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沟通案例

  经典沟通案例篇1  20xx年12月,作为分管公司生产经营副总经理的我,得知一较大工程项目即将进行招标,由于采取向总经理电话形式简单汇报未能得到明确答复,使我误以为被默认而在情急之下便组织业务小组投入相关时间和经费跟踪该项目,最终因准备不充分而成为泡影。事后在总经理办公会上陈述有关情况时,总经理认为我“汇报不详,擅自决策,组织资源运用不当”,并当着部门面给予我严厉批评,我反驳认为是“已经汇报、领导重视不够、故意刁难,是由于责任逃避所致”。由于双方信息传寄、角色定位、有效沟通、团队配合、认知角度等存在意见分歧,致使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紧张、工作被动,恶性循环,公司业务难以稳定发展。

  从该案例分析,这实际上是一个上下级没有有效沟通的典型案例。

  个性上来说我是一个精力充沛,敢作敢为的人,且具有敏锐的市场敏感度,由于以前工作的成功经验,自认为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影响力。但是由于角色转换,新任分管领导,缺少一定管理经验和沟通技巧,最终导致了总经理对我的偏见认识,分析原因有三:

  第一:我忽略了信息组织原则,在得知企业有一个很大机会的时候,我过于自信和重视成绩,在掌握对方信息不足及总经理反馈信息不足的情况下盲目决策,扩大自己的管理幅度,并没有有效地对人力资源信息进行合理分析,发挥企业最强的竟争优势,致使准备不充分谈判失败。

  第二:我忽视了正确定位原则,作为分管副总经理,没有努力地去争取上级总经理的全力支持,仅凭自己的主观和经验,而没有采取合理有效的分析,拿出具体的实施方案获得沟通批准,使总经理误以为抢功心切,有越权之嫌疑。

  第三:我没有运用好沟通管道。事后对结果没有与总经理提前进行面对面及时有效沟通和总结而是直接在总经理会议上表达自己的想法,造成总经理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言语误会,慢慢的通过领导者的影响力导致了企业内部的关系紧张。

  第四:我缺少组织团队意识。公司是一个团队,而我的小部门成员只是一个工作组,当我获得了一个给企业创造利润的机会时,我没有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利用公司最有效资源,也没有让员工有一个明确的团队目标,就凭着干劲去工作。这样一来不但没给企业带来好的绩效,而且损伤了下属的工作积极性。

  而在该事件的另一主体,总经理作为决策者的身份也犯了一些严重的沟通障碍。导致了企业的凝聚力下降,企业经营业绩不佳。主要表现有:

  第一:总经理缺乏同理心倾听。沟通是双方面的,当我给总经理电话汇报工作方向信息时,总经理没有核查对我所传达信息的理解,也没有积极的回应,让我以为默认做出不正确判断。事后我给总经理陈述我的想法时,他也没有认真从我的角度去倾听我的工作思路,只是主观的认为我的过失。导致后来把这种负面情绪带到整个组织中。

  第二:总经理缺少对下属员工理解和信任。沟通的有效性又一次遭到破坏。如果我们双方都处在一个公平的位置进行沟通,总经理就不会对着下级部门对我进行严厉批语,挫伤自尊和积极性。这样我们之间就会在整个沟通过程中保持坦诚,并以换位思考的方式把自己放在对方的位置上,而采取宽容包含对方的这次过失,以鼓励我在以后的工作中汲取教训,更努力的工作。

  第三:总经理缺少建立有效团队技巧。通过总经理办公会争执后,企业的小领导班子里引起了小小的波浪,但是总经理没有及时的采取适当方法去构建和谐团队,对整个事情引以为鉴,做出更好的企业在传递信息方面的有效机制,而是听之任之,不和下属员工交流,使事态尽一步扩大。

  经典沟通案例篇2  东北师范大学大三学生小董已经连续3个假期没回家了。“我不愿见父母,每次站到回家的站台上,似乎都是一次煎熬。”“他们根本不理解我,我也没脸见他们。我觉得这3年来自己一事无成,我也想学习,可没有动力了,有时我真不知道怎么办。”小董一脸伤感:“我能做的就是跟女朋友倾诉,我认为,只有她才能了解自己,才能真正和自己交流”。

  像小董一样,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大学生都表示“和父母交流有困难”。据报道去年3月,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曾在市内主要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约有69%的大学生感到无法与父母交流和沟通,其中27%的学生表示从不与父母交流。

  无独有偶,日前举行的第二届上海市重点(示范性)中学学生会主席论坛上也传出消息,“当代青少年与父母之间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有63%的高中学生认为心里话只能和同学说,与父母说的只占21.9%。看来大学生难与父母沟通,是在高中就“打下了基础”。

  有人认为,处于叛逆期的高中生,面对高考(Q吧)压力和父母对其学习成绩的严格要求,易出现沟通障碍,而大学生的生理与心理都已趋近或达到成熟,与父母交流理应比高中生顺畅。但现实情况显然并非如此,采访中,记者发现,许多大学生仍然对父母有一种或抵触或敬畏的情绪,他们大都反对父母的教育方式,难以忍受“父母的不理解”。

  东北师范大学的孙同学,父母双双下岗,每天都要为生计发愁,每次打电话来,就是问问学习好不好,学费够不够。“我也知道,他们根本无暇顾及我心里的感受,我还能说什么呢?说多了,岂不是又给他们增添心理负担?渐渐地,就感觉心里和父母隔着一层。”

  随着工作节奏不断加快,竞争压力日益增大,许多父母不得不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家住长春的李女士就对记者说,由于工作比较忙,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请了保姆。一直以来她都觉得,自己给孩子的已经比同年龄孩子得到的多很多,但她却发现与孩子之间的隔阂慢慢升级,她觉得很不理解,想改变,但力不从心。

  大学生不愿与父母交流,也有自身的原因。长春大学大二的刘同学对记者说:“大学里事情很多,我却找不到生活的目标,非常郁闷,没心情和父母交谈。”学法律的小张也眉头紧锁:“上了大学,开始参加了很多社团,后来逐渐放弃了,再后来,就忙着应付各种各样的过级、考试,很少和家里人交心。一是自己话本来就少,顶多哼哈两句,再者也没必要让他们知道我的情况,那样反而让他们操心。”“应该说,在15岁到22岁左右的青春期,与父母产生距离,对他们表现出冷淡,这是青少年成长的正常表现。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们,也需要有一段时间让自己独立思考,去寻找并且发现自己。”吉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杨淑琴老师认为,对于大学生来说要培养良好的个性、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还应主动找时间和父母聊天,体验交流的快乐。

  经典沟通案例篇3  昨天,女儿一反常态开始写日记,平时要求她写日记,她总说没什么可写的。我突然想起曾在女儿的裤兜里发现女儿写给一个男孩的纸条,说她喜欢他。

  于是,我不由自主地翻看了女儿的日记本,这一看让我大吃一惊。女儿在日记里说,她喜欢班里的一个男生,因为男孩长得很帅,而且班上选纪律小红旗时男孩选了我女儿。女儿给这个男孩写过好几封信,男孩好像没接受,说情书看的太多了。女儿还送男孩一本字帖,男孩收下了,但也没表态。那男孩坐在女儿后两排的位置,后面有同学回答问题时,女儿总会回头看那个男孩,两人的眼神总会相遇。女儿觉得自己不如别的女孩,又说自己真的很喜欢这个女孩。

  看完日记,我半天回不过神。女儿才9岁半啊!这么早熟,正常吗?我想等女儿考完试跟她谈谈,可我该怎么和她谈,又不伤害她?

  经典沟通案例篇4  吴佶福是在开学的第一天转到我们班的,作为一个转学生,由于没有参加在暑假中的两次军训,也就少了和全班一起经历两天的熟悉的过程,所以在开学最初的时候,他还比较的拘谨不太和同学交流,在学习上也不是很稳定,上课的时候经常是处于个人的思想和活动中,各个方面都比较被动,作业情况也不是很乐观。

  但是几周后我就发现吴佶福逐渐开朗起来,学习上也很积极向上,比较有动力了,上课的情况也比以前有了较大的进步。我仔细观察了,这一切的转化是和他与家长的交流是密不可分的,原本因在于在备忘本上经常有他和家长的交流。

  每天在备忘本的一分钟感想里,他都会写下在学校的感受和学习情况,有开心的事也有不快乐的事,有他在学校里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但是他的家长每天在他的备忘本上,都会对他的一分钟感想进行分析和交流,有时寥寥数字,但有时语句掷地有声,但大部分的交流家长都是以一种鼓励的语气为主,积极正面,从任何方面都是鼓励孩子多学习,多参与班级以及学校的各项活动,正是在家长的这种帮助和鼓舞下,吴佶福逐渐变得开朗和热情,积极向上,更多的愿意投入到这个班级中,融于集体中去。

  经典沟通案例篇5  英国某啤酒公司的副总裁在去南美作商务旅行时,接到总部的传真,要他在归途顺便去牙买加和当地一家甜酒出口公司的经理谈生意。但问题是他没有去牙买加作公务旅行的签证,想临时办一个,时间又来不及。于是他只好以旅游者的身份来到金斯敦的诺尔曼雷机场。在检查护照的关口,移民官从他皮包的工作日志及来往信函中判明他是在作公务旅行,所以不许他入境。他反复向移民官声明,自己不过是在返回伦敦前来这儿作短暂的休整。这才勉强被允许入境。他一在旅馆安顿好,便打电话和那位甜酒出口商联系。

  刚打完电话,就来了位移民局的官员,说他是怀着商务目的来到此地,而没有取得应有的签证。对他说他将受到有关方面的严密监视,一旦发现从事商务活动,便将立即驱逐出境,并处以高额罚款。足足两天他身边总有一位警察,像个影子似的。使他不得不像个旅游者一样打发时光。看来此行是只能白费时间和金钱了。但是在他离开之前,却在警察的眼皮底下与那位出口商谈成了生意。旅馆设有游泳池,池旁有个酒吧供客人喝喝饮料,稍事休息。监视的警察只见他与一位身着比基尼泳装的妙龄女郎正坐在酒吧前喝酒,还有一搭没一搭地和酒吧服务员聊天。谁知那位服务员竟是出口商打扮的,而那名妙龄女郎则是他的女秘书。

  经典沟通案例篇6  小贾是公司销售部一名员工,为人比较随和,不喜争执,和同事的关系处得都比较好。但是前一段时间,不知道为什么,同一部门的小李老是处处和他过不去,有时候还故意在别人面前指桑骂槐,对跟他合作的工作任务也都有意让小贾做得多,甚至还抢了小贾的好几个老客户。

  起初,小贾觉得都是同事,没什么大不了的,忍一忍就算了。但是看到小李如此嚣张,小贾一赌气,告到了经理那儿。经理把小李批评了一通,从此,小贾和小李成了绝对的冤家了。

  案例点评:

  小贾所遇到的事情是在工作中常常出现的一个问题。在一段时间里,同事小李对他的态度大有改变,这应该是让小贾有所警觉的,应该留心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了。但是小贾只是一味的忍让,这个忍让不是一个好办法,更重要的应该是多沟通。

  小贾应该考虑是不是小李有了一些什么想法,有了一些误会,才让他对自己的态度变得这么恶劣,他应该主动及时和小李进行一个真诚的沟通,比如问问小李是不是自己什么地方做得不对,让他难堪了之类的。任何一个人都不喜欢与人结怨的,可能他们之间的误会和矛盾在比较浅的时候就会通过及时的沟通而消失了。

  但是结果是,小贾到了忍不下去的时候,他选择了告状。其实找主管来说明一些事情,不能说方法不对。关键是怎么处理。但是在这里小贾、部门主管、小李三人犯了一个共同的错误,那就是没有坚持“对事不对人”,主管做事也过于草率,没有起到应有的调节作用,他的一番批评反而加剧了二人之间的矛盾。正确的做法是应该把双方产生误会、矛盾的疙瘩解开,加强员工的沟通来处理这件事,我想这样做的结果肯定会好得多。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主动地沟通,真诚地沟通,策略地沟通,如此一来就可以化解很多工作与生活中完全可以避免发生的误会和矛盾。

  经典沟通案例篇7  前些日子出差,客户的公司门口有一家宠物店,看到宠物店中有一条小狗,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把小狗买了下来带回家去。

  晚上给二姐打电话,告诉她我买了一条博美,她非常高兴,马上询问狗是什么颜色,多大了,可爱吗?晚上,大姐打电话来询问我最近的情况,小狗在我接电话的时候叫起来,大姐在电话里一听到有狗在叫,就问是否很脏,咬人吗?有没有打预防针……

  同样是对于一条狗的理解,但是不同的人反映的确差别很大。二姐从小就喜欢狗,所以一听到狗,在她的脑海中肯定会描绘出一幅一条可爱的小狗的影像。而大姐的反应却是关心狗是否会给我们带来什么麻烦,在脑海中也会浮现出一副“肮脏凶恶的狗”的影像。

  案例点评:

  看来,同样的一件事物,不同的人对它的概念与理解的区别是非常大的。在我们日常的谈话与沟通当中也是同样的。

  当你说出一句话来,你自己认为可能已经表达清楚了你的意思,但是不同的听众会有不同的反映,对其的理解可能是千差万别的,甚至可以理解为相反的意思。这将大大影响我们沟通的效率与效果。

  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理解。在我们进行沟通的时候,需要细心地去体会对方的感受,做到真正用“心”去沟通。

  经典沟通案例篇8  张丹峰刚刚从名校管理学硕士毕业,出任某大型企业的制造部门经理。张丹峰一上任,就对制造部门进改造。张丹峰发现生产现场的数据很难及时反馈上来,于是决定从生产报表上开始改造。借鉴跨国公司的生产报表,张丹峰设计了一份非常完美的生产报表,从报表中可以看出生产中的任何一个细节。

  每天早上,所有的生产数据都会及时地放在张丹峰的桌子上,张丹峰很高兴,认为他拿到了生产的第一手数据。没有过几天出现了一次大的品质事故,但报表上根本没有反映出来,张丹峰这才知道,报表的数据都是随意填写上去的。

  为了这件事情,张丹峰多次开会强调,认真填写报表的重要性,但每次开会,在开始几天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但过不了几天又返回了原来的状态。张丹峰怎么也想不通。

  经典沟通案例篇9  江苏某工厂、贵州某工厂、东北某工厂、北京某工厂要引进环形灯生产技术,各家的产量不尽相同,北京某进出口公司是其中某一工厂的代理。知道其它三家的计划后,主动联合这三家,在北京开会,建议联合对外,统—谈判,这三家觉得有意义,同意联合。该公司代表将四家召在一起做谈判准备。

  根据市场调查,日本有两家环形灯生产厂,欧洲有—家,有的曾来过中国.有的还与其中工厂做过技术交流。进出口公司组织与外商谈了第一轮后,谈判就中止了。外商主动找具熟悉的'工厂直接谈判,工厂感到高兴,更直接,而且,外商对工厂谈判的条件比公司谈时灵活,更优惠。

  有的工厂一看联合在起,自己好处不多,于是提出退伙,有的外商故意不报统一的价格,也与自己欲成交的工厂直接联系,请工厂代表吃饭,单独安排见面等,工厂认为这对自己有好处,来者不拒。进出口公司的代表知道后劝说工厂,工厂不听。于是最终这四家各自为阵,联合对外谈判也宣告失败。

  经典沟通案例篇10  王岚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姑娘,在她身上可以明显的感受到北方人的热情和直率,她喜欢坦诚,有什么说什么,总是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正是因为这个特点她在上学期间很受老师和同学的欢迎。今年王岚从西安某大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她毅然只身去广州求职。

  但是到公司实习一个星期后,王岚就陷入了困境中。

  原来该公司是一个典型的小型家族企业,企业中的关键职位基本上都由老板的亲属担任,其中充满了各种裙带关系。尤其是老板给王岚安排了他的大儿子做王岚的临时上级,而这个人主要负责公司研发工作,根本没有管理理念更不用说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在他的眼里,只有技术。最重要公司只要能赚钱其他的一切都无所谓。但是王岚认为越是这样就越有自己发挥能力的空间,因此在到公司的第五天王岚拿着自己的建议书走向了直接上级的办公室。

  王经理,我到公司已经快一个星期了,我有一些想法想和您谈谈,您有时间吗?王岚走到经理办公桌前说。

  来来来,小杨,本来早就应该和你谈谈了,只是最近一直扎在实验室里就把这件事忘了。

  王经理,对于一个企业尤其是处于上升阶段的企业来说要持续企业的发展必须在管理上狠下功夫。我来公司已经快一个星期了,据我目前对公司的了解,我认为公司主要的问题在于职责界定不清;雇员的自主权力太小致使员工觉得公司对他们缺乏信任;员工薪酬结构和水平的制定随意性较强,缺乏科学合理的基础,因此薪酬的公平性和激励性都较低。王岚按照自己事先所列的提纲开始逐条向王经理叙述。

  王经理微微皱了一下眉头说:你说的这些问题我们公司也确实存在,但是你必须承认一个事实我们公司在赢利这就说明我们公司目前实行的体制有它的合理性。

  可是,眼前的发展并不等于将来也可以发展,许多家族企业都是败在管理上。

  好了,那你有具体方案吗?

  目前还没有,这些还只是我的一点想法而已,但是如果得到了您的支持,我想方案只是时间问题。

  那你先回去做方案,把你的材料放这儿,我先看看然后给你答复。说完王经理的注意力又回到了研究报告上。

  王岚此时真切的感受到了不被认可的失落,她似乎已经预测到了自己第一次提建议的结局。

  果然,王岚的建议书石沉大海,王经理好像完全不记得建议书的事。王岚陷入了困惑之中,她不知道自己是应该继续和上级沟通还是干脆放弃这份工作,另找一个发展空间。

  经典沟通案例篇11  研发部梁经理才进公司不到一年,工作表现颇爱主管赞赏,不管是专业能力还是管理绩效,都获得大家肯定。在他的缜密规划之下,研发部一些延宕已久的项目,都在积极推行当中。

  部门主管李副总发现,梁经理到研发部以来,几乎每天加班。他经常第2天来看到梁经理电子邮件的发送时间是前一天晚上10点多,接着甚至又看到当天早上7点多发送的另一封邮件。这个部门下班时总是梁经理最晚离开,上班时第1个到。但是即使在工作量吃紧的时候,其它同仁似乎都准时走,很少跟着他留下来。平常也难得见到梁经理和他的部属或是同级主管进行沟通。

  李副总对梁经理怎么和其它同事、部属沟通工作觉得好奇,开始观察他的沟通方式。原来梁经理部是以电子邮件交代部属工作。他的属下除非必要,也都是以电子邮件回复工作进度及提出问题。很少找他当面报告或讨论。对其它同事也是如此,电子邮件似乎被梁经理当作和同仁们合作的最佳沟通工具。

  但是,最近大家似乎开始对梁经理这样的沟通方式反应不佳。李副总发觉梁经理的部属对部门逐渐没有向心力,除了不配合加班,还只执行交办的工作,不太主动提出企划或问题。而其它各年主管,也不会像梁经理刚到研发部时,主动到他房间聊聊,大家见了面,只是客气地点个头。开会时的讨论,也都是公事公办的味道居多。

  李副总趁着在楼梯间抽烟碰到另一处陈经理时,以闲聊的方式问及小主管和梁经理工作相当认真,可能对工作以外的事就没有多花心思。李副总也就没再多问。

  这天,李副总刚好经过梁经理房间门口,听到他打电话,讨论内容似乎和陈经理业务范围有关。他到陈经理那里,刚好陈经理也在说电话。李副总听谈话内容,确定是两位经理在谈话。之后他找了陈经理,问他怎么一回事。明明两个主管的办公房间就在隔邻,为什么不直接走过去说说就好了,竟然是用电话谈。

  陈经理笑答,这个电话是梁经理打来的,梁经理似乎比较希望用电话讨论工作,而不是当面沟通。陈经理曾试着要在梁经理房间谈,而不是当面沟通。陈经理不是最短的时间结束谈话,就是眼睛还一直盯着计算机屏幕,让他不得不赶紧离开。陈经理说几次以后,他也宁愿用电话的方式沟通,免得让别人觉得自己过于热情。

  了解这些情形后,李副总找了梁经理聊聊,梁经理觉得。效率应该是最需要追求的目标。所以他希望用最节省时间的方式,达到工作要求。李副总以过来人的经验告诉梁经理,工作效率重要,但良好的沟通绝对会让工作进行顺畅许多。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游戏攻略(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