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小。当初发现的时候,以为和地球差不多大,但发现冥卫一之后,可计算出冥王星质量只有地球的千分之二。如果冥王星是行星,那么七大卫星就可以比行星大很多,这违背通常的直觉:行星应该是卫星的家长。按照新的行星定义,踢出冥王星之后,最小的行星比最大的卫星要更重。(单论体积,土卫六和木卫三比水星大,但是水星密度惊人,论质量,最小行星水星比这两个最大卫星加起来还重)
2、兄弟太多。行星就应该矫矫不群,新的行星定义要求是本轨道的绝对王者,但冥王星的轨道斜斜地跨多区域:内区域的王者是海王星,外区域有一群兄弟不相上下冥王星和阋神星只是排前列而已,而这个群体的真正老大,其实是第七大卫星海卫一,已经被海王星俘获为卫星。
历史上当初发现谷神星之后,又发现了大量其它的小行星带天体,它们与谷神星轨道相似、大小接近(尽管都比谷神星小),于是当了50年行星的谷神星被降级。冥王星与之类似,发现了大量其它的开普带-散射盘天体,它们与冥王星轨道相似、大小接近(而且阋神星比冥王星还大),于是当了70年行星的冥王星被降级。开普带-散射盘中的很多天体都被迫与内侧的王者海王星轨道共振,冥王星与海王星共振比是3:2,这也显示出明显的主仆关系(类似于小行星带是木星的仆从)。
3、轨道太歪。这是纯粹出于美感,行星判定规则中没有这一条。八大行星轨道近似共面、且近似为正圆。与它们相比冥王星的轨道倾角和离心率都是最大的。过去画的九大行星,只有冥王星脱靶(八大行星轨道组成同心圆,像一个靶图)。横着看就它大大翘出这个共同的轨道面;俯视看,就它扁扁地,一侧侵入到海王星内侧。
4、无法妥协。冥王星比阋神星还小,如果冥王星保留行星地位,那么阋神星就不得不加入,而且众小弟也差别不大,也不得不都加入,那么保守估计,恐怕行星个数远超50个,问题是,这些都是小喽啰,远远无法与八大行星匹敌,而此时的行星轨道全画出来就是一团乱麻(下图红色)。九大行星难以打破,阻力恐怕主要来自文化领域,但保留冥王星地位的潜在阻力,也少不了文化领域:八大行星各自太独特、太庞大、太充满故事,拉进来一大堆千星一面的小喽啰实在是有损行星这个名称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