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级课外古文阅读及答案(一)唐子西云:“诗初成时,未见可訾(诋毁,指责)处,姑置之。
明日取读则瑕疵百出,乃反复改正之。隔数日取阅疵累又出,又改正之。
如此数四方敢示人。”此数言,可谓知其难而深造之者也。
余云:“知一重非,进一重境;亦有生金,一铸而定。”诗改一字,界判人天,非个中人不解。
齐己《早梅》云:“前村深雪里,昨夜几枝开。”郑谷曰:“改‘几’为‘一’字,方是早梅。”
齐乃下拜。某作《御沟》诗曰:“此波涵帝泽,无处濯尘缨。”
以示皎然。皎然曰:“‘波’字不佳。”
某怒而去。皎然暗书一“中”字在手心待之。
须臾其人狂奔而来,曰:“已改‘波’字为‘中’字矣。”皎然出手心示之,相与大笑。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1)姑置之(2)方敢示人(3)无处濯尘缨(4)某怒而去2下列黑体字与“皎然暗书一“中”字在手心待之”中的“书”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妇抚儿乳B处处志之C亲贤臣,远小人D策之不以其道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日取读,则瑕疵百出(2)须臾,其人狂奔而来4文中郑谷认为“改‘几’为‘一’字,方是早梅”,为什么?5两文的内容都与作诗有关,但各有侧重,请分别概括。(二)唐太宗论弓矢上①谓太子少师②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③,乃曰‘皆非良材’。
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④,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⑤,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注释:①上:君主,这里指李世民。
②太子少师:指教皇太子读书的官员。③弓工:造弓的工匠。
④邪:不正。⑤:更宿中书内省: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休息。
更,轮流。中书内省属朝廷决策的机构。
1解释下列黑体字。(1)朕少好弓矢(2)皆非良材(3)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4)数延见2选出与“问以民间疾苦”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以塞忠谏之路也C皆以美于徐公D咨臣以当世之事3从这个语段中,你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位怎样的君主?(三)鲍君昔有人设罝①以捕獐,得而未觉.有行人窃取之,犹念不仁,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本主来,于罝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于是置屋立庙,号为鲍君.后多奉之者,病或有偶愈者,谓有神.积七八年,鲍鱼主过庙下,问其故,人具为说.乃曰:“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于是乃息.注:①罝:网,用以捕鸟兽.1解释文中黑体字。
(1)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2)问其故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3本主“不敢持归“的原因是什么?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四)王安石待客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
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③。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
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④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⑤,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⑥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
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⑦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愧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
③馔:准备食物。④果蔬:泛指菜肴。
⑤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⑥脔:切成小块的肉。
⑦啖:吃。1解释下列句中的黑体字。
(1)因谒公(2)觉饥甚而不敢去(3)旁置菜羹而已(3)公取自食之2下列句中黑体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方命坐(才)B萧氏子颇骄纵(很,非常)C惟啖⑦胡饼中间少许(只)D其人愧而退(表转折,但是)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果蔬④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4王安石具有什么品质?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五)田不满怒斥髑髅田不满夜行失道,误经墟墓间,足踏一髑髅,髑髅作声曰:“毋败我面,且祸尔!”不满戆且悍,叱曰:“谁遣尔当路?”髑髅曰:“人移我于此,非我当路也.”不满又叱曰:“尔何不祸移尔者?”髑髅曰:“彼运方盛,无如何也.”不满笑且怒曰:“岂我衰耶?畏盛而凌衰,是何理耶?”髑髅作泣声曰:“君气亦盛,故我不敢祟,徒以虚词恫喝也.畏盛凌衰,人情皆尔,君乃责鬼乎?哀而拨入土窟中,公之意也.”不满冲之竟过.惟闻背后呜呜声,卒无他异.(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注释:髑髅{独楼}:死人的头骨,即骷髅。
1解释下列句中黑体字词。毋败我面且祸尔败:祸:2“且祸尔”与“戆且悍”中的“且”,分别作何解释?3翻译文中画线句。
尔何不祸移尔者?4作者写这段志怪文字的用意是为了批评怎样的社会现象?请从原文中找出最关键的一句话。参考答案(一)1(1)放置,放下(2)给……看,让……看(3)洗,洗涤(4)离开2C3(1)第二天拿出来读一读,就发现毛病很多。
(2)一会儿,那个又狂奔回来。4“一”字表明梅花只开一枝,极言数量之少;也可能是第一枝,更能体现“早”的特点。
5前文:作诗要反复修改;后文:作诗炼字很重要。(二)1(1)喜爱,爱好(2)全,都(3)从前(4)屡次,多次2D3关心民间疾苦,善于治理。
2.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外文言文专项练习的答案(一)细柳营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芝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3分)
A.将以下骑送迎齐使田忌将而往
B.天子且至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已而之细柳军之虚所卖之
D.其将固可袭而俘也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用“/”为下文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3分)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述汉文帝称亚夫为“真将军”的原因。(3分)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孟母戒子(《韩诗外传》)
[选文]
孟子少时诵(1),其母方织。孟子辍然(2)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讠宣(3)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4)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讠宣矣。
[注释]
(1)[诵]背诵。(2)[辍然]突然停止的样子。(3)[讠宣]xāun,遗忘。(4)[戒]警告。
[练习]
1、解释各组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①孟子辍然中止()②呼而问之:“何为中止?”()
处士笑而然之()何有于我哉?()
2、在文中找出同义词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失:()②此:()
3、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A、呼而问之B、以此戒之C、多作自能见之D、自是之后
[阅读提示]
孟轲的母亲用刀割断她自己织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诵不得遗忘,使孟子从此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长大后终于成为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
(三)欧阳修论作文(苏轼《东坡志林》)
[选文]
顷岁(1)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2)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3);世人患(4)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5),多作自能见之。”
[注释]
(1)[顷岁]近年来。(2)[乘间]乘机,乘着间隙。(3)[工]精,妙。(4)[患]毛病、弊端(在于)。(5)[指摘]挑剔,批评。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尝()术()过()疵()
2、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1)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2)唯勤读书而多为之()
(3)多作自能见之()
3、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什么?
答:
[阅读提示]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论述了作文的诀窍:一是勤奋读书,二是多动笔。今天读来不无启迪。
3.《鲍君》的阅读答案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2分):鲍君(温州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附答案和翻译)昔有人设罝以捕獐,得而未觉.有行人窃取之,犹念不仁,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本主来,于罝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于是置屋立庙,号为鲍君.后多奉之者,病或有偶愈者,谓有神.积七八年,鲍鱼主过庙下,问其故,人具为说.乃曰:“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于是乃息.(补充注释:罝:泛指捕鸟兽的网.)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1)不敢持归----(2)问其故----(3)怪之以为神----2.找出与例句只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3分)例句:有行人窃取之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缘溪行,忘路之远近C.录毕,走送之D.辍耕之垄上3.翻译句子.(3分)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附答案:1.(1)拿着(2)原因(3)以……为怪或对……感到奇怪2.C3.这是我的鲍鱼,哪里有什么神啊?4.要主动探究事理;要敢于质疑等.(言之成理即可)附录翻译:从前有个人(在田野里)设网用来捕捉獐子,(一次)抓了一头獐子而(本主)却没发觉.有一个过路的人偷偷取走了獐子,他想想这样做不仁,于是就用鲍鱼放在网里离开了.本主来后,在网中得到了鲍鱼,感到(很)奇怪,认为这是神,不敢拿回家.于是(人们)造屋建祠庙,称为鲍君神.后来有很多来祭拜的人,偶尔有生病的人来(求鲍神后)症愈的,就称真的有神灵.七八年后,放鲍鱼的人经过祠庙,问他们原因,人们详细地告诉了他.这人就说:这是我的鲍鱼,哪里有什么神啊?从此人们才停止敬奉鲍君.。
4.八年级(初二)上册语文阅读题带答案的初二语文人教实验版期中复习试题(答题时间:90分钟)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30分)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2分)A.震悚(shǒng)荒谬(miào)溃退(guì)锐不可当(dǎng)B.要塞(sāi)瞥见(piē)惊骇(gài)歼灭(qiān)C.俨然(yān)幽咽(yàn)诘问(jí)差使(chà)D.阡陌(qiān)举箸(zhù)寒噤(jìn)仄歪(zè)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阻遏创疤鸿蠕穷愁撩倒B.烦躁狼籍蹒栅缭绕不绝C.琐屑皇急杀戮臭名昭著D.簌簌颓唐案牍黄发垂髫3.下列的字或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2分)A.业已:已经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B.阡陌:田间小路。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C.丝竹:丝线和竹子。烽火:柴火D.逾:越过。
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A.同学们以敬佩的眼光倾听着这位老红军作的报告。
B.考试能否取得好成绩,取决于平时是否努力。C.中学生是学习的重要阶段。
D.我们要注意改正并找出作文中的错别字。5.对下面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③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A①对偶②排比③拟人B①排比②夸张③拟人C①排比②对偶③比喻D①夸张②对偶③反问6.下列有关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A.杜甫的诗“三吏”“三别”,真实地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以及对社会造成的极大破坏,《石壕吏》便是其中一首。B.《阿长与〈山海经〉》的作者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本文选自小说集《呐喊》。
C.《爱莲说》与《陋室铭》在写作方法上都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借物喻人。D.《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哭!”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形成强烈的反差,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矛盾。
7.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衔接最紧密的一句是()(2分)学习知识要一点一滴,善于积累,_________________;平凡的努力虽不惊人,却能攀登万仞高峰。A.能铺出千里路的是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
B.细小的石子虽不显眼,却能铺出千里路。C.不显眼的细小石子,却能铺出千里路。
D.千里路的铺成,是有了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8.默写填空:(8分)(1)__________________,芳草萋萋鹦鹉洲。
(1分)(2)自古逢秋悲寂寥,____________________。(1分)(3)“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这句话出自_____________的课文《老王》,“他”是指___________。
(1分)(4)《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的美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2分)(5)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感人至深,“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_____地走到铁道边,慢慢______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_____着上面,两脚再向上_____;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2分)(6)杜甫《春望》一诗中写战火连天,家书难觅的千古诗句是_________。(1分)9.《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10.巧填春字诗,将括号里含春的词分别填入诗中空格处。(共2分)(春意、春色、春风、春江)(1)_______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2)满园_______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3)竹外桃花三两枝,________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4)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_______闹。--宋祁《玉楼春》11.展开联想,在下面的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
(2分)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成熟的稻穗低着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谦虚;一群蚂蚁抬走骨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齐心协力;________________。12.仿照例句,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
(2分)例: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__________把夏天的门推开了。
___________把秋天的门推开了。二.阅读理解(24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3-18题(12分)借你一个微笑(1)李俊是个性格内向的学生,阅完的试卷一发下,我发现他眉头又锁到一起了,他只得了58分。
(2)一个从来不及格的学生,自信心有多差就不用说了。(3)我合上教案面无表情地走出了教室,李俊跟了上来,他喉头动了一下,然后眼泪就要掉下来了。
我站住等他说话。同学们也围了上来,他的脸涨得通红。
我静静地站着,希望他能开口,但他的嘴唇好像紧紧锁住了似的。(4)他递过一张纸条:老师,我的物理太差,您能不能每天放学后为我补一个小时的课?(5)我可以马上答应他,但面对这样的一个学生我决定“迂回”一下。
我牵着他的手到僻静处说:“老师答应你的要求,可这两天我太忙,你等等好不好?”他有些失望,但还是点点头。我知道他中计了,接着说。
5.初二课外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1、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
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
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诏②奇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②即以其言应诏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2、神童庄有恭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诸役以其幼而忽之,未及阻其前进。
将军适与客对弈,见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对,一百字亦能之。”
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
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
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③神格:神条与气质。
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文化常识】象棋。
围棋与象棋是中国的两大棋类活动。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
“象棋”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魂》中,自秦汉至唐初,象棋中只有将、车、马、卒四个兵种。唐时加了“炮”,到北宋时加了“偏”、“禅”,相当于“士”、“象”。
至北宋末南宋初,中国象棋才真正定型:一副象棋32枚子,分将、士、象、兵、车、马、炮。【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署②适③弈④对⑤夸2、翻译:①诸役以其幼而忽之;②遽诘之曰;③庄以实对;④何难之有!3、曹植聪慧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
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时邺笔立成,可观。
太祖甚异之。【注释】①《诗》、《论》:指《诗经》和《论语》。
②赋:古代的一种文体。③太祖:指曹操。
④论:议论。⑤邺: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
⑥铜雀台:曹操在邺城所建的亭台。【文化常识】文学家曹植。
曹植是曹操的儿子,字子建。他从小颖悟从上文看,十多岁时读过的书已相当多,而且文章也写得不错了。
因富于才学早年曾受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于是引起了其兄曹丕的忌恨。曹丕称帝后曹植更受猜忌,郁郁而死。
他的诗歌多为五言,前期少数作品反映了社会的动乱与自己的抱负,后期则表现自己的苦闷心情。今有《曹子建集》。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顾②悉③将④诸⑤援2、翻译:善属文;②奈何请人;③太祖甚异之3、理解:“可观”的意思是什么?4、默写《七步诗》。4、鲍子难客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
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叹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
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
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为而生。人取可食者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注释】①田氏:齐国姓田的(贵族)。
②祖:古人出远门设宴祭路神叫“祖”。③繁:毓。
④非相为而生:不是为了对方的生存而生存的。⑤蚋:一种吸血的小虫。
⑥?:叮咬。【文化常识】食客。
春秋战国时期凭一技之长投靠贵族的人叫“食客”。权贵人家为了网罗人才及显示实力,多的有食客三千,少的也有数百。
在食客中有的善出谋划策,有的善外交辞令,那些擅长于偷鸡摸狗的有时也能成为食客。食客中凭才能大小区分等级。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和②亦③并④类2、翻译:①天之于民厚矣②不如君言③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3、题目“鲍子难客”中的“难”,解释为。5、曹绍夔捉“怪”1洛阳有僧,房中有罄,日夜辄自鸣。
僧以为怪惧而成疾。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
绍夔与僧善来问疾,僧俱以告,俄,击斋钟,罄复作声。绍夔笑曰:“明日可设盛馔,当为除之。”
僧虽不信绍夔言,然冀其有效,乃具馔以待之。夔食讫出怀中锉,锉罄数处,其响遂绝。
僧苦问其所以绍夔云:“此罄与钟律合,击彼此应。”僧大喜,。
6.八年级上册《大道之行也》文言文阅读以及答案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①昔者仲民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但是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②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③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智,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④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⑤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为小康。”
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大同”与“小康”的区别是什么?这里的“小康”与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小康”相同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①以前,孔子有次作为礼宾参加蜡祭。祭事结束后他到城门观台上游览,不禁感叹起来。
②大道实行的时代和夏、商、周几位英明人物在位的时代,我都没有赶上,但那时的情景古书上还记载了一些。
③君主世袭成为制度,修筑城郭沟池以加强防御。制定礼义来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用以端正君臣之分,加强父子感情,促进兄弟和睦,使夫妇关系和顺,用以设立各种制度,划分田地和住地的疆界,使勇力和智力得到尊重,使个人建立的功劳属于自己。
④他们用礼来显示正义,考验信实,指明错误,确立仁让典范,给人们指示永远遵循的原则。
⑤如果有人不遵循这样的原则,即使他有权有势,也要把他罢免,使人们都知道他是危害社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