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沟通的技巧
亲子沟通的技巧?无论在什么时候做好沟通都是很重要的,父母与孩子间的亲子关系是否良好,亲子沟通技巧发挥了关键作用。良好的亲子沟通能让家庭气氛更和谐,教养子女也变得更轻松。下面分享亲子沟通的技巧?
亲子沟通的技巧1 1、关心的眼神
在和孩子说话时,父母一定要用关心的眼神注视着孩子,随时注意孩子的表情、行为,以适时给予辅导与协助,这也能让孩子有更多被重视的感觉。
2、多使用短句
和孩子说话时,如果要充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就一定要让孩子能听明白。因此使用的句子最好短一些,并且要重复自己所说的话,直到孩子了解为止。
3、语调有变化
在不影响别人的情况下,说话的语调可以高一些,或者有一些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的变化,这样更能吸引孩子来注意倾听。
4、内容要具体
说话的内容要具体,而且是说现在的事,否则孩子提不起足够的兴趣来交流。
5、语气要温柔
不要老是用责备的语气,多使用温柔、建议的语气,例如“不然,你说说看……”“妈妈很想听听你的想法”,这样一来沟通的气氛才会好,孩子也更愿意说出自己的心事。
6、要面带微笑
当孩子愿意说出自己的心事时,请您面带微笑注意倾听,这样孩子才觉得父母对自己很关心、很重视。千万不要边做其他事边听孩子说话,那样孩子今后可能就不愿意和父母进行交流了。
7、能发现优点
父母应该主动发现孩子的优点,及时给予鼓励。要知道奖励往往比惩罚更有效,而且亲子关系也不至于太紧张。
8、会换位思考
要将心比心,父母应该多站在孩子的立场去考虑事情,这有助于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彼此之间更贴近。
亲子沟通的技巧2 亲子沟通中语气的应用技巧
一、用中等平和语速来引导孩子
随机举例:一个四岁的女孩子,妈妈平时说话时,惯用命令式的语言。孩子正在看动画片,很入神,不知不觉间已经超时了,这时妈妈用短促而有力的声音对女儿说:“把电视关掉!快点!到时间了!”再看孩子,没有任何反应。妈妈再次重复刚才的话,孩子仍没有反应。这时妈妈就忍不住发火了,“我给你说了几遍了?为什么不把电视关掉?你怎么就这么不听话?”说这番话时,妈妈声音很大,并且完全用指责的口吻。
例子分析:这位妈妈与孩子交流时,完全没有注意自己说话声音是很刺耳的,第一句话尽管是在提醒孩子到时间了,但是没有顾及孩子的感受,因为孩子当时已经被动画片深深地吸引住了,注意力根本没有放在听妈妈讲话上。几次重复后妈妈看到孩子没有按自己的要求去做,便陷入愤怒情绪中,其结果是孩子被惹烦了,反抗情绪开始表现出来,我偏就不关电视,我偏就看。
正确的表达:妈妈提前五分钟,走到女儿身边,弯下腰,看着告诉女儿:“宝贝,你还有五分钟就到结束时间了,请做好准备哟?继续看吧,妈妈不打扰你,时间到时,妈妈会通知你的。”(这是一种陈述式的表达,话语平和,很容易让孩子接受)
时间到后,妈妈再次走到女儿面前,用身体挡住女儿看电视的视线,弯下腰对儿女说:“宝贝,你想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吗?如果不让眼睛休息的'话,就会伤害到眼睛的,来吧,宝贝,我们离开电视,让眼睛休息一下。”(出于对孩子视力保护角度去引导孩子结束本次看动画片)妈妈说完伸出手,牵起女儿的手离开电视前。
或者换一种方式来表达:“宝贝,到结束的时间了,你来关电视,还是妈妈关电视呢?”(用平和而有选择性的话语,让孩子参与到结束关电视这件事中来)
温馨提示:像上述表达,妈妈就显得非常从容,完全没有用过度重复命令的语言,在保持有节奏的话语同时还配合以肢体动作,既转移了孩子的注意力,同时又让孩子从妈妈的话中做出选择。这样的亲子沟通,显得特别简洁,把引导变得相对简单很多,而孩子也特别容易接受。
二、用简洁有力度的语速引导孩子
随机举例:一个六岁的男孩子,爸爸平时说话时惯用生硬的命令。孩子在吃饭时,边吃边玩儿手里的玩具,看到孩子不夹菜,奶奶时不时给孙子夹上菜送到嘴边。爸爸看到这种情形,就大声指责孩子:“把你的玩具的扔掉,赶快吃饭,听到没有?”孩子仍旧在自顾自边吃边玩儿。爸爸又说了一遍,孩子照旧。爸爸火了一把抢过孩子的玩具,摔在地上。再看孩子哇地大哭起来,饭也不吃了。
例子分析:这是一个没有就餐规则的家庭,爸爸只把注意力放在阻止孩子吃饭时不允许玩儿玩具上,而没有在饭前强调就餐规则,让孩子清楚在就餐时应该遵守什么样的秩序。这种随机下命令的方式,语气很生硬,动作比较粗鲁,根本起不到教育和引导作用,孩子自然无法认真吃饭。
正确表达:“儿子,请把你的玩具送到玩具箱里,现在就去!然后回来坐下,认真吃饭。”(中等声音,简洁而有力度,且目标指向很明确)当孩子听到爸爸的话时,正常情况下,都会按着要求把玩具送到玩具箱,或者指定的地点。
或者说:“儿子,现在是吃饭时间,请把玩具放下,吃完饭再玩儿。”(用目光看着孩子,直到他把玩具放下吃饭)当孩子吃饭的时候,爸爸可以顺手把玩具从桌上拿开,这样不会引起孩子的反抗情绪,同时又不影响吃饭。
温馨提示:对于没有制定家庭规则的家庭,孩子生活秩序是很凌乱的。如果想让孩子做任何事都有条有理,必须要排除影响孩子做事的因素,而规则就是把影响到孩子做事的因素提前以文字形式做出描述,这样就能让孩子清楚,做一件事的过程中,有哪些无关的事不允许做。就拿上面就餐这件事,事前要明确规定,吃饭时不得把玩具带到餐桌上,要保持好坐姿,按时吃饭,到截止时间就收拾碗筷,不认真吃饭者,饭后没有零食等。这样一来孩子就非常清楚吃饭的具体规定,自然不会边吃边玩耍了,如果不认真吃饭,到了截止时间就收拾碗筷,吃不饱,饭后没有零食会挨饿。
三、用讲故事的口吻来引导孩子
随机举例:一个12岁的男孩儿,妈妈平时惯用喋喋不休的话来要求儿子做事,可是动不动就会遭到孩子的强烈不满和反抗。比如儿子经常说:“我偏不,我就不,你能把我怎么着?”或者有时儿子会干脆捂住耳朵不听妈妈的话,气得妈妈只能挥起巴掌。就拿儿子经常到学校门口的小商店去买零食来说妈妈经常强调不要去那里买一些质量不可靠的东西,但儿子就是不听。
例子分析:为什么这个男孩子总是和妈妈对着干呢?这里最关键一点,就是妈妈完全不顾儿子的感受,一厢情愿在唠叨个不停,这种单向交流完全失去了意义,就像妈妈在自言自语一样。如果妈妈想让儿子尽量少去小商店买没有质量保证的小食品,必须要先理解儿子对小食品的渴望,同时还要在此基础上给儿子解决到哪购买小食品的途径,最后再通过事后教育和引导,让孩子学会吃零售的自我控制。
正确表达:“儿子,妈妈经常看到你在学校门口买小食品,我知道你喜欢吃,我不反对你,今天我给你讲一件事吧,或者对你有启发呢。想听吗?”(妈妈不反对,自然儿子就心情不错,同时要讲一件事,会引起儿子的好奇)
“儿子啊,最近妈妈了解了有关于学校周围商店卖食品的情况,我发现那些小食品绝大多数都是一些小手工作坊,或者不正规的食品公司生产的。甚至还有一些黑心的厂家,把地沟油提炼过滤后,用来炸制小食品。这些地沟油里含有很多对人体有危害的物质,如果经常吃,很容易让身体受到伤害。曾经有一些孩子因为经常吃这些垃圾食品,得各种各样的疾病,甚至还有得癌症的呢。你说可怕不可怕?我不知道你在吃那些小食品时,如果想到是地沟油炸制出来的,你恶心不恶心,你还有勇气继续吃没有?如果你因吃这些东西而得了病,你说妈妈多心疼啊,且不说花多少钱来治病。”(妈妈用紧张和担心的语气来描述,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妈妈的爱)妈妈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儿子清楚小食品的来历,以及危害,通过引导和启发,让儿子对小食品有了新的认识。
“如果你想吃零食,也没有问题,我们可以到的超市或者商场去购买,早晨可以带上放在书包里,利用课间或者放学以后的时间去吃,但是我建议你最好少吃零食,因为零食吃多了,到吃饭时间你就不饿了。这样一来你的饮食规律就人为破坏了,最直接的后果,因为营养不均衡,影响你的生长发育。”(这样的口吻很容易让孩子接受,既不人为拒绝,同时又给孩子提供了解决他想吃零食的方法。)
温馨提示:对于年龄稍大的儿童或者少年,如果只用命令、要求的口吻去和孩子交流,基本上不会起到教育和引导的作用,因为孩子们不喜欢这种方式。同时还要看到,孩子内心有想法,有需求,有渴望,如果家长不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只一味地拒绝、阻止和强迫,不要说想让孩子明白事理了,连最起码让孩子倾听的意愿都达不到。
四、用家庭规则来引导孩子
随机举例:一个六岁的女孩儿,平时在做事时,总会和妈妈讲条件,而妈妈也会拿条件做交换,来想尽一切办法,希望让孩子完整地做好一件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妈妈发现孩子做什么事都不愿意多付出努力,比如拿学琴这件事来说孩子会随着情绪来练,情绪好了,会练的非常专注,情绪不好时,则会选择逃避。
例子分析:孩子经常和父母讲条件,这是家庭里没有规则造成的,因为孩子讲条件透出的是想逃避做事,或者想着办法去实现自己的内心想法的外在体现。同时家长随着孩子的思路走,试图用自己的条件让孩子得到满意后再做事,这本身就会强化孩子搅尽脑汁去想更多的办法,拿出更多的条件来对付大人。时间久了会让孩子养成凡事找借口,甚至会撒谎的坏习惯。
正确表达:“宝贝,你喜欢学琴吗?如果你喜欢,现在和妈妈一起制定学琴时的规则吧?这样妈妈就不用每天和你说说讲讲了,因为学琴是你自己的事,有了规则,你就可以按照上面的要求去做了,如果你违反了规则,你遵照惩罚约定,妈妈来监督实施就可以了,对不对啊?”(妈妈把平时孩子存在的问题,直接陈述出来,语速不紧不慢,没有让孩子找到讲条件的空子)
或者反问:“宝贝,你愿意天天听妈妈唠叨吗?愿意被妈妈强迫着学琴吗?如果不愿意,到时你就遵守约定就行了。”(这种语气和口吻,恰好能让孩子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因为可以少听一些唠叨,少受一些强迫了)
温馨提示:面对规则时,孩子可能会抱着侥幸的心理,比如用不想学做为借口来威胁大人。如果孩子说这样的话,家长就可以直接告诉孩子,规则有约定,做不到,做不好,最后的结果不是你想不想学的问题,而是你是否还有机会摸到琴的问题了。这样一来孩子就清楚,耍赖或者找借口是没有用的,威胁不会吓倒任何人。当孩子清楚规则的底细后,自然会在违反规则受到惩罚后,慢慢适应并遵守规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