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过”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1、过,度也。——《说文》如: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
2、超出,胜过——如: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
3、过去(过后)——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此其效也。——宋·沈括《梦溪笔谈》
4、去世——陛下虽过世为神,岂假手于苻登而图臣,忘前征时言邪?——《晋书·苻登载记》
5、给予;递给——邮人之过书,门者之传教也。——《论衡》
6、渡过——野市分獐闹,官帆过渡迟。——宋·苏轼《荆州》
7、来访;前往拜访;探望——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战国策·齐策四》
8、交往,相处——稍喜过从近,扶筇不驾车。——宋·黄庭坚《次韵德孺五丈新居病起》
9、交谈如:过谈(往访交谈)
10、错,犯错误——微二人,寡人几过。——《吕氏春秋·审应览·具备》
11、怪罪,责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
12、继入、赘入或嫁人——孩儿也,他如今只待过门,喜事匆匆的,教我怎生回得他去。——元·关汉卿《窦娥冤》
2.过在文言文中都有什么意思1、过,度也。
——《说文》如: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2、超出,胜过——如: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上》3、过去(过后)——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此其效也。——宋·沈括《梦溪笔谈》4、去世——陛下虽过世为神,岂假手于苻登而图臣,忘前征时言邪?——《晋书·苻登载记》5、给予;递给——邮人之过书,门者之传教也。
——《论衡》6、渡过——野市分獐闹,官帆过渡迟。——宋·苏轼《荆州》7、来访;前往拜访;探望——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
——《战国策·齐策四》8、交往,相处——稍喜过从近,扶筇不驾车。——宋·黄庭坚《次韵德孺五丈新居病起》9、交谈如:过谈(往访交谈)10、错,犯错误——微二人,寡人几过。
——《吕氏春秋·审应览·具备》11、怪罪,责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12、继入、赘入或嫁人——孩儿也,他如今只待过门,喜事匆匆的,教我怎生回得他去。——元·关汉卿《窦娥冤》。
3.过在古文中的意思1、同本义
过,度也。——《说文》
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
2、超出,胜过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项羽本纪》
3、过去(过后)
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聊斋志异·促织》
4、[婉词]∶去世
陛下虽过世为神,岂假手于苻登而图臣,忘前征时言邪?——《晋书·苻登载记》
5、给予;递给
邮人之过书门者之传教也。——《论衡》
6、渡过
野市分獐闹官帆过渡迟。——宋·苏轼《荆州》
7、度过;过活
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清·林觉民《与妻书》
8、来访;前往拜访;探望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战国策·齐策四》
9、交往,相处
稍喜过从近扶筇不驾车。——宋·黄庭坚《次韵德孺五丈新居病起》
10、错,犯错误
微二人寡人几过。——《吕氏春秋·审应览·具备》
人恒过然后能改。——《孟子·告子下》
11、怪罪,责难[censure]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这恐怕应该责备你吧!)”——《论语·季氏》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得去,已至军矣。——《史记·项羽本纪》
12、继入、赘入或嫁人
孩儿也他如今只待过门,喜事匆匆的,教我怎生回得他去。——元·关汉卿《窦娥冤》
13、[语助]
〈名〉
1.无意的犯法或作恶行为;错误
过,罪愆也。——《说文》
出入禁闼补过拾遗。——《史记·汲黯列传》
1、过分;过于;太甚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4.以在文言文是什么意思以1、因为,由于:例: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无请也。⑶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⑷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⑻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⑼不赂者以赂者丧。⑽以心中有足乐者。
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而,来。例:⑴有好事者船以入。
⑵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以:以便)⑶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⑷卷石底以出。⑸而托于柑以讽耶?⑹以啮人,无御之者。
(以:这里有如果的意思)⑺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⑻属予作文以记之。
⑼杀之以应陈涉。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12)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1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1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5)操悉浮以沿江。(16)樊哙侧其盾以撞。
(17)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18)忽魂悸以魄动。
(19)淫侈之俗日日以长。(20)各各竦立以听。
(21)以致天下之士。(22)但是隐忍以行。
(23)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24)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25)遂拔以击荆河。(26)遂自投汨罗以死。
(27)其责已也重以周。(28)以一物以与物物争。
3、把,拿,用。例: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⑵以钱覆其口。
⑶屠惧,投以骨。⑷具以情告。
⑸以缚即炉火,烧绝之。⑹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⑺何以为计?⑻将以攻宋。⑼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⑽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1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4)操当以肃还付乡党。(15)具告以事。
(16)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17)以我应他人。
(18)以虞待不虞者胜。(19)国胡以相恤。
(20)将以衅钟。(21)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
4、以为,认为。例: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⑵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⑶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⑷皆以美于徐公。⑸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5、凭,靠。例: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⑸以勇气闻于诸侯。
⑹以攻则取。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⑻皆好辞而以赋见称。6、按照,依照。
例:⑴策之不以其道。⑵今以实校之。
⑶余船以次俱进。⑷何必更以多寡为差?⑸盖以律非故杀。
⑹以次进。⑺则又法从事。
7、根据。例:⑴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以:一说拿。)⑵贵以近知远。
8、通“已”,已经。例:⑴固以怪之矣。
⑵日以尽矣。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例: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⑵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以:方位)⑶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10、在。
例:⑴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⑵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⑶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⑷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逆以煎我怀。
12、为。例:⑴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做)⑵要以不能免。
(以:是)13、通“已”,止。例:无以,则王乎?14、任用。
例: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15、此,这。
例:以一物体与物物争。(本义项指前一个“以”。)
「以为」1、把。
当作或作为。例:⑴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⑵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⑶吾始闻汝名,以为豪。⑷相传以为雁荡。
⑸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
⑹撰长书以为贽。⑺寡君之以为戮。
2、认为。例:⑴以为且噬己为,甚恐。
⑵以为妙绝。⑶人人自以为必死。
⑷臣窃以为其人勇士。⑸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⑹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3、把。
制成。例:⑴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⑵铸以为金人十二。
5.文言文中“过”有几个意思文言文中“过”有6个意思,详解如下:
1、走过;经过。
《肴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
译文:(鲁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军经过周都城的北门。
2、时间过去。
《采草药》:“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
译文:花期过去了再去采摘它,那么他的根就颜色灰暗。
3、经历;过程。
《苏武》:“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
译文:后来汉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一道去(见汉朝使者),在夜晚见到了汉使,自己(把这些年的经历)全部加以陈述。
4、超过;胜过。
《齐桓晋文之事》:“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译文:古代的圣贤之人,之所以大大超过一般人的原因没有别的,善于把他所做的事情推广到别的事情上罢了。
5、过分;过于。
《陈情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译文: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实在卑微到不值一提,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怎敢犹豫不决另有所图呢?
6、过失。
《肴之战》:“孤之过也,大夫何罪。”
译文:这是我的过失,大夫有什么罪呵!
6.之在文言文是什么意思“之”(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2)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⑶作动词:往,到。
去、⑷这,此。⑸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⑹我。(7)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⑻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⑼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10)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