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中的渔人我们怎么看

《桃花源记》中有一个人,我们不得不认真的去对待他,他就是文章中的“渔人”。

这个人物是陶渊明在文章中虚构出来的,是整个事件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如果离开了这个人物,这篇文章也就失去了光彩。

那么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由此句话可以看出,他仅仅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捕鱼的人,连他的姓氏作者都没有提到,家住何处,家庭条件如何,有几口人,长的怎么样?作者都没有只言片语的介绍。

有此可以看出,陶渊明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考虑到这个人物的描写,只是让他起了一个经历者和见证者的作用。因此这个人物是渺小的,是普通的,是不被作者看重的。换句话说他的所作所为就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或者说可能做到的事情,这个人物形象也就可能是当时社会的每一个人。

以这点为基础,我们再去看“渔人”在文中的表现,我们就不难来理解陶渊明写作这篇文章的意图了。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那个时代是民生凋敝,战乱频仍的一个时期。他因为“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失去了彭泽县令,归隐山林,他看透了社会的黑暗和人间的冷暖,在山水田园间寻求内心的自我,也就有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他塑造的这个“渔人”,应该也是一个现实生活中的贫苦的人,他外出打鱼而“忘路之远近”,如果说很快就能满载而归的话,他也不会离家走的太远。也就是说要么是没有打到鱼,要么就是捕不到的鱼不够交赋税或满足一家人的生活,而不得不去更远的地方劳作。因太专注于捕鱼而忘了自己走了多远,不知道自己现在身处何处。当他发现自己处在一个从没到过的地方,应该是非常紧迫和恐慌的,长时间的劳动,他也一定是饥饿和困顿的。由一个“忽逢桃花林”中的“忽”,便可以看出在他看到这片桃林时的惊喜和意外。

既然有惊喜和意外,那么他就有了一种“欲穷其林”的冲动。不止是他我想任何一个人当在饥饿和困苦中,忽然遇见如此美丽的景色时,都会有一种一探究竟的冲动和想法。从这一点来看,这个人确确实实就是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当他顺着山上的洞口发现桃花源时,欣喜之情,作者虽没有直接描写,但通过他所见所闻就可以感受得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给我们展现的就是一幅百姓安居乐业,人们和谐美满的极乐世界生活。

这里面的人有非常的热情,好客。纷纷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如此盛情的款待,足以说明桃花源中的人生活是殷实的,富足的,幸福的。在榆林走的时候,他们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也能说明这些人是聪明的。

可是这个人一回到家里,就马不停蹄的“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是什么原因让她如此迫不及待的去做这件事情呢?

我们下回接着探讨

下面引用一位老师的见解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游戏攻略(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