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的金属炮塔几乎成了坦克的标志,因为,在1.917年法国“雷诺”FIT7坦克采用可旋转360°的炮塔以后,它就成为一种基本的结构样式沿用到今天。是不是坦克一定要有炮塔?答案是否定的。无炮塔的坦克被称为顶置火炮式坦克。这种坦克将来会越来越多。因为取消了炮塔自然会减轻坦克整车重量,还能降低车高,使坦克正面面积减少50%以上,这样便降低了中弹率。如果保持原来的车重,则可使前装甲和顶装甲增厚两倍以上。顶置火炮方案之所以不多见,是由于间接观察和弹药自动装填有困难。现今不少主战坦克已装置了自动装弹机,热像仪和自动升降观察仪的发展也使间接观察问题得到了很好解决,这为装甲结构方式变革和火炮顶置创造条件。据报道俄罗斯的下一代坦克就是顶置火炮式,并已制成样车交部队试验,美国也正对顶置火炮式坦克进行研究。
不过最先打破传统的炮塔式设计方案的是瑞典人,他们根据本国的工业基础、财政情况、地形条件、战术技术要求等因素,于50年代后期就开始着手研制一种无炮塔坦克。1956年8月,瑞典陆军军械部车辆分部的坦克设计局领导人斯文·贝格正式提议研制无炮塔坦克。1958年年中,瑞典陆军与博福斯公司签订了全面研制无炮塔坦克的合同。1961年,该公司生产出2辆样车,在正式投产以前一共试制了10辆样车。首批定型生产的坦克于1966年驶下装配线,到1971年6月,博福斯公司共生产了300辆这种无炮塔坦克,这就是大名鼎鼎的S坦克。
S坦克外形看上去像一只大“甲鱼”,由于没有炮塔,重量较轻,战斗全重只有39.7吨。外形低矮至车体顶部才有1.9米高,至指挥塔顶部也不过2.14、米高,是目前世界上最矮的主战坦克,大大提高了战场生存能力。车体呈船形用钢装甲板焊接而成,较长且较宽,长7.04米,宽3.63米,从而提高了水上浮渡性能,能适应瑞典境内多江河湖泊的作战环境。
这里我们不妨给这只金属“甲鱼”画个像:坦克的前端上装甲板倾角很大,倾斜面很长,几乎占据了车体顶面的前半部,非常像“甲鱼”背部的龟壳,正面来袭的炮弹无法击中,使防护性能大大提高;火炮安装在车体中部,其炮管从前端上装甲板中央伸出车体外,像“甲鱼”的头;前端上装甲板两侧各有1个箱体,像是两只前爪,左侧箱体里面装有2挺并列机枪;坦克前端下装甲板倾角比上装甲板倾角小,相当于“甲鱼”的腹部龟壳,其上装有推土铲;车体后部顶面比前部稍高,中部右侧是圆形的指挥塔,指挥塔的周围有观察孔,高射机枪安装在指挥塔的左侧。指挥塔的左边有驾驶员兼炮长的舱门和机电员的舱门;其中驾驶员舱门靠前,机电员舱门在后。指挥塔左后方、车体的中央有进气筒安装孔,在中部两侧有天线安装座。车顶最后部中央有弹药补给舱门。车体尾部左右挂有2个储物箱。车体中部为驾驶室与战斗室,后部为弹药舱。车体顶部四周可安装浮渡围帐,该围帐平时折叠放在车体顶部,使用时只需15分钟就可打开。
S坦克的独到之处是采用固定式火炮的设计,由于火炮不能在车体上单独进行俯仰,所以在炮尾上方和下方无须留出空间,战斗室特别小。S坦克的火炮安装方式非常像战斗机。大家知道战斗机的武器是固定在机身上,要靠调整飞行姿态来瞄准。S坦克虽然不能像战斗机那样一人操纵,但无论是车长,还是驾驶员兼炮长都可以单独操纵坦克进行战斗。因此从本质上说S坦克和战斗机是相同的,都做到了单人操纵,这也为发展未来的单人坦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S坦克的火炮瞄准、射击操纵装置与车辆的驾驶操纵装置合为一体,火炮调整方向瞄准时,驾驶员控制驾驶和射击操纵装置,使火炮随车体左右转动进行瞄准。车辆的静液转向机构能稳定且精确地控制车体的方向转动,使火炮精确瞄准目标。火炮高低瞄准时,驾驶员控制驾驶和射击操纵装置的左、右手柄,通过可调式液气悬挂装置使车体俯仰,以控制火炮的俯仰。车长除有同样的驾驶和射击操纵装置外,还有一个超越控制机构,可以超越驾驶员驾驶车辆或控制火炮的瞄准和射击。另外与驾驶员背靠背坐的机电员,还要兼负倒车驾驶任务。倒车行驶时坦克仍能继续发挥火炮的火力,并始终能以防护力最强的前装甲面对敌炮火威胁。
S坦克安装的自动装弹机,在坦克上也是个首创。一般坦克火炮靠人工装填炮弹,需要专配1名装填手。而S坦克火炮采用了自动装弹机,只需配备3名乘员(车长、驾驶员兼炮长、机电员),省去了装填手占用的活动空间,并提高了火炮发射速度。装弹机是液压驱动的,驾驶员或车长按下脱壳穿甲弹或榴弹装填按钮,弹仓内炮弹固定卡爪自动松开,炮弹依靠自身的重量落到最下一层的托弹槽里,送弹杆将其椎到装弹机上,然后装弹机把炮弹提升到炮尾,由后边的装填滑块把炮弹推进炮膛。装弹一结束信号灯便亮了。发射后的空药筒,利用火炮后坐力,由抛壳机从车体后部中央的抛壳窗口抛出车外。由于S坦克车体与火炮刚性固定,火炮炮尾与弹仓之间没有相对运动,所以车辆无论处于什么状态,自动装弹机都可迅速而准确地装弹。
瑞典人的S坦克是坦克发展史上首创无炮塔结构的先例,这种无炮塔结构显示了21世纪主战坦克的一个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