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总是被大大小小的事情困扰,那么碰到无法解决的事情,困在问题里面出不来时,我们该怎么办呢?
换一个新环境,尝试以旁观者的角度看问题。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被事情困住时,可以尝试走出去,去到陌生的地方,看看不同环境下的人们,感受他们的酸甜苦辣,体会他们的悲喜交加。山里的人物质贫乏,却依然笑靥如花;大都市里的人,匆忙焦虑,压力山大;医院里的重症病人,虔诚祈祷,只要身体健康,一切都能放下。
当我们走过不同的地方,看过不同的人群时,心灵也许会被触动,认知可能发生变化。此后再看当下的问题时,便会有不同的见解和体悟。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思是相比没有自知之明,我更担心不了解他人。不了解他人不扩充眼界,就容易坐井观天,受困于自己的思维而不自知。《荀子》有云: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站在自己的角度,用有限的认知看问题时,容易狭隘、偏执。而当我们眼界更高、见识更广时,看问题自然更全面。
困在问题里出不来怎么办?
学佛、读经的人大多知道,《无量寿经》展示了西方极乐世界,《药师经》描述了东方净琉璃世界,《地藏经》记录了地狱道众生的世界。当我们看过三千大千世界,站在前世今生的视角回看当下的问题时,一切渺如微尘,不值得入心,更不值得为此而痛苦、烦恼。
多学习扩充心量,提升格局、境界。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位礼部尚书,名张英,老家在安徽桐城,张英的家人和邻居吴家共用一条过道,之后,吴家重新建房要占用此过道,两家打起官司。张英的家人给他写了封信,让其帮忙争取,张英看后留下四句话: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收到信后,惭愧不已,主动让出三尺墙来。此时吴家被深深感化,也让出三尺,于是就有了六尺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不光是礼让,而是每个人思维、境界、格局不同。张英的家人和吴家格局小,心里只装着自己的利益,想的是如何多占便宜,而张英身为礼部尚书,心里装的是天下,怎会在乎这点小利?我们总认为生活中烦恼太多,其实是自己心里装的东西太少,才会把小事当成大事。反之当我们心量大了,相对而言,事情就小了。
困在问题里出不来怎么办?
焦虑怎么办?老公抽烟怎么办?老公喝酒怎么办?感情放不下怎么办?所有的问题其实大同小异。执着在当下的事情里去解决问题,是无法解决的。以当下的思维和境界,如果能解决,问题就不会出现了。而当我们不停地学习、拓宽思维、提升境界后,心量、格局变大了,再看当下的问题就变小了,甚至不存在了。
回想我们这一生,每个年龄段,都会碰到当时认为天大的、无法解决的事。18岁,高考落榜,与重点大学无缘,认为人生灰暗、了无意义;22岁,和男朋友分手,痛苦不堪、寻死觅活;28岁,创业失败,负债累累,一蹶不振。可当我们50岁,回首一路过往,再看曾经灰暗纠结的岁月时,那些沉甸甸的痛苦,不过是一缕氤氲在时光中的茶香,风一吹便散了。讲出来也像是在叙述他人的故事。所以世事无非不了了之。三十岁去看十五岁纠结痛苦的事,只会感叹,那都不是事!
《庄子》开篇写道,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扶摇直上九万里。当我们在九万里的高空往下看时,还有什么是大事呢?我们在地面上看到两个人打架,会想着去劝架,帮他们分辨是非对错。可当我们坐在飞机上,在几千米高空时,再去看这两个人,是不是像两只蚂蚁在掐架?还有心思去劝架吗?所以当我们境界提高后,再看当下的问题,就会变得很小。
困在问题里出不来怎么办?
提升智慧转变心念,把自己从是非对错中抽离出来,才能看清问题的本质。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孔子说,我听讼时,不仅仅考虑如何判定当下的是非对错,而是想着如何不让诉讼发生。王阳明说过: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盗匪本该被收监关押,阳明先生却选择为其讲学授课,帮他们建立内心的道德大厦,因为他深深明白,做贼是因为精神贫瘠、缺乏教化,即便剿了这一批盗匪,还会有人因为生存困难而做贼,成为下一批盗匪。只有让他们从心念上、从根本上改变,洗心革面,才能真正杜绝后患。由此可知最重要的,不是学习某件事情的具体解决方法,而是学会如何转变心念、提升智慧,让事情不再发生。否则解决完一件事,下一件还会接踵而至,东生西灭,无休无止。
如果暂时真的无法解决,不妨先放下,继续学习,往前走。当我们心念改变、认知提升,智慧足够,回头再看当初的问题时,要么有能力解决了,要么它已经不再是问题了。如同黑夜行路,抱怨,原地徘徊没有用,一直往前走,遇到灯光时,黑暗自然就散了。
困在问题里出不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