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京津沪的上层社会把当时四位颇具传奇色彩的豪门子弟称为“四大公子”,即后世所说的“民国四公子”。他们分别是末代皇帝溥仪的族兄溥侗、袁世凯的次子袁克文、河南都督张镇芳之子张伯驹、奉系军阀张作霖之子张学良。
他们不仅出自名门,家族显贵,而且个个英俊潇洒,才华横溢,是当之无愧的民国四大“高富帅”。
爱新觉罗·溥侗
溥侗“以一当五”
溥侗是恭亲王奕忻的孙子,别称红豆馆主,生于光绪三年(1877年)。溥侗自小酷爱昆曲和京剧,由于他通晓词章音律,精通古典文学,又兼见多识广博采众长,故对所演剧目的故事情节、人物身份及规定情景都有深刻的领悟,对各种不同的角色都有惟妙惟肖的表现。溥侗曾一人在京剧《群英会》中饰演周瑜、鲁肃、蒋干、曹操、黄盖五个角色,个个演得出神入化,在当时曾引起轰动。
由于溥侗博学多才,艺兼文武,所以在梨园行里一提起他无人不服,前来拜师学艺者更是不计其数,据说当时的名角言菊朋、李万春等人都曾以师事之。1930年清华大学聘请他到校担任曲学导师,他还在北京女子文理学院、北京艺术学院等校教授昆曲。
1950年6月,溥侗在上海病故,享年73岁。溥侗的忘年之交梅兰芳闻讯冒雨赶来吊唁,此时棺椁已上盖,经梅兰芳的恳求,其家人开棺让两位老友见了最后一面。
袁克文
风流才子袁克文
袁克文的母亲是贵族之女,因袁世凯长妾沈氏无出,袁克文刚一出生便被沈氏抱养。袁克文自幼聪慧异常,读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金石书画、诗文戏艺,无所不通,袁世凯后期的私人文稿大多出自他手,是袁氏诸子中不同凡响的一位,深得袁世凯的宠爱。袁克文也颇为自负,常常自比为三国曹子建,引起了其兄袁克定的妒忌。与父亲不同袁克文无意于政治权位,1915年袁氏称帝时,他与父兄意见相左,他的一首反对帝制的诗在当时曾传诵一时:“隙驹留身争一瞬,恐声催梦欲三更。绝岭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高层。”
1916年袁世凯死后,袁家树倒猢狲散,袁克文便来往于京津沪等地,从事收藏、书画、填词、作诗、撰文、唱曲等风流名士的活动。有人曾用六个字形象地概括了他的一生:“贵公子,纯文人”,这个评价可谓一语中的。
1931年农历正月,袁克文在天津患猩红热去世。其实此病在当时并不是绝症,但天生好动的袁克文在家呆不住,病未痊愈就外出吃花酒,以致突然病发而不治。一生挥金如土的袁二公子身后只留下了20元钱的遗产。出殡时和尚、道士、尼姑、喇嘛都来送葬,甚至一些妓女也扎了白头绳来哭奠,风流才子袁二爷的后事成为当时天津的一大景观。
张伯驹
文化奇人张伯驹
张伯驹生于1897年,系张锦芳之子,后过继给伯父、民初曾任河南都督的张镇芳。张伯驹7岁入私塾,9岁能诗文,素有“神童”的美誉。张伯驹一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推广,在诗词楹联、琴棋书画、戏曲研究、文物鉴赏等方面成绩卓著,是一个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
伯驹先生是国内首屈一指的收藏大家,他积极征购古代文物字画,使流落于社会的许多优秀文化遗产得到妥善保护,他的藏品多为世所罕见之物,那是他用大洋、金条、首饰乃至房产换来的。1956年,他与夫人潘素女士将其一生收藏的西晋陆机《平复帖》卷、唐李白《上阳台帖》、杜牧《赠张好好诗》卷和宋范仲淹《道服赞》卷等价值连城的珍贵书画无偿捐献给国家。
张学良
“以马内利”张学良
张学良的名字已是家喻户晓。1928年6月“皇姑屯事件”发生后,张学良继任东北保安总司令兼奉天保安司令,同年12月,张学良宣布东三省及热河省易帜。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张奉命要求部下对日本关东军的进攻不要进行抵抗,从而落下了“不抵抗将军”的骂名。1936年12月,张在多次劝蒋联共抗日未果的情况下,与西安绥署主任、十七路军总指挥杨虎城共同发动了“西安事变”,逼蒋抗日。随后张送蒋回南京,遭蒋长期软禁。
去台湾后张学良与原配夫人于凤至离婚,和陪伴自己几十年的赵四小姐终成姻缘。1994年4月,美国移民局正式核发“绿卡”给张学良夫妇,他们决定在风光秀丽的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安度晚年。2001年10月15日,百年少帅张学良安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他与先他一年而去的赵四小姐合葬在一片绿草如茵的草坪上,墓碑上用希伯来文写着“以马内利”几个字,意即“上帝与我们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