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的创作态度求“真”务实,宁缺毋滥。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整理的:读《梁衡散文》有感,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读《梁衡散文》有感(一)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在漫漫五千年里,有这样一些人被历史甚至使山河易姓。合上《梁衡散文》,我心中波涛起伏,一时思绪万千。
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被后人景仰,但历史上的他曾被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任地方小官。而在他任这小官时,仅八个月,他就除鳄,兴修水利,赎放奴婢,兴办教育,干了四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设身处地的想想,韩愈是被贬啊,他干嘛“多管闲事”呢?他是个贬臣,老老实实等机会便是,他干嘛主动参政啊?可他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有能力做些什么,他认为比起百姓之苦,他的冤他的苦不算什么。这是什么原因,因为他心系百姓!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功名,只为奉献于民,求成于心。
几百年后,历史又等来了一位蹒跚的老者,他是皇家钦定的,中国古代最后一位罪臣,又是人民托举出来的近代史开篇的第一位功臣,他就是林则徐。
“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多么慷慨激昂的话语,多么汹涌澎湃的豪情壮志。但他太天真了,这不是他说了算,得听皇帝的。上职一年半后,他就被贬到伊犁。在此途中他见害就除,见民有难就救,不管烟害夷害还是水害都挺身去堵,事后别人论功行赏,他依然要发配伊犁。每每读到这里,我心中总是愤懑不平,为林则徐喊冤。有时我还觉得他好傻,朝廷不用就不用,你林则徐又不是那种离开朝廷就活不下去的人,皇帝昏庸无能,奸人当道,那你不能“世人皆醉你也醉,世人皆浊你也浊”吗但林则徐的骨子是硬的,他的心是热的,他不会因朝廷不重用而不关心国事,他依然为国效力,像一只老黄牛,忠心耿耿,任劳任怨。整整一年他为清政府新增六十九万亩耕地,极大地丰盈了府库,巩固了边防。林则徐以罪臣之分行忠臣之事。是什么让他忍受了身体与心灵的折磨,一次次为国建功而不上褒奖名单?是那颗拳拳爱国之心,他爱国爱民,心系天下苍生,以天下为己任。
难道这些不值得我们敬佩吗?想想现实生活中那些凭合法职位,贪赃营私的官员,无论大奸巨贪都被钉在耻辱柱上,而林则徐与“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的韩愈,之所以被历史是因为他们都有一颗爱国之心。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会被社会所承认,被人们托举出来。
读《梁衡散文》有感(二) 梁衡的文章一开始我并不喜欢,那篇《晋祠》虽然写得真的不错,但是我不喜欢那种冗长的文章,所以对于这个作者也没太大的印象。再一次看到他的文章就是《跨越百年的美丽》,依旧是没什么太大感觉。直到他写的三篇散文作节选为课外读物发下来,《觅渡,觅渡,渡何处?》、《把栏杆拍遍》、《乱世中的美神》,看了一堂课之后,当时就被他笔下的三个人物所深深折服。这三个人物都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同时又具有不得不使人敬佩的精神和风范,感觉他们在梁衡的笔下都鲜活了起来,一点一点向我们展示自己的人生。
自此,我开始找梁衡的文集,却一直找不到,看到了很多余秋雨的文集。我也买过余秋雨的一本文集《文化苦旅》,但我不是很喜欢他的文风。总觉得他写的文章不够大气,有点优柔寡断的感觉。而梁衡看完他的文章就有种很明显的被吸引被点拨,霎时有一片清明的感觉。
终于,我还是找到了一本《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
我先找到了那三篇文章,把《把栏杆拍遍》看完。辛弃疾的一生真的很曲折。年轻时血气方刚,奔走沙场,却在南归之时被夺去手中的钢刀,只能以羊毫软笔写下一首首悲愤、无奈、自嘲的词。最让我动容的还是那首《永遇乐》。他竟然在嘲笑自己的姓氏!“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这首词是我第一次看到,却被其中所隐藏的无奈嘲讽所深深震动。他该有怎样的失意才会觉得自己的姓氏是“艰辛”“酸辛”“悲辛”“辛辣”,觉得自己就是不能够拥有美好的事物!
还有一篇《大无大有周恩来》,是诞辰百年之时所写。那些冗长的历史在梁衡的笔下一点不显繁复,反而,每一件都令周无私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明,深深被这个自己无缘亲眼见到的所感动。
诸如此类的写人的文章,每一篇都能感觉作者笔下的人是个鲜活、生动、立体的伟人,并不是一个个已经归为历史、素不相识的不相干的人。每一个都令人敬佩,由衷的敬爱。这本书中还有很多写景、记事、抒情、说理的文章,都很值得一读。
看完这本书,有一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
读《梁衡散文》有感(三) 我喜欢阅读梁衡的散文,梁衡的散文就像一曲曲动听的歌,令人着迷,又令人陶醉。这些年来我先后读过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觅渡,觅渡,渡何处》、《读韩愈》、《读柳永》、《晋祠》、《夏感》等文。读梁衡的文章,有一种愉悦、一气呵成,欲罢不能,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我颇为感慨当今散文诸家中,梁衡的散文不仅动听,而且最富有“真、善、美”的内涵。
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梁衡散文》,在给人以散文艺术美享受的同时更给人散文创作对“真与善”追求的启示。这种艺术美的享受,主要体现在作者对散文艺术境界的全心追求与创作实践方面;而这种创作“真与善”的启示,又着重体现在作者对散文艺术境界有深刻的、有见地的理论探讨方面。
(一)
在这里,通常读过梁衡散文的人,一般认为,梁衡最忠实于散文境界的三个层次,即客观描写的第一个层次:描写美;主观描写的第二个层次:意境美;主客描写的第三个层次:哲理美。
笔者认为,第一个层次“描写美”的文字是以《晋祠》为代表。该文运用了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把晋祠悠久的历史文物和优美的自然风景说明描写的十分具体形象。形神兼美的特点十分明显。语言又形象、生动、流畅。实在是一篇精美的范文。第二个层次“意境美”的文字是以《西北三绿》和《壶口瀑布》为代表。这类文字的特征,主要是渗进了梁衡自己的思想感情。第三个层次“哲理美”的文字,作者自叙为数不多,主要是《马列公园赋》和《泰山——人向天的倾诉》等。
近几年,梁衡创作了数篇人物大散文,可以说篇篇是“美”文、是精品,1996年创作的这篇《红毛线,蓝毛线》说明了中国共产党领袖的大公;《大无大有周恩来》(1998)――周恩来死不留灰、生而无后、官而不显、党而不私、劳而无怨、死不留言。“总理在甩开自我,真正实现‘大无’的同时却得到了别人没有的‘大有’。”其实周恩来的六个“大无”说到底是一个大公。“心底无私天地宽”,梁衡先生用“大无大有”高度概括了周恩来总理一生的大勇、大才、大德、大爱;《把拦杆拍遍》(2000)写了既是沙场英雄又是大词人的辛弃疾;《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2001)写了功与罪交织于一身的禁烟英雄林则徐;《乱世中的美神》(2002)写了孤独无耐、才貌双全的一代女词人李清照。等等等等。在我们与前人之间,总是横亘着一道无形的屏障,有时欲要看清楚,欲是看不清楚,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能记住的人和事会越来越少,也许只能说出某个名字或某个理论,而对于他们的内韵之美、人格之美、精神之美却不是很了解。所以梁衡做了一件大善事,他的散文,让你十足品味,让你充分感受,让你触摸到这些人的灵魂本质。梁衡说体验他们的创造与失败、奋斗与牺牲、快乐与悲伤,所得是辉煌之美、深遂之美、悲怆之美。所以他对大自然的赞美,对大人物的歌颂,对大英雄的褒扬,源于他是一位对美的追求者、践行者和苦苦的创造者。
(二)
梁衡提倡散文要真实,要写大事、大情、大理。他以令人折服的理论勇气最早批评了他曾经崇拜的散文大家――杨朔先生的“物-人-理”三段式的创作模式,既反对散文成为政治的注脚,又反对散文脱离政治,提出散文要回归真实。他说自己是一个在写作道路上的苦行僧,思多而行少,他说要像米开朗琪罗搞创作一样:作品未完成之前,不许任何人看一眼;凡是没有新意的作品也决不留存。“篇无新意不出手”是他一直坚持的创作理念,他说不能重复前人,也不能重复自己,就是要不断出新。这很难但是他做到了。梁衡是一位公认的散文大家,其实他对新闻理论、写作理论创新的贡献又大于前者,他自己也这样说。
那么梁衡散文的求“真”精神到底在哪里?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他的思想内涵,他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也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在他的文字里,常常流露出一种博大的人文主义情怀,饱含着对祖国与人民的一种求“真”的热爱。他笔下的人物多是一些忧国忧民且命途多舛的仁人志士,他真情地呕歌他们,从他们身上发掘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感人肺腑,催人奋进。
梁衡对韩愈非常推崇。在《读韩愈》一文中,谈到韩愈被贬到偏远的潮州当地方官时,没有因个人身处逆境而沉沦。在短短的八个月任职时间内,为当地办了四件兴利除弊的好事,深受百姓爱戴,其事迹流传至今。为此当地修了一座韩公祠来纪念他,并将一座山更名为韩山,将一条江改名为韩江,使其流芳百世。写韩愈的文章不少,但作者善于发掘,写出“真情实意”。就同是处于逆境而言,他将韩愈同屈原、李白进行比较。谈到“就凭这一点来说韩愈要比屈原、李白要多一层高明,没有只停留在蜀道叹难、江畔沉吟上”。“一个人不管你有多大的委屈,历史绝不会陪你哭泣,而它只认你的贡献。”进而指出,在韩愈上任之前,面对这些弊端,一任又一任的地方官都做了什么呢?回望历史,面对现实,作者的发问,令人深思,使人警醒!同时使我们对韩愈的崇高境界不禁肃然起敬。
再从艺术的角度看,梁衡散文中比喻的运用有着作者明显的“真”实的爱憎感情,在《青岛看房子》中比喻的运用多少带有一些鄙夷的形容,不难看出作者对殖民者的憎恨。与此相反《石河子秋色》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作者的“真”诚喜悦,以及对建设者的由衷敬意。比喻是跟作者的知识、经历、情感等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个好的比喻,不仅可以使文章的语言增添光彩,增加文章的气势,更重要的是浸透着作者创作时的情感,会给读者带来震撼,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梁衡的创作态度求“真”务实,宁缺毋滥。通常一年才写一篇文章。他写《觅渡,觅渡,渡何处》前后用了6年,创作《大无大有周恩来》甚至用了20年。这使笔者想起了一句话,“呕心沥血,方出精品。”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到头来还是个未成品。正是由于这种求“真”务实的创作态度,才使得作者的作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得以长久流传。在浮躁气氛漫延的今天,梁衡的这种求“真”的创作态度无疑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
就“善”而言,梁衡写人物,最“善”解人意,最善于洞悉其内心世界并多角度审视。在《觅渡,觅渡,渡何处》一文中,作者对瞿秋白临刑前写的《多余的话》重新解读,“当我们只看他的事业,看他从容赴死时,他是一座平原的高山,令人崇敬;当我们再看他对自己的解剖时,他更是一座下临深谷的高峰,风鸣林吼,奇绝险峻。”作者设想,“如果秋白是一个如李逵似的人物,大喊一声:你朝爷爷砍吧,2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也许人们早已把他忘掉。”只因为“他觉得自己实在藐小,实在愧对党的领袖这个称号,于是用解剖刀,将自己的灵魂仔仔细细地剖析了一遍。”“他觉得探索比到达更可贵。”作者感慨,“如果他一开始就不闹什么革命,只要随便拔下身上的一根汗毛,悉心培植,他也会成为著名的作家、翻译家、金石家、书法家或者名医。”“一个人无才也就罢了,或者有一分才干成了一件事也罢了。最可惜的是他有十分才只干成了一件事,甚而一件也没有干成,这才叫后人惋惜。”在作者的笔下,一个伟岸的襟怀坦白的瞿秋白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人们不禁为其喟然叹息。瞿秋白的女儿在看了《觅渡,觅渡,渡何处》之后,感叹作者是最为了解他父亲内心世界的人,其文章所达到的境界甚至超过了他父亲的传记。可见在梁衡散文的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一种善解人意的人文情怀。
读《梁衡散文》有感(四) 我最近读完了梁衡的两部散文集《觅渡》与《洗尘》,不禁为其中睿智而深刻的语言所折服。
散文集中很大一部分由历史散文构成。其中《把栏杆拍遍》与《乱世中的美神》给我的印象极其深刻。《把栏杆拍遍》化用了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诗句,散文中评论了他由武到文的一生。辛弃疾年轻时曾起义抗金,南下归宋后,本想为国出力,却终生不受重用。尽管报国无门,他仍然心系天下,那颗藏于乡间的爱国之心仍跳动不止。《乱世中的美神》则是以李清照为主题,她的前半生幸福完美,但突如其来的丧夫、亡国之痛给了她沉重的打击。尽管往昔安逸的生活一去不复返,李清照却未对生活失去希望,这几乎致命的打击反而让她登上了古典诗词的巅峰。
散文集的另一大组成部分便是游记散文了。这些散文不仅有着鲜明生动的语言,它们所表达的主旨更是超乎“游”之外。如《乌梁素海,带伤的美丽》中,就以乌海当年湖中跃起的鱼儿如“五线谱上跳动的音符”的生动景象与如今船尾翻起的浪“黄中带黑,像一条刚翻起的犁沟”形成对比,突出了作者对此感到的痛惜与无奈,呼吁人们保护那正在逝去的自然之美。而《一颗怀抱炸弹的老樟树》中,描绘了那棵接住炸弹的老樟树旺盛的生命力:“简直就是火山喷出地面后突然凝固的一座石山”,或许这段描写不仅是为了表现树的顽强生命力,更是象征着革命力量的永不消逝。
在散文集中,由物及理的文章也不少。比如《人与石头的厮磨》,从描写不同的人在石上刻下各种内容,探究到了古人的心理:统治者想借石巩固统治,为官者想借石留下美名,百姓想借石铭记恩情……
这两部散文集,不仅体现了梁衡高超的文化功底,更显出了他深刻睿智的哲思。
读《梁衡散文》有感(五) 记得在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就曾推荐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她曾经说梁先生的散文集一定要看一下,一定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但由于当时没有太多的时间,到了大学的时候才有了空余的时间来看一下,看过之后有了很多的感想。
梁先生说过看一篇文章,应该注意里面的知识和思想内容以及审美,我们看一本书,虽然不是上政治课,但其中的思想也将会影响我们的一生,会构成我们认识社会、人生的参照系。
从中我感觉当我们看一本书时,要学会审视其中的内涵,不要一味的接受,要学会批判的接受,要去其糟粕,学其精华,这样才算真正的读一本书。这些使我认识到了读书的真正的意图和方法。原来我读书就只是看一下,不会走太多的内心,只是名符其实的读一下,亦或是感慨一时,不会太深入内心。虽然和梁先生讲的有点出入,但也相当于没读。但这不禁使我想到现在的好多读者,他们读了一本书,情绪太过于投入其中,使得他们感觉自己就是其中的主角,从而被其中的情感或人生观所惑,对整个现实的世界都有了错误的认知,从而酿成了许多悲剧。这就正如梁先生所说的不要一味的接受作者的观点或建造的文学世界,要学会批判的接受,学会审视。这样才能真正的从书中汲取到营养,不算白读一本书,不正确的阅读只会适得其反。
梁先生在《晋祠》中写的古晋名胜晋祠,在文中他说晋祠的山美、树美、人美,使我对现今的另一非常热门的现象——旅游有了新的一些看法。现在的人们很喜欢旅游,一到假期或者空闲的时候就会去旅游。但现在的旅游我感觉更是一种形式,太多的人就只是到了名胜古迹去照个像留个影记个念,也有太多的人到了景区就一定要到最有名的地方去留影或去参观一下,不管有多累。曾经读过一篇文章作者说“旅游最重要的是寻找美,享受大自然的美,放松心情,让灵魂得以升华,而不是只是一个任务,让旅游失去了其最根本的意义”。
对此我深感认同。如今太多的已经不懂得发现美,只是麻木的去景点照相,留念,仿佛就是完成了一件任务似的。现在的人们太浮躁,不会真正的静下心来去真正的感受我们的生活,更别谈去发现美,人们只会麻木的照相取景,不会真正放松心情,感受自然,升华灵魂。正如梁先生在晋祠的感受:春来黄花满山,径幽而香远;入秋草木郁郁,天高而水清,无论何时抬级登山都清悦神爽。梁先生真正的在景区中看到了大自然的美,既放松了心情,又升华了灵魂,是真正的旅游者,大自然的欣赏者,是我们都应该做到的。
最后梁先生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人人皆可为国王》。一开始其便写了国王的权高位重,一国之财任其所用,一国之民任其役使。所以很自然就成了人人的目标。
但接着梁先生就说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有的时候长短并不是绝对的,王亦有局限。王也有其所不能得到的。当然也不是人人都想成为王,有的人只喜欢游山玩水,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不被权势而折腰。但其实如今的社会是多元的,国王也是多元的,每个人在其行业中在其领域内都可成为王。接着告诫我们只要努力,人人皆可称王。正如北宋的刘永,虽被仁宗贬谪,但其在他的领域——词域中成为了他的王。所以我们不要自暴自弃,埋怨社会的不公平,只要我们肯努力,就会成为自己的王,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谁也不用自卑,更无须骄傲,努力便可成为自己心中的王。
这就是我读梁先生的散文的感想,相信之后我会真正的学会读书,学会发现美,学会努力,不怨天尤人,我相信我的人生将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