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古琴的制作工艺如下:
1、选良材:制作古琴要选择良材,琴材以几百年或上千年的老房梁为佳,面板应使用纹理顺直、宽度均匀、硬度适中,无疤节和虫蛀等缺陷的梧桐或杉木制作,以质地坚硬的梓木等木材为底板。
2、塑造型:古琴的造型样式众多,常见的有仲尼、连珠、落霞、伏羲、蕉叶等式样,主要是在项部和腰部向内弯曲上有所不同,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喜好选择合适的样式造型。
3、凿槽腹:琴的发音主要来自于面板与底板所构成的共鸣箱,因此面底之间的厚薄及内部槽腹的合理处理方式就尤为重要,不同厚度的面、底会有微妙的音色变化。
4、合琴:古琴的面板和底板是通过用生漆粘合而结合在一起的,传统方式是用绳子均匀紧密的捆扎,约半月左右面底板才完全粘合,构成可以发音的共鸣箱。
5、上灰胎:古琴木胎完成后,开始髹由大漆与鹿角霜调和而成的灰胎:将鹿角霜分别制作成80、120、200等不同目数,分别刮到琴面上,灰胎在琴体上要刮很多遍,从80目的鹿角霜一直要刮到200目。
刮一遍灰胎要干燥十天左右才能达到一种表干的状态,然后继续刮第二遍,一直刮到二十多遍不同目数的灰胎。灰胎刮完之后要自然存放约一年多的时间才能够达到彻底的干燥。
6、研磨:灰胎彻底干燥后就可以打磨了,打磨的工具也与灰胎的粗细程度相符合。第一-遍灰胎粗而薄,阴干后用粗磨石稍磨,然后上第二遍漆灰,此遍用中灰稍厚,待完全阴干后再以中号磨石打磨。
第三次以后使用细的漆灰,干后用中号水砂纸研磨。如果琴面不平而出现沙刹音,则继续补平,直至平整均匀为止。最后换用细水砂纸继续均匀打磨,直至琴面达到光洁细腻的效果。
7、擦光:灰胎制作完成以后,还要制作面漆,可以使用煎糙法、合光法、退光法等方法,只要面漆在制作后达到温润柔和的效果即可。
8、定徽:古琴琴面镶嵌的十三个琴徽,其功用在于作为泛音位置的标识,同时也为按弦取音提供了准确的音位位置。徽位的安设,是根据全弦长分段振动的道理排定的。一般先定中间七徽的位置,然后依次向两边排列。
9、安足:古琴面板和底板粘合以后构成两个共鸣箱,大的叫龙池,小的叫凤沼,以两个雁足作为分界线。一张好琴如果是看得很顺眼的话,那么雁足的位置应该是尾托到轸池之间的黄金分割点上。
这个点则正好构成了古琴两个共鸣箱的固有频率和谐音程的关系。雁足的足池是提前就制作好的,最后把雁足牢固的安装进去,并调整好角度,一是固定琴弦;二是琴平放时稳定。
10、上弦:一般先上五弦,定为国际标准音高A。五弦定准后依次六、七弦,先后缠绕在琴背右边雁足上,然后再上一、二、三、四弦,缠绕在左边雁足上。琴弦上好一张古琴就只做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