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不要应付孩子的问题
孩子的好奇心很强,常常奔着“十万个为什么?”一问再问。父母刚开始的解答可能还算有耐心,但对每个问题都事无巨细地回答,终归是扛不住的。所以敷衍式的回答、胡诌一个答案或者直接打断孩子的问题,就成了父母常做的事情。
孩子的提问是家长经常会面临的问题,有时候会很无理,有时候会很滑稽,也有时候会很荒谬。但是寻求答案的过程,正是孩子探索未知的开端;拒绝和敷衍孩子,就等于无形中将孩子的好奇心给扼杀了。
父母的言传身教,更多的就是多一点耐心,而不是不耐烦;记录下问题,约个时间一起去搜索资料也不错。这样孩子将会一直保持这好奇心,保持的探索的兴趣。
第二、要与孩子保持平等地位
在传统的教育里面父与子是有着严格的界限的,孔老夫子也这么认为。父亲在儿子面前,有绝对的权威,不容置疑的权威。都说孩子是父母的贴心小棉袄,其实,和孩子之间,除了做父母的身份,还可以做朋友,生活中很多时候都可以是平等的。
与孩子保持平等地位,这对于有些家长而言,觉得是“不尊、不孝”,但其实并不矛盾、冲突。这种平等更多是心与心之间的距离。
一句“你这兔崽子,信不信老子揍你”,所拥有的权威,便少了与孩子间的亲近感,自然愉快和谐的交流也没有了,更不会有孩子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意见分享了。这对孩子自信心、被尊重等等心理发育都是极为不利的。
第三、要说话算数
闺蜜娟娟曾经跟我说,其实孩子并非不懂事,只不过是孩子把每件都当真。所以她和她老公对孩子说的话都能够做到,如果做不到还会请他们家的小家伙原谅。听完后真心觉得受益匪浅,孩子的世界简单而又纯粹。
对于父母的承诺,孩子是记得一清二楚,妈妈说过下周末去公园,孩子一定会在那一天早早做好准备的。或许父母可以以一个理由不去,但不能不兑现对孩子的承诺。
父母的推脱和各种理由,会让孩子觉得父母说过的话不算数,这样不仅会影响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更可能会使孩子长大以后成为一个不负责的人。
第四、陪孩子的时候不要只顾玩手机
父母对于孩子的照顾可以无微不至,但决不能溺爱。对孩子的爱要体现在“用心”上,比如:孩子在玩沙时,自己不会自顾自个儿的聊天,在家里的时候,不会只顾玩手机。
父母对孩子的陪伴要主动参与,要作为一个玩伴,而非只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能够全身心陪孩子确实比较困难,但是在下班后,多给孩子一起亲子时间,陪他一起玩游戏会让一家人更加的和谐友爱。设想一下你嫌烦,只顾自己玩手机,那么孩子该会多孤单。
有时候不妨和孩子互动一下,这样不仅可以是孩子获得满足,而且对他交往能力的培养也十分有利。
第五、倾听孩子
孩子发脾气常被贴上“无理取闹”的标签,而事实上孩子发脾气并非无理取闹,大多数都是他发泄情绪的一种表现。我们父母所要做的只是陪着他,倾听他,脾气发完后他还是那个活泼可爱的宝宝了。
孩子的哭泣是自我疗伤的一个过程,有的时候他会为了一点小事情而伤心的哭泣,这个时候,他伤心的已不是这个事情的本身,而是想起了以前的一些让他难过的事情,当时没有发泄出来,现在正在自我疗伤,在康复过程中。
作为父母的我们应该及时询问孩子的情况,让他感受到自己是被关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