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赏析一:
这首律诗一开头便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作者抓住这一时刻的心理状态作为诗意的起点,径直但却自然地进入感情的高潮,情怀颇为深挚。银烛吐青烟着一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金樽对绮筵用一对字,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此中境界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
颔联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源出《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是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深厚的意思。山川表示道路遥远,与琴瑟作为对仗,相形之下,不由使人泛起内心的波澜:离堂把臂,伤琴瑟之分离;别路迢遥,恨山川之缭绕。这两句着意写出了离情的缠绵,令人感慨欷歔。
颈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承上文写把臂送行,从室内转到户外的所见。这时候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耿耿的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这里一个隐字,一个没字,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难舍难分时刻终于到来了。
结尾两句写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末句着一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
这首诗中作者没有套用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却在沉静之中见深挚的情愫。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应不温不火。火则悲吟太过而感情浅露;温则缺乏蕴藉而情致不深。此诗写离情别绪意态从容而颇合体度,有如琵琶弦上的淙淙清音,气象至为雍雅,不作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
赏析二: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共有两首,这里所选的是其中的第一首。诗约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春。这时年方二十六岁的陈子昂告别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前友人在一个温馨的夜晚设宴欢送他。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面对金樽美酒。他不禁要歌唱依依不舍的离情,抒发自己的远大怀抱。这首离别之作,就从眼前宴会的情景落笔。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首联用对起格,不但语言富有对称美,而且使得眼前景物形象鲜明,在对比中显出色彩美。银烛晶莹洁白的蜡烛。金樽形容酒杯华贵,考究。绮筵华美的筵席。这一联用词比较华丽,目的'在于通过对宴会隆重热闹场面的由衷赞美,来烘托出友情的深厚。
华美的筵席固然令人兴奋,但它是为送行而设,所以不免又笼罩上一层离别气氛,使在座的人于欢声笑语之外渐渐产生惆怅与伤感之意。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一联,即景传情.承首联而引出寓别的主题。这一联从谢眺《离夜》诗的离堂华烛尽,别幌清琴哀二句化出,但比谢诗更显得出语自然和意境深远,确切地表达出此时此地惜别的情景。
第三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把笔触从室内移向户外,描写夜空的景色。诗人为什么这样变换描写角度呢?原来这里并不是泛泛写景,而是借背景的扩展和时间的推移来进一步映衬别情。长河没晓天指银河消失在曙色之中。这一联好象专写夜空,实则关合夜宴。由于主宾双方不愿分离,遂使宴会从夜晚延续到拂晓,时间在悄悄逝去,月亮已隐没到高树之后,银河也消失在曙色之中了,人却没有散去。通过饮宴之长,暗示别情之深,这种以景衬情的含蓄手法,比正面抒写离情更加耐人寻味。
篇末以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的问句作结。悠悠遥远,洛阳道,通往洛阳的路。这两句说;此去洛阳的道路十分遥远,这一分手,谁能预期到何年何月才能见面呢?这个结尾,感情真挚,语言质朴,具有沉郁厚重之美。全诗因反复渲染离情而带上了一层淡淡的愁绪。但作者此行本是为了政治事业,在《春夜别友人》的第二首中,他就自豪地向友人宣告:怀君欲何赠?愿上大臣书。他对友人没有什么世俗礼品可赠,只愿他们理解和支持自己的这次远行。由于有这样的思想基础,因而诗篇虽略有感伤色彩,但基调却高昂明快,并不给人以任何低徊悲抑之感。
此诗通篇畅达优美,但无惊人之句。诗人似乎不屑于在字句上精雕细琢,除了开头一联因场面描写之需而适当选用华丽辞藻外,其余用语都平淡自然。他所追求的乃是整首诗的深厚和雅。清人纪昀说得好;此种诗当于神骨气脉之间得其雄厚之味,若逐句拆开,即不得其佳处。如但摹其声调,亦落空腔。再有此诗虽写眼前景,心中情,却有所继承和借鉴。近人已指出它从小谢《离夜》一首脱化来。《离夜》即谢脁《离夜同江丞王常侍作》,也是写一次夜宴。对照二诗可知,陈诗在章法、用语等方面都明显受了谢诗影响。但陈子昂并没有简单地模拟前人,而是有因有创。这主要表现在,谢诗较直露和简洁,陈诗则婉转而细腻。陈诗在结构上更善于回环曲折地巧作布置,在情和景的安排上,首以秾丽之笔铺写宴会之盛,次以婉曲之调透发离别之愁,再以宏大的时空背景烘托出宴会之久与友谊之长,最后以展望征途来结束全篇,层次极为分明。通篇情景合一,从优美的意象描写中自然地流露感情。这些都是前人的同类作品所不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