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沟通黄金法则是:你想别人怎么对你,你先要怎么对别人。或者这么说: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想想如果你是他……后来有人提出升级版的白金法则:“如果你想别人快乐地接受,就需要按对方喜欢的方式去给予。”
原来是换位思考,升级之后就变成换脑袋思考——用对方的思维模式去思考问题。
看起来当然是很好的,但是白金法则却从未入典。
我一直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些大师们显然具有足够的智慧去想到这一点,但为何不入典?
入典作为普世法则去流传,需要有一个普世的底层逻辑是符合普世价值观的。我们看看白金法则,它的底层逻辑有一个BUG,那就是它默认:别人的想法是容易被预测的,你可以去掌握人性。
但黄金法则的底层逻辑是:每个人都不一样,你无法知道对方的真正想法,你唯一可以做的努力就是尝试着去站在他的位置,用你自己的思考方式去想一想,将心比心。
从这个角度去思考,就会发现,白金法则只适用于一些真正掌握理论和技巧的少数专家。事实上就我自己的经验而言,如果我洞察到对方在对我使用黄金法则,我会比较感动,第一感觉是,其实对方有很努力在与我沟通。
但如果我洞察到对方在使用白金法则,往往会很不舒服,因为技巧痕迹会相当明显,有套路感。
这两者的差别就在于,前者尊重你是一个独立个体,而后者是在把你作为一个目标,它企图“攻陷”你。
如果不能精准掌握,容易跑偏,打破沟通中萨提亚强调的“里外一致”,而变得在讨好或者控制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