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号战列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海军与陆军的发展是极不相乘的,德国陆军横扫欧罗巴,占领波兰,逼降法国称霸欧洲时,德国海军却只是用来封锁英国海运,主要还是用潜艇封锁,由于在水面舰艇方面与英国的差距过大,导致德国海军的战绩乏善可称,不过这并没有打消德国的海军大国梦想,其中德国建造的俾斯麦号战列舰集合德国当时的先进技术和工艺,是二战第三帝国海军的骄傲。
俾斯麦号战列舰
一战的失败导致德国军力的发展受到《凡尔赛和约》的限制。不可以发展大规模大吨位的水面舰艇,但是早在1932年,德国海军就开始对建造战列舰进行了研究。
1940年8月建成服役俾斯麦号服役时,标准排水量为41,700吨(其姊妹舰:提尔皮茨号42,900吨),超过英德海军协定规定的35,000吨。至于满载排水量,俾斯麦号已经达到50,900吨(提尔皮茨号52,900吨)。相较于其他的战列舰,俾斯麦号因受基尔运河水深限制而显得比较宽,使它可在波涛汹涌的北大西洋上稳定地航行,另外载油量较大亦令其可参与类似太平洋上的远距离行动。
主炮为双连装8门52倍口径380毫米SK/C-34炮,其主炮最大射速很高,最小仰角射速为3发/分,最大仰角射速为2.3发/分,达到同期战列舰(包括任意角度填装的法国战列舰)的最高水平,在一战后建造的新锐战舰主炮中属于中下游,弱于大和、衣阿华、南达科他和维内托级,和黎塞留级大致相当,但略强于乔治五世级。
主炮塔采用前后对称呈背负式布局,舰桥前后各布置两座,射程亦不低于纳尔逊级的45倍口径16英寸主炮。主炮穿甲弹采用“高初速轻型弹”,在近交战距离拥有很好的威力,但远距离著靶存速性能相应降低,加上它的弹道低伸不利于远距炮战。
但其装甲防护沿用“IncrementalArmorScheme”的旧设计模式(称为“全面防护”),因此造成了大量排水量浪费。俾斯麦装甲总重量达到同期战列舰中的最大比重,占标准排水量的41.85%。其虽然拥有同期战列舰中的最大防护尺度,但由于其主装甲堡侧壁覆盖了70%的水线长度和56%的舷侧高度,过大的防护面积导致其装甲厚度远低于纳尔逊级的355MM。
另外该舰将主水平装甲安排在第三层甲板,让其与主舷侧装甲同时重叠在弹道上,在近距离时,使舰体要害部位的防护得到了很大强化,超越同期建造的其它战列舰。但由于其薄弱的水平防护,使其在中、远距离上防护不足。它的TDS(鱼雷防御系统)可以抵御300千克烈性炸药爆炸。
1935年俾斯麦级战列舰设计工作开始。
1936年7月1日在汉堡布洛姆·福斯造船厂安放龙骨。
1939年2月14日情人节,俾斯麦号战列舰举行了下水仪式。
1940年8月24日正式加入海军现役。首任舰长为奥托·恩斯特·林德曼海军上校。
1940年9月15日前往基尔湾开始服役后的测试工作,不久返回B&V造船厂进行最后的设备调整。
1941年3月6日起到波罗的海进行训练工作,并开始形成战斗力。随后一直在波罗的海停留。
941年5月18日参加莱茵演习行动(Rheinübung),伴随的有欧根亲王号重型巡洋舰。
1941年5月24日遭遇英国拦截舰队的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及胡德号战列巡洋舰,激战后俾斯麦号击沉了英国皇家海军旗舰胡德号战列巡洋舰,但也被威尔士亲王号击伤,为日后被围歼埋下了祸根。
1941年5月26日,俾斯麦号再遭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的“剑鱼”式鱼雷。
1941年5月27日晨,英军的主力追击舰队英王乔治五世号与罗德尼号战列舰对“俾斯麦”号进行攻击。10时36分,俾斯麦号沉没于布雷斯特以西400海里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