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文中当路是什么意思1.挡路;阻碍通行。《墨子·号令》:“务色谩正,淫嚣不静,当路尼众,舍事后就,逾时不宁,其罪射。”《汉书·沟洫志》:“昔大禹治水,山陵当路者毁之。”晋葛洪《抱朴子·审举》:“豺狼当路,则麒麟遐遁。”沈从文《泥涂》:“铜匠把地下当路的一个破碗捡拾了一下,又想走去。”
2.路上;路中间。唐元稹《痁卧闻幕中徵乐呈三十韵》:“坐隅甘对鵩,当路恐遭豺。”宋苏舜钦《独游辋川》诗:“暗林麋养角,当路虎留踪。”《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我便追出来,转个弯要进里面,便见这个人在当路站着。”
3.执政;掌权。《孟子·公孙丑上》:“夫子当路於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赵岐注:“如使夫子得当仕路於齐而可以行道,管夷吾、晏婴之功,宁可复兴乎?”《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论》:“主父偃当路,诸公皆誉之;及名败身诛,士争言其恶。”黄中黄《孙逸仙》第二章:“戊戌之年,清国皇帝容康有为之意见,锐意图国政之改革,示反抗之色於当路之守旧派。”
4.掌握政权的人。唐孟浩然《留别王维》诗:“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宋陈亮《庶弟昭甫墓志铭》:“畴昔之年,当路欲置我於死地,病馀而继以囚系。”《明史·忠义传三·潘宗颜》:“数上书当路言辽事,当路不能用。”鲁迅《花边文学·古人并不纯厚》:“近来偶尔看见一部石印的《平斋文集》……那指斥当路的口气,就为今人所看不惯。”
5.神名。汉王符《潜夫论·巫列》:“土公、飞尸、咎魅、北君、衔聚、当路、直符七神,及民间缮治微蔑小禁,本非天王所当惮也。”
2.“路”在古文中的含义路有很多种含义,诗词中常见的有5种:
1。道路:
《诗·郑风·遵大路》:“遵彼大路兮。”
又如:陶潜《桃花源记》:“遂迷,不复得路。”
2。地区区域名;
例如词人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烽火扬州路。”
3。就是“大”——
例如《诗经》的《生民》:“厥声载路。”
4。行程。
“忘路之远近。”
5。做事的方法和途径:
等等
3.文言文中路的翻译是什么1本义:道路
百夫有洫洫上有途,千户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周礼·地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遂迷不复得路。——陶潜《桃花源记》
2路程;行程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陶潜《桃花源记》
3引申为思想或行动的途径
忠谏之路。——诸葛亮《出师表》
顾未有路。——《史记·魏公子列传》
4地区;方面;路线
甘宁等三路战船,纵横水面。——《三国演义》
都督诸路军马。——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5比喻权位
夫子当路于齐。——《孟子·公孙丑》
6经过
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楚辞·离骚》
7通“辂”。车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左传·宣公十二年》
乘大路趋越席以养安。——《荀子·正论》
8通“露”。暴露
彼可诈者怠慢者也,路亶者也。——《荀子·议兵》
9通“露”。败坏
国家乃路。——《管子·四时》
是率天下而路也。——《孟子·滕文公上》
4.文言文中走什么意思,什么又是走的意思文言文中走的意思为:跑,文言文中行是走的意思
例:《木兰诗》:“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白话释义: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例: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五·谓秦王》:“诗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
白话释义:一百里的路程,走到九十里也只能算是才开始一半而已。
一、走拼音:zǒu
释义:
1.人或鸟兽的***互向前移动:行~。~路。孩子会~了。马不~了。
2.跑:奔~。
3.(车、船等)运行;移动;挪动:钟不~了。这条船一个钟头能~三十里。你这步棋~坏了。
4.趋向;呈现某种趋势:~红。~热。
5.离开;去:车刚~。我明天要~了。请你~一趟吧。把箱子抬~。
6.指人死(婉辞):她还这么年轻就~了。
7.(亲友之间)来往:~娘家。~亲戚。他们两家~得很近。
8.通过:咱们~这个门出去吧。
9.漏出;泄漏:~气。~风。说~了嘴。
10.姓。
二、行拼音:xíng
释义:
1.走:步~。人~道。日~千里。
2.古代指路程:千里之~始于足下。
3.指旅行或跟旅行有关的:~装。~程。~踪。西欧之~。
4.流动性的;临时性的:~商。~营。
5.流通;推行:~销。发~。风~。
6.做;办:举~。执~。试~。~医。~不通。简便易~。~之有效。
7.表示进行某项活动(多用于双音动词前):另~通知。即~查复。
8.(旧读xìng)行为:品~。言~。罪~。兽~。
9.可以:~,咱们就照这样办吧。算了把事情说明白就~了。
10.姓。
扩展资料
走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走,趋也。从夭止。夭止者屈也。凡走之属皆从走。
白话版《说文解字》:走,小跑。字形采用“夭、止”会义。字形采用“夭、止”会义,表示小跑时人必须收腹弯腰屈背。所有与走相关的字,都采用“走”
作边旁。
走汉字演变:
走相关组词:
1.走嘴[zǒuzuǐ]
说话不留神而泄露机密或发生错误:她说着说着就走了嘴了。
2.走扇[zǒushàn]
门扇或窗扇由于变形等原因而关不上或关不严。
3.走风[zǒufēng]
泄露消息。
4.退走[tuìzǒu]
向后退去;退却:见势不妙,赶紧~。
5.走卒[zǒuzú]
旧指供人驱使的差役,现比喻受人豢养,帮助做坏事的人。
5.什么是文言文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白话文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当然其他国家的古人也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什么是文言文?文言文的含义是什么?
1.文言文很精彩。这是无疑的。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文言文。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文明历史还是很短的,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还是现代化的必要,因为传统智慧的继承建立于对文言的正确解读。
2.文言文是知识。对,因为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它纯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识,甲骨文也是知识,为什么就不学甲骨文呢?对了,正是因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甲骨文等等传统高级文字(学)的基础。
3.文言文也是技巧。汉语的表述、描绘、组合、转变、喻式、铺比、推演……,在思想的表达上充分承载了汉文明的风格。掌握文言文物理结构,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比较精深,对新汉语的构造将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话文”的相对。这个词的结构是这样的:文言-文。第一个“文”是“文字”,“言”是语言。“文言”则指“文字化了的语言”。它说明两层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种语言;其二,这个语言后来被文字化了。“被文字化了”的语言也有两重含义:其一,可以有语言但没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数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二,语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为历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应该是:被文字化了的语言的一种文体。后面那个“文”指文体。
那么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还有什么“前途”吗?或者说,还会有什么生活的应用价值?我想是有的。在传统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现代社会时,只不过人们忽略了一些边缘地区的社会生活,才造成现代应用对文言文的怀疑或者忽略。比如在宗教建设中,某些碑刻仍然会用文言文撰写,仍然采用书法书写,使用工具镌刻。篆书的应用也大多如此。
再放大去看古典诗词都属于“文言”一类,它们在生活中并没有远离我们而去。只是在语言形态上,之乎者也离开了口头,成为文字之后,显然它对技巧的推敲,表意的扩展,有了确实的规范要求。它的“前途”,就在它的应用,也在它能唤醒含混的词源与典故。可以说前途看好。
“文言文”这个名词也可以涵载语言与文字之间在文化历史上的相互关系。某种形式上一旦某种语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书面化,其语言魅力顿减,而文字功能倍增。因为语言通常是口头相传,与生活密切相关,语言尚未进入文化状态,它是对生活经验的一种保留,没有文字的扩展性能。
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不免会产生一种错觉:古时人说话也是这么说的么?我想这可以用现在时态下书面语与口头语在表述上的不同来“感受”,它们之间在结构上规则上并无大的区别。也可以推测古人说话只不过比文言文更随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两拍”也可以做参考了。至于现在我们阅读文言文,当然不代表在重复古人的说话,而是在朗诵或者默读一种文体。
阅读文言文感受的是一种极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尔阅读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种应有的肃穆。
6.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
“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
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
“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
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7.文言文的会是什么意思是什么会
动词义:
1、会意字。古文从合从彡。按彡亦众多意。本义:会合。
会,合也。——《说文》
会,聚也。——《广雅·释诂三》
会同有绛。——《诗·小雅·车攻》
会言近止。——《诗·唐风·杕杜》
会朝清明。——《诗·大雅·大明》
会诸其币。——《仪礼·聘礼》
以会天地之藏。——《礼记·月令·季秋》
然后天下会于一。——柳宗元《封建论》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范仲淹《岳阳楼记》
2、晤见;会见。
时见曰会。——《周礼·太宗伯》
相见于却地曰会。——《礼记·曲礼》
会者何期辞也。——《公羊传·桓公十年》
留待作遗施于今天会因。——《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与燕王会境上。——《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使协调一致;符合。
音韵清畅又深会女心。——梁·吴均《续齐谐记》
4、(多指在饭馆、茶楼中)付(款)。如会钞、会钱。
5、领悟;领会。
6、应当;应须。如会须:当须;应当。会应:该当。
名词义:
1、器物的盖子。
《礼经》:器之盖曰会,为其上下相合也。——《说文·会·段注》
敦启会。——《仪礼·士丧礼》
命佐食启会。——《仪礼·士虞礼》
2、业务、社交或其他性质的集会。
会论虞常。——《汉书·李广苏建传》
来会计事。——《史记·陈涉世家》
乃罢会。——《资治通鉴》
3、时机。如适逢其会。
4、人物荟萃的地方;主要城市——通常指行政中心。如会垣:省城;都市。
5、为一定的目的而成立的团体或团体组织。如帮会、会同馆:明代接待各国使者的地方。
6、灾厄;厄运。
百六有会《过》、《剥》成灾。——《后汉书·董卓传赞》
7、民间一种小规模经济互助形式。一般由发起人约集若干人,按期等量交款,首次由发起人使用,以后按议定或拈阄决定的顺序轮流使用。
正在各书店里约了一个会,每店三两。——《儒林外史》
8、中医经络穴位名。
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9、古代中国历法所用的单位,等于10800年。
三十年为一世;十二世计三百六十年,为一运;三十运计一万八百年,为一会;十二会计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为一元。——邵雍《皇极经世书》
副词义:
1、必然;一定。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古乐府《孔雀东南飞》
长风破浪会有时。——唐·李白《行路难》
2、恰巧;正好。
会天大雨。——《史记·陈涉世家》
会其怒。——《史记·项羽本纪》
会幸苑中。——宋·王谠《唐语林·雅量》
会雨大作因留寺。——《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会宾客大宴。——《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表示范围。相当于“皆”“都”。
弦、匏、笙、簧,会守拊鼓。——《礼记》
连词义:
1、相当于“与”“同”“和”。
上遣侍郎马尔泰会查郎河按治,于义坐夺官。——《清史稿·刘于义传》
会:kuài
动词义:
1、会意字。本义:计算;总计。本指年终结账。后泛指算账。
会,合也。——《说文》
会,岁计也。——《玉篇》
会,大计也。然则零性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孟子·万章下》正义
凡场务、仓库出纳在官之物,皆月计,季考,岁会。——《日知录》卷二十四
岁终则会,唯王及后之服不会。——《周礼·天官》
听出入以要会。——《周礼·小宰》。注:“月计曰要,岁计为会。”
8.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是】【shì】〈形〉(1)(会意。
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正,不偏斜)(2)同本义[right]是,直也。
——《说文》。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
而疑是精粗之体。——《礼记·玉藻》。
疏:“谓正也。”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
——《易·未济》(3)对的,正确的[correct]王弗是。——《国语·楚语》。
注;“理也。”使目非是,无欲见也。
——《荀子·劝学》。注:“谓正道也。”
立是废非。——《淮南子·脩务》。
注:“善也。”彼人是哉。
——《诗·魏风·园有桃》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清·林觉民《与妻书》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4)又如:是非堆(招惹是非的人);是非垓(是非窝);是非涡(矛盾纠纷的中心);是非场(矛盾纠纷场所)(5)概括之词。凡是任何[every;any]。
如:是人(犹人人,任何人);是事(事事;凡事);是件(件件);是处(到处;处处)◎【是】【shì】〈代〉(1)此,这[this;that]是谓伐德。——《诗·小雅·宾之初筵》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孟子·告子下》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汉·贾谊《论积贮疏》(2)又如:是日(此日,这一天);是夕(这天晚上);是处(这里;此处);是长是短(这样长这样短;如此这般);是月(这个月);是年(今年);是可忍,孰不可忍◎【是】【shì】〈动〉(1)赞同;认为正确;肯定[praise;justify]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清·刘开《问说》(2)又如:是古非今(崇尚古代的,贬低现代的);是是非非(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
指评定是非);各是其是;深是其言(3)订正[correct]。如:是正(订正;校正)(4)遵从,以为法则[follow]不法先王,不是礼义。
——《荀子》。杨柳桥诂:“《尔雅》:‘是,则也。
’”(5)关系词。表示肯定判断之词[be]正是四国。
——《诗·曹风·鸤鸠》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清·林觉民《与妻书》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6)又如:今天是端午节;只能是他来电话(7)表示两种事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宋·沈括《梦溪笔谈》(8)又如:他不是学生(9)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是”后面所说的情况。
如:院子里是冬天,屋子外是夏天(10)表示所说的几桩事物互不相干。如:对是对,错是错,不能混为一团(11)表示存在[be;exist]。
如:房子前面是禾场(12)表示让步[be…,but]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宋·柳永《雨霖铃》(13)又如:料子是好料子,就是贵了点(14)表示适合[besuit]。
如:放的是地方(15)尝试。用同“试”[try]。
如:是猜(试猜)(16)像;似[like;resemble]。如:是言不是语(似说非说;旁敲侧击)◎【是】【shì】〈副〉(1)表示肯定[certainly;really]。
如:是必(一定要;务必);是须(必须,务须);是致(以致;因此);我[是]昨天买的票;他手艺是高明,做出来的东西就是不一样(2)“是”不重读时,可省略,只表示一般肯定[just]。如:我[是]问问,没有别的意思(3)用作虚词,在回答问题、命令或要求时表示同意[yes]。
如:是,我很高兴同你一起进午餐(4)很,非常[very]。如:是处(极为紧张处;到处)◎【是】【shì】(1)表示让步,有虽然的意思[although]。
如:是则(虽然,虽则);是则是(是即是。虽则是)(2)第二小句常有“但是、可是、就是”等词。
如:他瘦是瘦,可从来不生病(3)有虽然的意思。用于转折句。
如:他早走了,赶是赶不上了(4)表示原因、目的。“是”后可加“因为、由于、为了”[because(of)]。
如:他犯错误是[因为]平时太骄傲了(5)选择问句的格式是:“还是…还是…?”“是…还是…?”“…还是…?”“是…是…?”[(whether)…or]。如:今天谁值班?还是你还是小王?(6)或者[or](7)回答选择问句,要重复问句的一部分,一般不连“是”字。
如:你的表走得快还是慢?——快(8)有时也用完整的“是”字句回答你是上海人还是北京人?——我是北京人(9)回答也可能超出问句的范围。如:你的表走得快还是慢?——不快也不慢◎【是】【shì】〈名〉(1)商业、职业或***的事务、业务或国务[affairs]君臣不合,则国是(国家正确的方针大计)无从定矣。
——范晔《后汉书》(2)又如:是事(事事,凡事);国是(3)姓◎【是】【shì】〈助〉帮助宾语提前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清·刘开《问说》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