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不会家里纸质书、电子书一堆,每次看到什么书被多人推荐不错,就激动万分收藏购买,但真正阅读的少得可怜;
你会不会明明没有耐心读下去,却还强忍着自己阅读;
你会不会边读书边做笔记,有时恨不得把每句话都摘录下来,因为作者说得太赞;
你会不会读完书就做思维导图,以为把思路整理好算是做了读书笔记,之后遇到相关的知识怎么也想不起来……
如果以上的情况你有,经常有,就表明你没有真正吸收其中的知识,你的阅读是无效的。
要真正掌握书本中的知识,需要四个步骤:提问—解答—练习—融合
在挑选书籍时,我们都会查看一下书名、作者、目录,如果在查看的时候你产生了问题,便是对它起了兴趣,潜意识里愿意阅读。
举个栗子我想阅读《拆掉思维里的墙: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这本书,我会在心里问自己,拆掉思维力的墙是什么意思,是拔出思维里固有的对自己心理不健康的东西吗?这些墙又专指哪些?怎么才能让自己不被自己的思维束缚,原来我还可以怎样活?
如果你对一本书产生了种种疑问,那就开始阅读吧。读书最好选择长段的空闲时间,让你能畅快地读下去。
在读完你选择的书籍的时候,问自己四个问题:
1、针对当前书籍的话题,你已经知晓了哪些知识和信息?
2、针对当前这本书籍,你又获知了哪些新知识,新想法,这些对你原有的知识体系是构成补充还是挑战了原有思想?
3、针对当前的这本书籍,你还有哪些未知的可以通过简单探索就能了解?(比如百度、维基)
4、针对当前的这本书籍,你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无法轻易解答,但又非常有价值,需要通过长期探索?(如主题阅读)
除了回答第一步提问的问题外,你还需要对整本书有理解性的解答。
问自己下列问题并在阅读完后解答以下3个问题:
1、这本书说了什么?(它的目的是向读者传达什么信息与思想,就是上学时老师经常说的“概括中心思想”)
2、这本书怎么样?(以审视和评价的眼光看待它,对它做出定位,就像写简短的书评)
3、作者是怎样实现他的观点的?(研究作者的表现手法,他是通过怎样的论证或描写得出结论并易于让人接受的)
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注意:
1、不要只注意每节文章最后的结论,过程比结论往往重要得多。如果你读书不是为了装逼,那么知道作者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很重要。
2、学会假设。假设如果在不同的情况中,在不同的领域里,作者提出的观点是否依然适用。
3、注重不同点。如果你觉得书中说的好多话都满足你的心意,畅快淋漓,那你就危险了。相比与你思想的相似性,你更要去寻找其内容与你思想的不同点。
如果你阅读完一本书就像完成了一项任务,那你的收获是十分微弱的。在你解答完自己对本书的疑惑,更需要不断地练习,把书本融合你自己的想法输出,而输出的最简单方便的方法就是写作。
写作能让你理清自己的思路,更好地回顾整本书的内容与想法。通过分享你的写作,你也可以获得反馈,而反馈,是激励你继续投入最好的方式。不断交流思想,才能获得更多新知。
在表面不相干的知识背后,其实我们可以发现他们潜在的相似性,互补性和启发性,找到知识与知识间隐含的联系,书本与书本间的相容与相斥,我们的思维广度也会逐渐拓展。
每个月抽出一点时间,在观察本月所阅读书籍的相似性和相斥性,会更好地稳固完善你的知识结构。同样地也可以用提问+解答的方式来更好理解。
知识只有不断地融合,才不会成为独立的原子结构存在。完整的知识结构应该是相互之间都有关联的。
以上所述是阅读的方法论,重要的还是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