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九年级上册语文古文题目九年级上册的古文比较少,大概就是以下几篇
21.《陈涉世家》司马迁
22.《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
23.《隆中对》陈寿
24.《出师表》诸葛亮(这篇是重点)
剩下的都是古诗了、、、
25.词五首
望江南(梳洗罢)温庭筠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李清照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
课外古诗词背诵
观刈麦白居易
月夜刘方平
商山早行温庭筠
卜算子咏梅陆游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晏殊
浣溪沙(蔌蔌衣巾落枣花)苏轼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李清照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
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不知道是不是要那几篇小说、、、、
17.智取生辰纲施耐庵
18.杨修之死罗贯中
19.范进中举吴敬梓
20.香菱学诗曹雪芹
就是这些了、、、、、
2.求初中语文人教版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七年级到九年级的,谢谢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②_______,_____________,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21.写出画线处的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翻译①②两句。
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曰:“学①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②知③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④知也。”
23.解释红色字。
①而________②知_________③而___________④知___________
24.写出画线处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下列各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阐述的是学与思的关系
B.“人不知而不愠”强调的是学习知识在于提高自己。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显示了孔子为学的谦虚风度。
D.“温故而知新”强调了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解释文言语句中红色词语有误的一组是:(2分)
A.不见曦月(日光)披发文身(画着文彩)
B.属引凄异(连接)毳衣炉火(鸟兽身上的细毛)
C.夏水襄陵(漫上)乘骑标枪舞刀于水面者(举)
D.吞天沃日(用水淋洗)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2.词语中红色字与“民弗从也”中的“从”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力不从心B.投笔从戎
C.欣然从命D.言听计从
1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
15.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中曹刿与鲁庄公关于“何以战”的对话表现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B.曹刿在“彼竭我盈”的情形下发出“逐齐师”的号令。
C.“可以一战”、“故克之”和“故逐之”都表明曹刿善于把握作战时机。
D.“惧”齐师在败绩之时“有伏”是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的原因。
上面的给你参考。
你应该从基础入手,把测评、练习册中的东西弄好,在有相关知识的情况下看看虚词并灵活应用,就能得高分。
3.跪求初中语文八年级上下册,九年级上册人教版的文言文选择试题及答《大道之行也》1、给加粗的字注音并对其做解释。
①选贤与能()________________。②男有分,女有归()________________。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________________。④陶后鲜有闻()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语句。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给上题语句划分节奏。
(一)语段点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________,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1、用课文原话填空。
2、翻译划波浪线的语句。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用了________、________等修辞手法。4、本文选自《________》,是________家经典之一,大约是________末年或________之际儒家学者托名答问的著作。
(二)迁移过关管仲、隰明①从桓公伐孤竹②,春往冬返,迷途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明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而水③。”
乃掘地遂得水。────────────【注】①管仲、隰(xí)明:两人都是齐桓公的大臣。
②孤竹:指孤竹国,在今河北卢龙。③蚁壤一寸而仞有水:据说蚁封(蚁穴周围防雨水的高出地面的浮土)高一寸,其下八尺之下便有水。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①从桓公伐孤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蚁冬居山之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春往冬返,迷途失道。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短文的前一段是一个成语的出处,请写出该成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①jǔ通“举”,选出来②fèn职分、职守③wù憎恶、憎恨④xiǎn少2、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3、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一)1、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2、(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3、对偶排比4、礼记·礼运儒战国秦汉(二)1、①讨伐②山南2、春天出征冬天返回,(可是返回途中)迷失了道路3、老马识途提示:(二)1、这道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意,首先我们应对所释之词各项意义心中有数,然后根据具体语言环境加以选择。“伐”有讨伐、砍伐之意,“阳”有山南水北之意,故本题作“讨伐”,“山南”解。
2、翻译须注意几点:词语语意上的特殊性(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的活用,通假字等),句子的语序(如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句子成分的省略等。当然更多的句子是很普通的。
3、这是考查我们词语的积累和语言的运用能力。由古文推断成语多从内容出发,以抓中心、人物特征、事物本质为主。
-《五柳先生传》习题精选阅读课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揭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
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会意:_____________________⑵造饮辄尽,期在必醉造:____________期:__________________⑶箪瓢屡空,晏如也宴如:__________________⑷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萧然:__________________2、填空。《五柳先生传》的作者是________,他是________代大诗人,我们学过他的一篇文章《__________》,其中描绘了一个自由、和平、生活幸福的理想境界。
有关他不阿谀权贵的“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也广为流传。3、翻译下列短语或句子:⑴曾不吝情去留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选段中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
5、文中“不慕荣利”与下文“赞语”中的哪句相照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用“____________”划出文段中写“五柳先生”“生活”的句子。7、从表达方式看,文段主要用了________的表达方式,这部分内容与下文的“赞”语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⑴指对书中的意旨有独到的体会。⑵往,到;希望、愿望。
⑶安然自若的样子。⑷冷冷清清的样子。
2、陶渊明东晋桃花源记不为五斗米折腰3、⑴态度率直,说来就来,说走就走。⑵简陋的居室冷冷清清。
4.求九年级上语文文言文复习题冈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文言文阅读训练(一)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1.下面各组加点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汝心之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担中肉尽,止有剩骨C.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D.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2.愚公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的理由,错误的一项是:()A.有不可动摇的决心。
B.有无穷无尽的子孙。C.这两座山不会再增高。
D.有操蛇之神的帮助。3.用科学的眼光看,愚公移走两座大山是不必要的,而且结局是天帝派神搬走了两座大山也是不可能的。
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其目的是:()A.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夸大神的作用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C.宣传人定胜天,不必用科学,只须用苦力的思想。
D.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不识时务的消极思想。4.对下面句子理解错误的一句是:()A.曾不若孀妻弱子: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B.虽我之死:虽然我死了。C.天陇断焉:没有山冈高地阻隔了。
D.惧其不已也;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5.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写)6.说明愚公和智叟辩论胜利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写)7.愚公移山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未选部分的句子填写)8.结尾说上帝被愚公的\诚\感动了,这个\诚\指的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c2d2b4b5ر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士石何6ر河曲智叟无以应7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8ر指愚公移山的决心和实际行动(意思对即可)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愚公移山》是一篇故事,选自《》。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甚矣,汝之不惠。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C.河曲智叟亡以应。
D.子子孙孙无穷匮也。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汝心之固()(2)何苦而不平?()4.翻译下面的句子。(1)甚矣,汝之不惠。
(2)曾不若孀妻弱子。5.因为愚公的年龄将近九十,因此智叟用“”(用原文回答)作为理由阻止愚公移山,他的话句句含有语气。
但愚公先斥智叟的“固不可彻”,后智叟的理由,他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其理由是,结果愚公取得了辩论的胜利,文中的“”一句就证明了这一点。6.这段文字是全文的核心,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
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全段说明了智叟不智,愚公不愚。
7.《愚公移山》积极意义是答案:1.寓言故事列子2.D3.顽固愁什么4.⑴你太不聪明了⑵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5.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讽刺驳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6.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何苦而不平7.言这有理即可(二)捕蛇者说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8~11题。
(10分)[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乙]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但是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但是卧。
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8.写出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2分)彻:齿:9.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是进亦忧退亦忧B.谨食之,时而献焉食之不能尽其材C.若毒之乎皆若空游无所依D.殚其地之出出则无敌国外患者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3分)(1)傲尔远逝(2)斗折蛇行(3)犯寒暑11.填空、简答。(3分)(1)以上两篇文章的作者是朝(代)的(人名)。
(1分)(2)甲文段运用的写法,写潭中游鱼的形态;乙文段运用对比、烘托手法,使形成强烈反差。(2分)答案:8.彻:笔直照射齿:年龄9.Bl0.(1)忽然游到远处去了(2)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3)冒着严寒酷暑11.(1)唐柳宗元(。
5.9年级上册语文名校课堂有关古诗中的习题与答案1、《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夕。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云梦】本是二泽,在湖北省大江南北。江南为梦江北为云,后世大部分淤成平地,便并称云梦泽。
【撼】摇,因洞庭之波直抵岳阳城下。【端居】指隐居,因为上有圣明之君而不去报国,感觉有愧,故曰“耻”【羡鱼】《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后两句皆暗喻想从政而无人援引。
5、《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7、《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按】《读雪山房唐诗钞凡例》评“始以议论入诗,下开杜紫微一派”【悲寂寥】宋玉《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寂寥兮收潦而水清”【排云】冲破云层8、《鲁山山行》(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9、《浣沙溪》(苏轼)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蹄。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0、《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