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俅文言文及翻译

李若水字清卿①,洛州曲周人。靖康元年为太学博士。

读过《张衡传》、《屈原列传》之后我们就会明白,这是人物传记开头的常用写法,但是看到注释符号后,必须立即看文后的注释。注释为:“[注]①李若水,北宋末年人,官至吏部侍郎。靖康二年随钦宗至金营,不屈而被害。”显然,了解这一史实对理解下文很有帮助。有些同学有错误习惯,往往一口气读完了全文再读注释,那等于是放弃了一个现成工具而让自己去瞎闯。而在阅读中一开始就产生了错觉与误解,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就会产生很不利的影响。

褂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

读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知道高俅是谁。“开府仪同三司”就肯定是官职名相当于宰相的职位,具体是什么样的职务,在这里不清楚并没有关系。“故事”看到这样的双音节词就要注意,古代的双音节词往往与现代同一词语有不同的意思。如“烈士”、“牺牲”等与现代同类词均不同义。我们稍加回忆,应能记起《六国论》最后一句:“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这儿的“故事”原译为“旧事,前例”,显然,后面的一项释义用在这儿完全合适。

若水言:“俅以幸臣躐跻显位②,败坏军政,金人长驱,其罪当与童贯等。

“躐跻”的注释为“越级升官”,那么“以幸臣”就是“凭着幸臣的地位”,高俅登上了不应有的显要职位,“败坏军政,金人长驱”自然就是他造成的罪恶了。他的罪恶程度如何呢?读过《水浒》的人也会知道童贯是个大奸臣,那么“其罪当与童贯等”,就是说明他的罪恶应当与童贯的罪恶“等”。而“等”在《马说》中有“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之句,这儿的“等”有“等同”的意思,这一解释用在这儿当然也毫无问题。当然按照平时的说话习惯,这一句也可翻译成现代文“他的罪行和童贯一样。”

得全首领以没,尚当追削官秩,示与众弃;而有司循常习故,欲加缛礼,非所以靖公议也。

很清楚“得全首领以没”这句话中“没”是中心词,在《过秦论》中“始皇既没”句中,“没”通“殁”,是去世的意思,这儿的“没”当然与此同义。其中的“以”就是状语与中心词之间的连接词,相当于“而”,翻译时也可不译。“首领”平时有两个意思:一是“头领”,就是统率一帮人的头子;一是“首级”即人的脑袋。前一个意思在这儿讲不通,当然就用后一个意思。这样“全”就成了“使……保持完全、完整”的意思。“有司”是常识性词语,这儿凭文意也能推断是管事的官员,“而有司循常习故,欲加缛礼”,根据“繁文缛节”这一成语,“缛”就是“繁杂”的意思,要为高俅的死加以繁杂的葬礼,就是厚葬,那么“非所以靖公仪也”,自然就是“这种作法不能平息公众的议论”,“靖”就是平息的意思了。

章再上乃止。

“再”是最常见的古今异义词,《曹刿论战》中的“再而衰”,是“第二次击鼓士气衰退了”,“再”是“两次”的意思。奏章上了两次,皇帝才制止为高俅厚葬。由此可见皇上并不是一看到奏章后就决定不为高俅“挂服举哀”的。

……二年,金人再邀帝出郊,帝殊有难色,若水以为无他虑,扈从以行③。

首先看注释“扈从”是“随从护驾”,说明李若水在这次出行中有保护皇上的责任,。“殊”有“特殊”与“很”、“非常”的意思,前者如《出师表》中“盖追先帝之殊遇”,“殊遇”就是特殊恩遇的意思;后者如《采草药》中“古法采草药多用二、八月,此殊未当。”“此殊未当”就是“这种做法很不妥当”。那么“帝殊有难色”这句中的殊,按照情理应用后者,这句就是“皇帝有很(或十分)为难的神色。”“扈从以行”,显然,这儿的“以”也是连接状语与中心词“行”的,与“得全首领以没”中的“以”用法相同。

金人计中变逼帝易服,若水抢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金人曳出击之败面,气急仆地,众皆散,留铁骑数十守视。

“曳”是古今同义的词,《口技》中有“曳屋许许声”,“曳”即为拉的意思。从这一部分可以看出,金人十分阴险狡猾,他们逼迫钦宗换衣服,这是有意侮辱宋朝,以寻衅发难。作为扈从的李若水抢持皇上,痛骂金人,表现出了竖贞的民族气节,而金人对他施以毒打,“击之败面”,从文意可以推出,“败”是“毁坏”的意思,“败面”当为“毁坏了面容”。

粘罕令曰④:“必使李侍郎无恙。”若水绝不食,或勉之曰:“事无可为者,公昨虽言,国相无怒心,公曰顺从,明日富贵矣。”若水叹曰:“天无二日,若水宁有二主哉!”

看了注释4就能知道,粘罕是“金国贵族,官至都元帅,执掌国政。多次率军攻打北宋。”这么一个重要人物扬言“必使李侍郎无恙”,这是他使用两面手法,妄图用软的一手收买人心,诱使李若水投降。但是李若水用绝食来回答他的阴谋。有些人劝他说国事已经没有指望,公曰顺从,明日就能得到富贵了。但是李若水竖定地表明了不事二主的决心。

其仆亦来慰解,曰:“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若水叱之曰:“吾不复顾家矣!忠臣事君,有死无二。然吾亲老汝归勿遽言。令兄弟徐言之可也。”

“父母春秋高”,由于“春秋”一般表示时间,这儿的“春秋”自然就是“年龄”的意思。这儿是李若水的仆人劝他,考虑到父母年岁大,还是稍屈服一下,“冀得一归觐”,“觐”自然就是“朝见”、“拜见”的意思。但是李若水仍然不为心动,他已决心为忠君而死。不再顾及家庭,但是他又想到双亲年老要仆人“汝归勿遽言”。

“遽”在语文课文中多次出现。《肴之战》中,弦高用“犒师”的办法阻滞秦军进军同时“且使遽告于郑”,课文中注释“遽”为“传车,古传送紧急公文设备。引申为急忙立刻。”这一词义在其他课文中也能见到,如“遽扑之,入石穴中”。(《促织》)。“北亦未敢遽轻吾国”(《指南录后序》)。这儿的“遽”都是“急忙”“立刻”的意思。那么本文中的“遽”显然也是这个意思。这就是要仆人回南方以后不要急忙把李若水在金营的遭遇告诉他的双亲,以免使他们被突如其来的悲伤击倒。

粘罕令拥之去,反顾骂益甚。至郊坛下谓其仆谢宁曰:“我为国死,职耳,奈并累若属何!”

粘罕见自己的善手法无效,就露出了他的本来面目,“拥之去”,就是让士兵把他带去处决。但是李若水仍然毫无惧色,他对仆人谢宁说:“我为国死,职耳”,“耳”是表示限止语气的语气词,意思是“只不过是……罢了。”“职耳”就是“只不过是应尽的职分罢了”。

“奈何”是“怎么办”的意思,如《鸿门宴》中刘邦对张良说“且为之奈何?”意思就是“对这事怎么办?”“若属”就是“你们”,《鸿门宴》中就有“若属皆且为所虏”之句,那么这儿的“奈并累若属何”就是“一起连累了你们可怎么办呢?”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李若水思想感情的另一面。一方面他为了忠于皇帝,为了维护宋朝的尊严,义无反顾地与金人抗争,把个人生命与家庭、亲人放置度外,一方面又深深地爱着他年老的双亲,想方设法减轻因他的牺牲而给双亲带来的悲痛。他虽因环境所迫无法做到忠孝两全,但他爱国爱亲的心是一致的。

又骂不绝口监军者挝破其唇,血骂愈切⑤,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年三十五。

在上文中“挝”是课文中未曾出现过的词。如果是平时阅读,查阅工具书就可知道它音zhuā是“击、打”的意思,但在这儿即使不知其确切的意思,阅读时也并不会影响对下文的理解。“血”的注释为“含血喷出”,李若水在敌人出击破他的嘴唇后仍然喷着满口血叱骂敌人,可见他是多么坚强刚烈。“切”我们平时阅读中能见到“激切”、“急切”、“迫切”等意思,“愈切”在这儿理应是“更激切”的意思。

“以刃裂颈断舌”,这儿的“以”与“刃”构成介宾短语,“以”应是“用”的意思。这段文字中“以”五处出现,对照一下,有“用”的意义的就只有这一处。

从最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看到金人的残暴令人发指,而李若水坚持民族大义,拼死斗争的情景更是惊心动魄。最后“年三十五”四字,更使我们感到他的生命虽然短促,但他的爱国精神将永垂华夏青史,成为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以上就是借助注释,运用平时所学的文言文知识,利用前后文意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通过这样的阅读使我们基本上可以理解词义、句意与文章主要内容。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游戏攻略(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