泡一下掰着吃。(参见厚夫著《路遥传》)
到了具体创作阶段,路遥可以说是废寝忘食,经常是白天翻阅资料、构思故事情节,晚上七点左右开始写作,一直写到凌晨四点左右,然后才上床睡觉,睡到中午十二点左右才醒来。(参见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
《平凡的世界》里写到孙少平后来应招去了铜城大牙湾煤矿当了一名煤矿工人。为了真实还原煤矿工人的工作和生活状态,路遥跑到弟弟王天乐所在的铜川某煤矿,亲自下井和煤矿工人们一起干活,亲身体验几十上百米深的井下作业,还和煤矿工人同吃同住三个月的时间,详细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情感。如此一来才有了《平凡的世界》里感动千千万万读者的河南好师傅王世才、吃苦耐劳而同样舍己救人的模范工人孙少平。(参见厚夫著《路遥传》)
像这样经过了接近两年零九个月的艰苦创作,《平凡的世界》这部百万字的长篇巨著终于问世了,并且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平凡的世界》在所有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里排名第一)。其实早在全书完成之前,《平凡的世界》第一卷就已经开始于每天中午十二点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读书频道播出了。那个时候年轻男女下班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收音机收听广播版的《平凡的世界》,那场景可以称得上是万人空巷。
路遥给广大读者奉献了这样一部不朽的文学名著,却因为长年的辛苦创作拖垮了自己的身体。路遥荣获茅盾文学奖后不久就住进了医院,于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左右,因肝硬化腹水病逝于西京医院,享年42岁。
二、《平凡的世界》的地位、内容与主题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小说。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改革变迁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1986年12月首次出版。
该书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三、《平凡的世界》的几位有代表性的主人公及其象征意义
1.孙少平
一个穷困的农村青年,但是他又是有知识的农村青年。务实勇于听从精神的召唤。无论是吃着高粱面馍、喝着剩菜汤的高中生活,还是下地务农的农民生活,甚至走出土地后的打工生活,孙少平身上都昂扬着精神的高傲、挥洒着灵魂的矜持。物质的匮乏和精神的充盈让孙少平的生活始终五味杂陈。而生活考验的不断加剧和知识视野的不断拓展,也造就了孙少平保尔般的工作热情和圣徒般的道德修养。面对歧视他忍辱负重,看到不平他拔刀相助,关键时刻不计前嫌等等,自身的物质穷困根本没有成为他道德修养的束缚,反倒映衬出他人格的完善。而他的爱情选择也显示了他的个性特征。面对高干子女、大学生田晓霞,他没有逃避,也没有感到自卑,他的精神高度足以和她站在一起。而最终他拒绝金秀的爱情回到惠英的身边,同样是他圣徒精神的延伸,强大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感促成了他的选择。
2.孙少安
哥哥孙少安是奋斗精神的另一个代表,与孙少平追求飞扬的生活不同。他的沉稳和精明都是内敛的。长子的家庭责任和过早的承担世事,使得孙少安难以走出土地和家族的束缚,变成了农村变革的先觉者。但是他的爱情和婚姻都遭遇了挫折。最终孙少安在初尝成功滋味的时候不得不面对妻子秀莲的去世,正如孙少平在享受爱情甜蜜的时候不得不接受田晓霞的突然死亡一样,唾手可得的完美生活消失殆尽。
3.田润叶
田润叶同样是一个农民的女儿,所不同的是,她生活在城市,这里的文明与开放程度较高,所以在润叶身上脱离了世俗的偏见,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对于孙少安这个从小生活在一起的人,润叶一直是喜欢的,她并不认为门第有多重要,在她看来,“门当户对不如两个人有情意”,所以她并不介意孙少安贫寒的家境,更没有看不起孙少安的农民身份。止因如此她主动向孙少安表白,告诉少安自己愿意一辈子跟他好。但孙少安偏偏又是一个极为理性的人,他明白彼此之间有养不可逾越的障碍和巨大的反差,所以即使润叶到少安结婚当天去“抢人”,少安仍然选择了秀莲。润叶心灰意冷,不得不和县革委会副主任李登云的儿子李向前结了婚。润叶和向前结婚后,两人的婚姻有名无实。直到向前后来因为润叶而出了车祸,失去了一条腿以后,润叶才接受了向前,和他做了真正的夫妻。
4.田晓霞
田晓霞天真烂漫、单纯、善良、勇敢,当她与孙少平偶遇以后,渐渐地发展成志同道合的好朋友。田晓霞的家庭条件比较优越,从小在城市中长大,没有经受过陕西农村的艰苦生活,但是她丝毫没有城市娇小姐的样子,反而非常的朴实、坚强。田晓霞从小受父亲田福军的影响,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道德觉悟。田晓霞后来进入黄原师专学习,毕业后进入省报当了记者。晓霞后来与少平恋爱,只是好景不长,便在一次抗洪抢险中牺牲。
5.郝红梅
郝红梅是孙少平在原西县中学的同班同学,因为家里是地主成分,被抄了家,所以生活困难,也被人瞧不起。她和孙少平一样,在生活的贫困和较强的自尊心中苦苦挣扎。因为相同的处境,她和少平同病相怜。但是红梅渴望通过婚姻来改变命运,所以他疏远了喜欢她的少平,而仰慕家境优越的班长顾养民,并与顾养民恋爱。毕业的时候为了给同学回赠礼物,她去供销社买手帕,因为一时动了贪念被抓住,幸得少平搭救方才脱身。后来她的不光彩经历还是被人告发,顾养民与她分手。红梅后来匆匆嫁了一个教书先生,但是丈夫却在盖房子的时候不幸去世,留下红梅和一个年幼的孩子。红梅带着孩子在集镇的庙会上卖水饺,却邂逅了同学田润生,后来与润生恋爱结婚。
6.田福军
田福军是一个焦裕禄式的好干部。他一心为老百姓着想,一心想让老百姓吃饱穿暖,思想解放,推崇改革。在原西县任职县革委会副主任的时候,曾与县革委会主任冯世宽进行了激烈的路线斗争。后来得到省委的提拔和重用,先后担任黄原地区行署专员、黄原地委书记、省会城市的市委书记等职务,力行改革,亲民敬业,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深得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
四、路遥与《平凡的世界》的人物渊源
1.路遥与孙少平
孙少平其实是路遥求学时代的一个缩影。孙少平在原西县中学读书的生活,其实就是路遥在延川县中学读书的生动写照。
当时延川县中学的寄宿生吃饭,伙食分三个层次:
而这一段在《平凡的世界》里就变成了原西县中学食堂的三种伙食。
孙少平爱好读书,自尊自强,不甘平庸,这正是学生时代的路遥的投影。孙少平与田晓霞一起排练话剧《智取威虎山》大获成功,受到县里的表彰奖励。这一段来源于路遥在延安大学读书的时候,曾经参加中文系话剧表演荣获一等奖的经历。那一场话剧表演,路遥是总导演。
2.孙少平与王天乐
孙少平后来去铜城大牙湾煤矿工作,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煤矿工人。这一段来源于路遥的弟弟王天乐。王天乐是路遥的亲弟弟,虽然路遥年幼就过继给伯父为儿子,但是与弟弟王天乐的关系一直很好。王天乐后来去了铜川当了煤矿工人,路遥还曾专门去铜川与他同吃同住。所以孙少平身上也有路遥弟弟王天乐的影子。
3.路遥与田晓霞
田晓霞是《平凡的世界》另一位灵魂人物。细心的读者会发现,田晓霞真的是大家理想中的女神——出身高级干部家庭,却平易近人,没有架子;长得漂亮,很健谈,活泼可爱,大大方方;爱读书,有才华,有理想,有追求,高瞻远瞩。
为什么路遥把田晓霞塑造得几近完美呢?因为晓霞的形象其实来自于路遥的妻子林达。林达是北京知青,到陕北延川县插队的时候经人介绍与路遥结识。林达出身较好,美丽文静,知书达理,路遥对她一见倾心,后来两人就恋爱结婚了,并且育有一女。林达在路遥的心中几乎是完美的形象,所以路遥把她写进了小说中,于是就有了田晓霞这一人物形象。至于后来由于路遥常年写作,作息不规律,顾不上家里妻子和女儿,夫妻俩长期分居,最终感情破裂并离婚,这就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