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民居建筑特色是什么

台湾民居的格局有多种形式,以三合院为最普遍,从最简单的一条龙到多院落、多护龙的三落大厝、五落大厝,依照家庭成员、社会地位而定。

详细介绍:

1.一条龙:

这是最基本的形式,闽南人称“正身”、“厝身”。只有正身包括正堂、左右房及边间的灶房、柴房等。屋顶以中央正堂最高,两侧依次下降。室内设廊道可贯通各房间。

人口较少的家庭多采用此式。当人数增加时,可左右延长至9开间或11开间。或者加建厢房,台湾称之为“护龙”或“护室”。中央正厅为最尊贵,是祭祀祖先神明的所在,也是接待宾客的地方。越靠近正厅的房间地位越高,左尊右卑。面对正厅的左房为户长的居室,右房为长辈的居室。

2.单伸手:

“伸手”是护室的别称,客家地区称为“横屋”。单伸手只有单边护室,常常为“曲尺形”民居。

3.三合院:

台湾俗称为“正身带护龙”,即拥有正身3间或5间,左右各出护室2间或3间。有的前方建围墙或设门楼,以别内外。这种类型在台湾数量最多,多出现于农村,前院可兼作晒谷场。靠近院子的墙内常设廊道,晚上关门之后,各房间及正堂仍可相通。

正厅用来供奉祖先牌位,是全屋中最高大的部分。正厅的左右两侧是长辈住的。护龙可做房间,是晚辈住的,也可做仓库、猪舍、牛舍。左右两侧护龙,形成一个院落空间,称作“埕”,平常用来赏月、办酒席、聊天或是早起打拳练身,农忙时则用来晒谷,是常见的农宅形式。

4.四合院:

台湾俗称为“两落带护龙”,即前后两进,左右有护室,形成封闭的中庭。四合院多为官绅或富商地主所喜用。其格局较宽大,且空间组织严密,内外有别。古时比较讲究防御的四合院大宅,甚至在墙体内再设一圈廊道,壁上辟枪眼,可以射击来犯者,例如台北的林安泰古宅。

其中轴对称相对低矮开放,则是中国人重视伦理道德、长幼尊卑的观念,体现在传统住宅的空间分配。富豪之家多半都盖四合院,面宽阔是闽南式四合院的特点,立面精致华美。

大门及其两侧是闽南式民居装饰的重点部位,包括:格门、花窗、楹、柱、柱础、门枕石、木石砖雕等。檐下是闽南式民居另一重点装饰部位。

5.多护龙合院:

台湾农村盛行在三合院和四合院左右两侧增建数列的护龙。通常农宅的扩建不是增加进深,而是用增列护龙的办法来解决人丁兴旺的问题。

辈份较高者住在靠近正身中央,血统较疏远的旁支只能居于外侧。它的优点是居住成员不必通过中间大门,可直接从护龙之间的“过水门”进出,很是方便。多护龙式民居要具备土地宽广的条件。这种民居尤以客家地区为

盛,在新竹的新埔、枋寮及关西一带,可以见到左右各有三列护龙。在各护龙之间,为了内部交通,狭长的侧院中常建凉亭,称为“过水亭”,作为夏日纳凉及作息的场所。侧院凿井供应饮用。台湾中部彰化马兴的陈益源大宅是这类多护龙的典型代表。

6.多院落大厝:

以四合院为基本格局发展,朝纵向横向发展,进深三进成日形,四进成目形。

靠内者为尊越外者为卑。而屋舍的高度也随着正厅、房、护龙依次以降。在台湾甚至还可发现五落大厝,俗话说:“大厝九包五,三落百二门”,即是说正堂有九开间,门厅有五开间,前后三进,门窗共有一百二十个的意思。着名的板桥林家或雾峰林家,纵深达四进或五进,就是这样的深宅大院。

一般而言大宅院的第一进为门屋,可停放轿子,两侧供门房或仆役居住。大门进来的空地为“外埕”,用来晾晒农作物。第二进是厅堂,合院内的空地为“内埕”,是妇女做家事或家人闲聊的地方。第三进为私室或闺房,是女眷活动的空间,一般人不得随意进入。

7.街屋式:

即店屋式沿商业街道所建造的民居。它的特色是各家共用墙体,平面只有一间宽,约一丈六尺或一丈八尺。但是进深很长,可多达三进或四进以上。街屋因临街前厅做生意,后边住家,为了增加使用面积,常建起楼房,或作夹层,称作半楼,作为储藏室或卧室。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游戏攻略(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