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民居建筑艺术特色

  纳西族民居建筑艺术特色【1】

  摘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作为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一员的纳西族文化,则在这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内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纳西族世居于丽江古城,在漫长沧桑的历史长河中顽强地保存了自己古老的文化,在与汉族融合过程中,也并未丧失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且成功实现了文化融合的双赢:汉文化平和融入纳西文化,使纳西文化更趋于博大精深,强健明朗。

  本文着眼于纳西族民居建筑艺术发展变化轨迹,去解读其在与汉民族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之间的碰撞、交融过程中,在民居建筑艺术方面所呈现出不同变化。

  关键词:建筑文化纳西族融合

  民居建筑风格是一个特定民族在特定地域的文化的具体表现,它与当时社会生活方式与社会意识形态紧密相关,它产生基于特定历史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水平及其需要,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文化有一个互相融合、互相影响的过程。

  这种融合与影响表现于文化的诸多方面,在建筑艺术上也有所体现。

  纳西族的民居建筑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它是当地纳西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与建筑风格,彰显自然与人的和谐,纳西丽江古城更是把这种“人—自然—建筑”三位一体的协调性发挥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表现的淋漓尽致,可谓是人类理想居住环境的典范,其民居建筑特色也显现出了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一、纳西族民居建筑的发展

  纳西族在中国56个少数民族中不算是一个大民族,但是纳西族的东巴文化与民居建筑特色算是享誉中外,颇具人们的关注,已成为了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

  从历史发展的阶段来看,纳西族建筑可分为巢居、洞穴、窝棚(风篱)泥式建筑、井干式木楞房、土木结构瓦房、砖瓦钢混结构的七个发展阶段。

  从内容上又可分为以丽江古城为代表的古镇民居、以坝区为代表的农村民居、以山区为代表的木楞房民居,以永宁纳日人为代表的母房民居。

  大多以木楞房、草房为主,普遍地兴建楼房是建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

  东巴经书中有巢居、洞穴居、窝棚居建筑样式的记录,这与人类建筑起源是堪称一致。

  随着时代的发展,纳西族的建筑风格日趋多元化,但至今在纳西族一些较偏远地方仍保留有古老的居住形式,现如今在四川左所纳日人中就仍然留存这用土块垒起四周,辅以木架,然后覆盖上干草和木板,中设火塘的居住形式。

  这种居住形式我们也可以从古老的纳西象形文字房与屋的书写中隐约可见,纳西族自从进入有文字社会发展阶段以后,就基本上告别了这种原始居所,取而代之已经构建了不同的民居木楞房。

  在《丽江府志稿》中就有记:“麽些蛮所居,用圆木纵横相架,层而高之,至十尺许,即加椽桁,覆之以板,石压其上,房内四面皆施床榻,中轩火炉,高与床齐,用铁锢。

  刳木甑,炊灶其上”。

  可见,这种井干式建筑是纳西族传统的建筑形式。

  木楞房是纳西族地区山村在改革开放以前的主体建筑,虽然至今纳西族山区仍保留着不少木楞房的建筑,但其随着社会进步,建筑样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纳西人民在总体框架和设计风格样式等方面仍旧留有传统的印记,但是在房屋的内部装修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观,就是的简陋装饰已经逐渐被现代的装饰材料和手段加以完善,这些古老的建筑也正经受着现代文化的洗礼。

  在纳西族的民居建筑特色中,丽江古城的繁荣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与丰富的内容,加之独特的秀美的自然环境,逐渐使丽江古城成为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心,当地居住的纳西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共同抒写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纳西古城的恬静与安逸的生活氛围,民居建筑的自然的和谐体现着天人合一的思想,无不渗透着纳西族深厚的的文化底蕴与审美倾向。

  二、丽江古城民居特色

  1、纳西族民居随着时代的变迁经历了不同的建筑格局。

  前期以井干式的木楞及天柱、母柱为代表,后者以土木结构的庭院建筑为主,但二者之间也有内在联系,尤其是纳西人一直源远流长的建筑思想作为主线,贯穿始终。

  纳西先民认为人与自然是同父异母的兄弟,所以尊重自然、亲和自然是深入纳西民众的心灵世界的人生观,这在古城居民建筑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古城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户户垂杨、家家流水;丽江的街道依山势而建,顺着水流而设,布局以四方街为中心四周发散发展,四方街不仅是大研古城的中心,也是商业中心。

  街道两旁店铺林立,西部有西河,东部有东河,四通八达。

  民居与官署混融在一起;街随水走,屋随水建,它与汉式传统的中轴线建筑及官民不同等级的建筑风格不同,它尊崇的是不拘一格又自成一体。

  在丽江古城的西北部,束河民居建筑就体现这一特点,依山傍水,而民居建筑错落有致,风景及其俊美。

  不仅地域文化如此,丽江古城的文化也蕴藏着深厚底蕴,清代以来,来此任职的汉官们,也相继带来了汉族文化的注入,清代官吏万咸燕在丽江任职长达十七年,仅从文化方面来看,他为丽江文化教育的发展做出过突出的贡献。

  到了明清两代,纳西族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频繁,汉、白、藏等族的建筑技术、建筑思想不断为纳西人所接受吸收,尤其是汉文化的进入,风水说以及儒家思想等影响,使丽江古城建筑风格完全汉化了。

  但它也有自己独特的一面。

  纳西民众之间的流传从侧面也反应了自己的生态伦理观念:不能随意破坏自然界的山脉、地脉、水脉,甚至认为每一棵树木都有神灵的依附,所以不能任意砍伐。

  这种朴素唯物主义是纳西先民从漫长生存的检验中提炼加工而成,渗透到整个民众的心灵世界中,继而也影响到了具体的建筑风格。

  2、多元民族文化的融合与深沉的历史沉淀。

  各民族文化有一个互相交融、互相影响的过程。

  这种融合与影响表现于文化的诸多方面,在建筑艺术上也有所体现。

  纳西族民居建筑吸收了汉族、白族、藏族的建筑特色,如在古城民居建筑中,大多以木构架为主体,建筑材料以木材为主:以斗拱为结构的关键并作为度量单位:在外部轮廓中,有高大的台基,屋顶式样繁多,单坡、歇山等,院落组织上,除主要建筑殿堂外,附属建筑多用配用、夹室等,并为沿着中轴线左右对称的布局,以及建筑色彩的使用……这些都明显借鉴了汉族建筑艺术。

  白族对纳西族建筑的影响主要是在门窗、墙壁、装饰绘画等方面。

  丽江一带的蛮楼的建筑风格及式样承袭了藏族传统建筑风格,如古城物有见尺收寸的建筑技术与藏族的碉楼建筑有相似之处,民居中的蛮楼式建筑也有藏式建筑的风格,白族的照壁、木雕、墙基,汉族的福禄寿喜、庭院布局、四季博古等等,但这些不同民族风格都融合到了纳西民居建筑中,与纳西风格和谐统一,相得益彰,多民族的多元化是历史上文化交流、融合形成的结果,在这些兼容了多个民族风格的民居里,诗书礼仪、耕读传家、祭拜祖先、生老病死、迎请送往等思想、民族有以软文化的形式沉淀下来,形成了古城民居深厚的历史意蕴。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建筑就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这个民族的审美观念、社会观念以及地域性,因此不同的民族对于建筑地点和形式的选择、房间的朝向、房间内部的布局都不尽相同。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游戏攻略(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