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这些话,历史老师给我们的作业。谢谢啊

1。话出自孔子他对未知事物作出了“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保守评价,说白一点就是“中立而不倚”的中庸思想。他既不确定其有,也不确定其无。这作为一种治学态度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后代的儒学家们却抱残守缺的认为在鬼神、科学、以至文学上所进行的幻想都是些“妖妄之言”。这句话就是你不能解释人(社会的,现实的),怎么能解释虚幻的鬼怪的呢

2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可具体理解为两义:其一,人为重,鬼次之,学问需循序渐进,不可躐等而求;其二,人事尚未处理好,不必考虑鬼事。

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说,尚未知生,何能知死,欲知死后的状况,应当先知生前的最佳答案检举坦荡荡:坦,平坦;荡荡,宽广的样子。戚戚:忧愁的样子

3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现代诠释:“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

君子义士做事光明磊落,奸诈小人做事见不得人状况。

4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来形容人文雅有礼貌.指人应该有这样的品质,然后才可称得上是君子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但是然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礼记·表记》)

5中国人认为自己从“无”来,还要向“无”去。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国古人都认同道,道是一切的准则,是一切的统一,是其一切的规律,当然也就是一切的开始。而道是什么?老子又说:道可道,非常道。意思就是“道可以说嘛,道不可以说”,不能说,不能形容,不能比喻,那就是没有,就是无,物质,思想,空间,时间都是从无开始的。

如果一切都是从无哪里来的,当然也要回无那里去,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发道,道法自然。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道取法于自然,自然的规律自然的法则,一切的取法都是自然,自然是什么,自然就是无,因为有了自然所以什么都有了,有树有兽,有了物竞天择,而这一切都属于自然,但又只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自然就是无。

儒家是中国无宗教信仰文化的直接推动者,因为儒家推行的是道德,而这是宗教存在的最终目的,儒家推崇的圣人信仰,又是宗教的表现形式(如他们对上帝,耶稣,真主等等)。有了这两个先觉条件,中国人就不需要那些宗教形式了,因为对宗教的信仰我们完全可以用人来取代,而儒家自己就把孔子作为圣人当名片似得广而告之,为孔子树立起一座不会倒塌的道德丰碑,后人效法把关羽也加了进去,还有岳飞啊等等。

所以儒家本身就是以把人当神的推动者,他就没有必要去解释中国的宗教问题,而他恰恰要抹杀这种虚拟的神,因为他要推行他的道德主张,就必须要有模范实例给人看,而不是那些虚拟出来的神和故事哄骗百姓。而他们对神的态度就用荀子的一句话来概括: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要做天的事,不会因为某个人改变,所以不要以为你信上帝,上帝就帮你,还是回头看看自己,只要你是个有道德的人自然有人会爱你。

5原文: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道总是无为的,但是遵循道来治理国家自然会成就了所有的事。

人们常常认为,老子不重视“为”。其实在中国哲学史上,恰恰是大力倡导“无为”的老子哲学,第一次从哲理的高度提出并考察了有关“为”的问题,从而为中国哲学传统特有的人为践履精神奠定了逻辑和历史的起点。尤其是老子哲学的基本命题——“无为而无不为”,更是通过自身的种种深度悖论,精辟地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和人的存在之中所蕴含的一系列深刻张力,对于我们今天探讨和解决现代人类的发展问题,仍然具有十分深邃的启示意义。

请给分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游戏攻略(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