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个问题,根据可靠的资料,小孔成像现象其实是在中国春秋时期的墨子首次发现的,《墨经》他是世界上第一本系统地讨论几何光学的经典书籍,而且在《墨经》里,讨论了几何光学的许多主题,这里包括阴影,小孔成像,平面镜,凹镜和凸镜成像,这本书的价值很大,而且这本书比古希腊欧几里德的光学记录早了还有大概一百多年,约公元前330年~275年的时候。
一、最早的小孔成像实验墨子当时就知道路灯其实是沿着一条直线传输下去的,而且墨子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实验,并对这一次的实验结果,进行了深刻的见解跟讨论,在黑暗的小屋里,在太阳墙上开一个小洞,我们人站在房子外面,然后面对着这个小洞,房子的对面墙上会立刻出现一个倒置的身影。
二、光线性传播的原理在《墨经》这本书里面,他解释到,如果景光的人是温暖的,下层的入口也是高的,那么上层的入口可能是低的,这也就意味着,因为光像箭头一样直行,所以我们人体的下部挡住了直射光,然后穿过小孔,导致上部出现一定的阴影,人体上部阻挡直射光,穿过小孔,当阴影在下面时,它就变成一个倒置的阴影,这其实就是光线性传播的第一个最早的科学解释。
三、实验的实际作用比较细心的人,在做完这个实验以后,可能会出现三个问题,或是提出了三个问题,不明白小孔的图像为什么是倒置的,其次与图像大小相关的因素是什么,最后与图像清晰度相关的因素是什么。
关于小孔成像实验最早是什么时候是由谁发现的呢的问题,今天就解释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