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冠霞帔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由于受到佛教的影响,在当时的社会中衍生出了一种新的女性衣饰一帔,帔可以说是霞帔的原型,由于它轻灵飘逸,在民间广泛的流行了起来。隋唐时期得名“霞帔”。宋代将它列入内外命妇的礼服规制里。
到了明代霞帔的样式发生了变化。这一时期的霞帔长度基本与衣服等长,自大衫后摆处固定,铺陈向上搭过两肩,一直披至身前。同时霞帔的使用也有了更严格的规定,品级不同的命妇们穿着的霞帔在颜色和纹饰上也有所不同。
古代婚礼分六个阶段,俗称“六礼”:
“六礼”在周代就已形成。秦汉以后六礼逐步形成定制。这六礼的前五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统称缔约之礼,男女双方家庭通过媒妁进行帖约和相关的
六礼中国婚姻仪礼。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
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
问名即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纳吉即男方将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后,在祖庙进行占卜。纳征亦称纳币,即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请期男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亲迎婚前一两天女方送嫁妆,铺床,隔日新郎亲至女家迎娶。
礼节沟通经平等议婚,最终双方在礼尚往来中缔约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