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薛定谔提出著名的“薛定谔猫”佯谬。
“薛定谔猫”佯谬假设了这样一种情况:将一只猫关在装有少量放射性原子和毒药的密闭容器里。放射性原子的衰变存在几率,如果发生衰变,会触发机关打碎装有毒药的瓶子,猫就会死;如果不发生衰变,猫就存活。
根据量子力学理论,由于放射性原子处于衰变和没有衰变两种状态的叠加,猫就理应处于死猫和活猫的叠加状态。这只既死又活的猫就是所谓的“薛定谔猫”。
既死又活的猫在现实世界是荒谬的,但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科学家已先后通过各种方案获得了宏观量子叠加态,并力图使更多粒子构成的系统达到这种状态并保存更长时间。
此前美国和奥地利科学家分别宣布实现了6个和8个离子的“薛定谔猫”态,并且一直保持着这个记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研究部的研究人员曾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5光子的“薛定谔猫”态。
该实验小组通过探索,实现了由5个光子极化状态和空间状态相干叠加形成的10个量子比特的“薛定谔猫”态,并在此基础上演示了“薛定谔猫”态在超精细位相测量方向的应用。
扩展资料:埃尔温·薛定谔(ErwinSchrödinger,1887年8月12日—1961年1月4日),奥地利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发展了分子生物学。维也纳大学哲学博士。苏黎世大学、柏林大学和格拉茨大学教授。
在都柏林高级研究所理论物理学研究组中工作17年。因发展了原子理论,和狄拉克(PaulDirac)共获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又于1937年荣获马克斯·普朗克奖章。
物理学方面在德布罗意物质波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波动力学。由他所建立的薛定谔方程是量子力学中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状态的基本定律,它在量子力学中的地位大致相似于牛顿运动定律在经典力学中的地位。
提出薛定谔猫思想实验,试图证明量子力学在宏观条件下的不完备性。亦研究有关热学的统计理论问题。在哲学上确信主体与客体是不可分割的。主要著作有《波动力学四讲》《统计热力学》《生命是什么?——活细胞的物理面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