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在老舍最早的两部作品刚刚问世的时候,朱自清先生就引用过当时报纸的广告语“这部书使我们始而发笑,继而感动,终于悲愤了。”(《与》)老舍擅长表现中国的世态,他的基本的文学精神是对北京市民社会不歇的批判。”
《茶馆》分为三卷:话剧卷、小说卷和散文卷。
我是在夜里看的《月牙儿》,只不过夜里没有月牙儿,有的只是发黄的灯光。文中有很多比喻句,人很容易就看懂了其中的情感。“月牙儿”贯穿了整篇文章,但是在不同的段落似乎又有不同的寓意,“我”第一次看见的月牙儿是带着寒气的,当时“我”的爸爸因病去世了,不得不哭的“我”看似勉强却又如心被刀割的感觉,仿佛世界没有了声音。爸爸去世了以后,妈妈整天给人洗衣裳,“我”越可怜妈妈,便越爱这个月牙,因为它使我心中痛快一点。“我”希望月牙儿能多在一会儿,妈妈就能多赚点钱,因为没钱学会了去当东西,但是没想到妈妈找了另一个爸爸。出嫁那天月牙儿比哪一回都清楚,都可怕,它放着一点光,仿佛在凉风里颤动。在往后三年四年间里再没见到月牙儿,我们过得很好,可惜好景不长,爸爸不知所踪,妈妈开始在家里好不正当的事,但是更可笑的是,“我”离开了妈妈之后,虽然上过学,可是在那时候依然没有能力去养活自己,最后也走上了妈妈的路。
“我”受过教育,但是不能用学来的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也养活不了自己,只能干不正当的事来养活自己,这是那个社会阶层里“我”的悲哀,没人能来拯救我。可笑的是在“我”眼里狱里是一个好地方,在这里又看见了“月牙儿”。在这篇文章中看到了女性在当时的地位,或许在那时在狱中生活是最好的去处。
三幕话剧《茶馆》,从康有为的维新运动失败,到十年之后的袁世凯死后,再到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北京,裕泰大茶馆的生意一直维持了下来。让人感到好奇的是,在那兵慌马乱的灰色世界,这个茶馆是靠着怎样的方式幸存了下来?
在一八九八年初秋,茶馆里各处都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这一年变法失败,社会还是那个社会,封建,残酷。刘麻子在这连一碗面都难吃到的年代,做起了说媒拉纤,在买主那里提出高价,而在卖女的少妇那里却变成了十两银子,实在是心狠手辣,赚了不少的黑钱。而在第三幕里的小刘麻子继承父业而且发展的得更好,把王利发的茶馆作为一个据点,收集情报,捉拿共产生党,真是“国民党,进北京,横行霸道一点不让日本兵。”虽然抗日战争胜利了,
生活原本应该恢复平静了,可是还有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真可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在没有真正的和平到来时,人民群众永远都是要受罪的。
茶馆的衰落从抗日战争胜利后开始的,那时茶馆不再体面,家具都暗淡无光,只有“莫谈国事”很显眼。王利发的茶馆不再属于他了,茶馆里不再有“烂肉面”了,而资本家秦仲义的工厂被“咱们”的政府当成了逆产拆了。是啊王利发等人,盼着国家像个样儿,不受外国人欺,可是却等来了灭亡。“苦水来,甜水去,谁也不再作奴才”。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从老舍笔下的《茶馆》看到了五十年间,中国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仅仅从一个茶馆,几个人物的年轻到老年的变化,谈话的内容的变化,我们就可以深刻的体会到当时的苦难,读《茶馆》就像我们里面的人物生活在一起一样,漫长又艰辛。
在《茶馆》里面的人物,可能很多人喜欢常四爷,但是我却喜欢王利发,他的变通和精明,把茶馆打理的很好,虽然有些时候自私,但是他能够把茶馆经营了几十年,很不容易,在结局中他不忍看到茶馆被高官与小人夺取,默默地在后院自杀。老舍用这个人物的结局向我们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和讽刺。那个时代的悲哀,很现实,读完《茶馆》,我感觉我们现在是幸福的,历史虽然已经过去,但是它带来的伤痛不会过去,只有珍惜现在,才能更好的把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