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写了一篇文章《因为“自卑”,我遇见了更好的自己》。文章发出后点击量出乎我的意料,还有很多读者给我评论、点赞。
其实那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我在成长过程中的“自卑史”,以及我是如何化自卑为动力从而让自己变得更好的。
有很多读者留言说:“看你的故事仿佛看到了我自己”、“我也很自卑”、“太有共鸣了”……
原来在“自卑”这条路上,我从来都不是形单影只的。
原来每个人的心底都曾住着一个“小丑”,都渴望着有一天能够蜕变成一只“白天鹅”。
也许你也曾像我一样,羡慕别人优越的家庭环境,希望有花不完的零花钱、穿不完的漂亮衣服以及享尽爸妈的宠爱;也渴望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样有很多玩伴,拥有一个温暖、快乐的童年。
也许你曾希望父母能够给到你足够的关爱,留意到你敏感脆弱的内心,而不总是忽略你,把爱的天平倾向于弟弟妹妹。
也许你很渴望自己能拥有姣好的容貌以及窈窕的身材,而不至于为遮掩自己的肥肉过于“小心翼翼”,也不至于面对自己的意中人时由于长相问题而“望而却步”。
或许你也很渴望能像别人一样站在台上落落大方、侃侃而谈;你也希望在面试时能凭借一张好嘴“过五关斩六将”,在众多人才中脱颖而出。
……
总之这个“小丑”会时不时得冒出来,它让我们在有钱人面前感觉“低人一等”;在机会面前犹豫不决甚至打退堂鼓;在爱面前患得患失,缺乏安全感。
我之所以把自卑比喻成小丑是因为,每个人都不愿意让别人看到自己自卑的一面,就像小丑一样,不愿意让人看到他丑陋的模样。
那么自卑是如何形成的呢?
有心理学家认为:自卑形成于儿童时期与父母力量对比的悬殊。
在幼小阶段有很多事情大人是轻儿易举就可以做到的,而孩子由于力量的薄弱,他们想完成一件事却是项挑战。
比如:开瓶盖子。大人很容易就能把孩子拧开,而孩子却做不到,他需要借助大人的力量才能实现。出于力量的对比,在心理上,孩子认为自己是弱小的,慢慢就产生了自卑。
还有一种说法:自卑是源于在儿童时期(尤其是6岁前)没有被父母满足的爱。
据研究发现孩子在六岁前与父母的关系逐渐会内化成“内在的关系模式”,也就是“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通俗来讲我们与他人的互动,其实是我们“内在关系”的向外投射。
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内在的父母”和一个“内在的小孩”,我们是怎么对待他人的取决于“内在的父母”如何对待“内在的小孩”。
若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能够给予他足够多的爱和认可,那么他从小就会认为自己是值得被爱的、是被人接纳的,他就会表现出自信。
相反若孩子从小在缺爱甚至在遭受父母虐待的环境中长大,那么他从小就认为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不受欢迎的,他对外的表现就是自卑的。
这两种说法不论谁对谁错,都说明了一个事实:我们的自卑都形成于儿童时期,且与父母有直接关系。
既然知道了“真相”,那么我们就可以慢慢与自己和解了。因为自卑并不是说明我们自身不够好、不够优秀,这与父母对我们的教育方式、相处模式都是有很大关系的。
当然我也并不是想让大家把怨气转嫁于父母,而是想让大家能客观理性得看待自卑。只有了解了自卑的形成原因,才能帮助我们完善自我。
既然知道了自卑是如何产生的,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化解自卑?
化解自卑的第一步:关键是接纳。
有很多读者问我:如何摆脱自卑?
想要摆脱自卑的困扰,这种心情我很能理解。但是自卑是摆脱不了的,我们只能先接纳它。
记得有位心理学家说:抗拒是痛苦的根源,凡是抗拒的,都会把痛苦放大。
也就是说当我们在抗拒自卑时,我们的注意力反而更加集中在它身上了,这对我们有害无益。
还有读者告诉我,他/她也有自卑的经历,但是通常会选择遗忘。
这样的做法在现实当中很常见,选择遗忘会暂时得到心理上的舒缓,但是它们会被压抑进潜意识,在无形之中控制着你,因此这种方法更不可取。
所以面对自卑,我们只有接纳自己才能转化成力量。只有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才能走上疗愈自我的道路。
化解自卑的第二步:转化
当你发自内心地接受你的不完美时,转化的力量自然会生发。
在《因为“自卑”,我遇见了更好的自己》一文当中,我提到:我是通过读书、写作与运动这些方式化自卑为力量,逐渐治愈自己的。而且通过自己的坚持,不断得从中获得成就感,我慢慢得开始拥有自信以及得到别人的认可。
当然我的方法你可以作为参考,不用照搬。如果你爱好音乐、美术、舞蹈……,这些方式都是很不错的。不过你需要坚持下去,做出成就,慢慢得就会越来越自信。
当然你也可以把工作当成修炼场,在工作中不断得修行,不断得完善自我。
我的周围有很多人,他们因为自卑,而更加渴望自己变好。经过自己得不断尝试,他们与理想中的自己更加接近。当自己具备底气时,就能心平气和得面对过去,与自己和解。
有裂痕的地方,阳光才能照进来。是的自卑也是件好事。它可以让我们看见自身的不足,从而变成一股力量,促使我们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