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是怎样推演并创造象棋的

传说商朝末年,有位姓姜,名尚,叫姜子牙的人。据说他的祖先是舜帝时的大臣,因曾经帮助过部落首领大禹,在上古治理洪水时有过功劳,被封在吕地,姜是他族人的姓氏。

姜子牙出生时,他的家境已然败落,所以他年轻的时候便去昆仑山求仙,拜元始天尊为师,后修仙不成,被天尊派下山,在社会上算卦为生。

姜子牙虽然资质不好,但他志气不小,无论修仙不成也好,还是算卦为生也好,他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为国家施展才华。

姜子牙虽然满腹经纶、才华出众,但他却怀才不遇。姜子牙年过60岁,满头白发,阅历丰富,智慧过人,他一直在寻找施展才能与抱负的机会。

于是姜子牙在商纣王朝谋了个下大夫之职。但是他见纣王荒淫无道,便隐居渭水北岸钓鱼。

钓鱼的时候闲来无事,为了消遣,也为了追求梦想,他便按照兵书里所讲的知识,开始在地上“排兵布阵”。

他用一根小棍在地上划成道道,分成敌我双方,将石子放在上面,研习打仗,把大帅置在后边,并有卫士守护,不离左右,元帅指挥着兵车横冲直撞,长驱直入,所向披靡。

姜子牙让战马也不懈怠,一蹦一跳地冲到敌方阵地上,元帅命令兵卒只许前进,不许后退。在演习中遇到障碍物没法办了,他想要是再发明一件能飞越障碍物的武器就好了。他踱来踱去苦思冥想。

有一天姜子牙正在演习打仗,就在这时,一个农夫看到姜子牙不是在钓鱼,而是在闲玩,他想和姜子牙开一个玩笑,就趁姜子牙不注意,拾起一块鹅卵石,隐在一个小土堆的后面,向姜子牙投去,正好击中姜子牙的后背。

姜子牙扭头没有看见人,正要发火,发现地上有一块石子。忽然他醒悟过来,这石子隔着土堆就飞过来了,于是,他就在他的“阵”上加了一个能隔子打的石子,这就是后来所谓的“炮”。

从此以后姜子牙经常在地上进行排兵布阵的演习,并不断改进演习的方法,他在地上划成粗道道,按一定的方法摆上写有“将”、“帅”、“士”、“卒”、“马”、“炮”和“兵”的石块。两军对垒像真的在打仗一样。

后来当地人就把姜子牙排兵布阵的这个地方叫“棋路地”。多少年后姜子牙故里的人们还这样称呼,以此纪念姜子牙。

不久姜子牙到了西岐,把他演习排兵布阵的方法告诉了周武王。周武王根据姜子牙的“排兵布阵”操练兵马,打造战车和大炮等,积极做反对商王朝的准备。

姜子牙“排兵布阵”的打仗方法,在牧野大战中派上了用场,并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在这之后周武王把姜子牙这种两军对阵的演习活动,称作象棋。

后来姜子牙又继续演习棋艺,不断进行改革完善。

早期的象棋最初的雏形是六博戏,后来东汉著名文学家王逸注释的《楚辞》云:

搏,着也,行六棋,故曰六博。

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提到了六搏。据《史记·苏秦列传》中记载,当时齐地居民安居乐业,人们“斗鸡走狗,六搏塌鞠”。

那时的棋大概为6子,所以才叫六搏。这与当时的军事具有一定的关系。春秋战国时的兵制,以5人为伍,设伍长一人,共6人,当时作为军事训练的球类游戏,也是每方6人。

这种状况反映在当时的象棋上,也是以每方为6枚棋子,称“六博戏”。由此可见早期的象棋,就是象征着当时的军事组织和战斗的一种游戏。

早期的象棋棋制由棋、箸、局3种器具组成。两方行棋每方6子,分别为:枭、卢、雉、犊、塞。

其中塞棋有两枚棋子,用象牙雕刻而成。箸相当于骰子,在棋之前先要投箸。局是一种方形的棋盘。比赛时“投六箸,行六棋”,斗巧斗智,相互进攻逼迫,而制对方于死地。

在这种棋制的基础上,后来又出现了一种叫塞的棋戏,只行棋不投箸,从而摆脱了早期象棋中侥幸取胜的成分,使象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象棋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游戏攻略(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