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经简介

法句经简介

  《法句经》(梵Dharmapāda,巴Dhammapada),音译为昙钵,义译为法句;其中,「法」字,梵语为Dharma,有道理、轨则之语义;「句」,Pada的原语,是「足迹」,转成「道」或「句」。佛所说偈是古圣者足迹所履之道,符合真理,能为后贤轨范;所以叫它作「法句」。本经又经过法救[[1]]的修订与增补而成。相传《法句经》是迦叶佛流传下来的,但学界通常认为非一人一时之作。

  在说一切有部、法藏部中,「法句」又称为优陀那(梵/巴Udāna),义译为自说。印度法救(梵Dharmatrāta)所编撰,系收集初期佛教阿含等诸经律中佛的自说偈,再按照义理分品构成,然因各部的集钞分量不同,品目也有异同,而现存完整无缺的版本,则有26品、39品、33品之别。如是梵语系的汉译、藏译的法集要颂,和巴利语系的法句有多处异同。而内容则同为鼓励学众精进修行的偈颂集,行文平易简洁忠实地记录了佛陀的说法,与大乘佛典偈颂的华丽堂皇形成对比。为部派佛教所重视,迄今在斯里兰卡等处,仍是以《法句经》为初学者入门书。

  现存的《法句经》,以语言区分,可分为五种:巴利法句经(26品,423偈)、犍陀罗语法句经、佛教梵语法句经、汉译法句经、藏译法句经(33品,991偈)。其中汉译法句经有如下4种:

  一、《法句经》2卷,《大正藏》第4册第210号。法救撰东吴(224)天竺维只难(梵Vighna)等译,39品,约752偈。

  二、《法句譬喻经》4卷,《大正藏》第4册第211号。西晋(305)法炬、法立合译,39品,约197偈。品名与次第都与《法句经》相合,但偈颂不全。

  三、《出曜经》30卷,《大正藏》第4册第212号。姚秦(184-417)竺佛念、罽宾僧伽跋澄(梵Saṁgha-varti)合译,33品,约862偈。为《法句经》之注释,今《大正藏》为34品,应将「不放逸品」、「放逸品」二品合为一品,实为33品。

  四、《法集要颂经》4卷,《大正藏》第4册第213号。法救集北宋(960-1127)天竺天息灾译,33品,约928偈。

  《法句经》阐明了佛教修行者应具备的条件、修行方法、修行目的以及颇多有关生命的警示之类的要义。首先应觉知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如第一无常品所述,其后再补充接续说明老耄品、世俗品、生死品,其次以沙门品、梵志品说明行者之资格,再以罗汉品、述佛品、泥洹品、吉祥品说明行者所达到的境界,也有刀杖品、地狱品对不精进者的警惕。其他诸品则说明达到证果的方法,涵盖了菩萨的六度万行,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罗波罗蜜。对应关系如下所述,一、智慧度:教学品、多闻品、愚暗品、明哲品、尘垢品、心意品。有了无常观应更有培养解脱的智慧。二、禅定度:惟念品。集中精神专一修持,这种思惟必须恒久不变。三、精进度:笃信品、述千品、放逸品、道行品、广衍品。这些品目都是说明坚固所信,重视实践。四、忍辱度:安宁品、忿怒品。五、持戒度:戒慎品、慈仁品、言语品、双要品、华香品、恶行品、爱身品、好喜品、奉持品、象喻品。此中有消极说明止恶,及积极说明行善。六、布施度:爱欲品、利养品。是故《法句经》之要义,即编者法救之本意,为使行者能于行住坐卧进退之间,()时时精进不懈的躬身实践,则终能达到究竟佛果。

  《法句经》内容平易质朴,便利讽诵,通俗易懂,具有原始佛教的精神,以偈颂方式,阐释博大深奥佛教精义,成为世界闻名的佛典之一,因此流通至广。其中零金碎玉,不乏名句。兹举数例为证,如:

  一、〈无常品〉:「是日已过,命则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为〈普贤菩萨警众偈〉,亦为百丈清规中为禅门暮课所诵者。

  二、〈心意品〉:「藏六如龟,防意如城。」六,指六根;即在六根门头,谨防意识犹如固讨城门。此为佛门之修行法要。

  三、〈华香品〉:「栴檀多香,青莲芳华,虽曰是真,不如戒香。」禅门有〈戒定真香〉,系元‧临济宗僧中峰大师(1263-1323)所集结,为法会中常用的梵呗唱诵偈语。语简意赅道出戒定香之真实义。「戒定真香,焚起冲天上。弟子虔诚爇在金炉放。顷刻氤氲即遍满十方。免难消灾障。」

  四、〈述千品〉:「千千为敌,一夫胜之;未若自胜。」「自胜为雄,故曰人雄。」与《老子》:「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固不谋而合。足以启人省思者在:世人无不以胜过他人为荣,而胜人不过是有力而已,能自胜的始是真强者。

  五、〈恶行品〉:「吉人行德,相随积增(福随善德渐渐增长);甘心为之,福应自然。」「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罪充满,从小积成。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福充满,从纤纤(小)积成。」此即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之意。「过失犯非恶,能追悔为善;是明照世间,如日无云曀(阴暗)。」此即知过能改,善莫大焉之意。

  六、〈述佛品〉:「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此句为佛教最直截了当,且最具代表性的话。《佛祖统纪》卷42:「居易(唐代大诗人)知杭州(杭州当知县),往问道于鸟窠禅师。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居易曰:『三岁孩儿也恁(这)么道(说)。』师曰:『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居易服(佩服)其言,作礼而退。」

  七、〈安宁品〉:「我生已安,不病于病(不受业缘及生、老、病、死之病所苦);众人有病(业缘及生死之病),我行无病(没有这些毛病)。我生已安不戚于忧(生死等烦恼之忧);众人有忧,我行无忧。」《老子》:「知不知(知道不知道的),上(是具最的高智慧);不知知(不知道自己所不知的),病(就反而有缺失)。夫唯病病(知道病为病),是以不病(就不会有缺失)。圣人不病(所以没有缺失),以其病病(他知道自己的缺失),是以不病。(所以没有缺失)」其中,都有很高的人生哲理。

  八、〈好喜品〉:「无所爱喜,何忧何畏?贪欲生忧,贪欲生畏;解(晓悟)无贪欲,何忧何畏?」《庄子‧至乐》:「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如富贵长寿,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等),吾未知乐之果乐耶?果不乐耶?……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九、〈吉祥品〉:「居孝事父母,治家养妻子,……是为最吉祥。」「一切为天下,建立大慈意,修仁安众生,是为最吉祥。」此语与儒家思想颇为投合,亦足见佛法不违世俗,而以天下、众生为心的积极精神。

  总之,《法句经》是佛典的基本精神,与中国文化颇多相契合处,而尤其在摆脱与超越世俗烦恼,免除生死无常之苦,更有互补之意义与作用。对于现世价值体系的针砭,可说以逆向思考的方式去积极面对生命,其中道德涵养及其智慧,富有启发的意义!

  第一次被翻译成欧洲文字是在1855年,由丹麦学者华斯勃尔(V.Fau***öll)以巴利对译成拉丁文,并附上觉音(梵文Buddhaghosa)注释的摘录,对学术界有很大的贡献。之后在西方美、加、英、德、俄、法等国家,也都有《法句经》的译本,例如:1860年韦伯(A.Weber)由巴利翻译成德文。1870年德裔英国东方学家穆勒(F.MaxMüller)由巴利翻译成英文,又有1878年英国佛教学学者比尔(S.Beal)英译汉文法句譬喻经,1883年洛克希罗(W.Rockhill)英译***文优陀那品,1911年德国佛教学学者贝克(HermanBeckh)刊行***原文。在日本则于1915年由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印度哲学研究室刊行巴利语、汉文对照《法句经》。亦有多种日文译本问世,例如:1918年立花俊道(《国译大藏经》经部12)、1925年赤沼智善(新译佛教圣典6-1-5)、1925年长井真琴(世界文库)、1935年荻原云来(岩波文库)等人的翻译,以及1924年常盘大定的《南北对照英汉和译法句经》。另外近代另有二种白话汉译本,了参法师的《法句经》、净海法师的《真理的语言》,均系译自南传法句经。综上所述《法句经》不论在学术界或宗教信徒上,皆是影响深长的一部经典。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游戏攻略(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