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华盛顿海军条约签定,新战列舰的排水量被限制在35560公吨以下。如何才能在有限的吨位下尽可能提高战舰的性能呢?英国海军的设计人员想到了一种走极端主义路线的火炮布局方法——所有主炮前置,因为这样的布置方法可以大大节省装甲重量。这对处于条约严格限制下的战舰来说意义重大。
火炮前置其实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它最早出现在浅水重炮舰上的。浅水重炮舰(Moniter)这一舰种最早起源于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是一种装备大口径重炮,用于对陆火力支援的浅吃水船。为了方便对地轰击,他的火炮一般都集中在前甲板上。
其实火炮前置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让军舰在以最小受弹面积朝敌时完全发挥火力。1922年,英国海军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火炮前置的战列舰纳尔逊号。它装备了三座三联装16英寸(406毫米)炮塔,全部的炮塔都集中在前甲板上。为了改善炮塔视界,采用了山形布置,1、3号炮塔处在同一水平面上,2号炮塔升起形成高炮塔。但3号炮塔的观瞄能力仍然不尽人意。纳尔逊级建成后,由于其奇特的布局,被戏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浅水重炮舰。
采用全部炮塔前置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大大缩短军舰主装甲带的长度,节约大量的吨位。另外还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向前的火力,但在对付尾追敌人的时候就显得十分被动。解决的方法只能是精心设计上层建筑的外形,使火炮向后的射界尽可能大。全部炮塔前置还有利于在舰尾布置专门的航空设施,消除主炮和航空设施相互干扰的问题。火炮前置型战舰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炮塔密集布置,战斗中有可能被一发炮弹击中引起连锁反应。另外全部炮塔集中在前部,给军舰的总体设计增加了极大难度,由此带来的重心和稳性问题一直困扰着军舰设计师们。这些问题制约了火炮前置布局的推广,使纳尔逊级战列舰一直被视为另类。
二战结束后随着导弹技术的发展,火炮在军舰上的地位逐渐被取代。今天大多数军舰上的主炮更多地是被作为一种辅助武器来使用,火炮武器作为海战主角的时代一去不返了,而火炮布局对于军舰的影响也不再起决定性的作用。火炮前置型战舰也就不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