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天中节等,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由来: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说🌷🌹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百越族亦写百粤族(越粤互通),指华南越地的百越族原住民。又称为越族、古越族、越人、古越人,是泛指居于古代南方越地的古代部落。
考古研究的发展和发掘的大量出土文物证实,闻一多先生的考证是科学的。中国的珠江流域、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同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源地。从发掘的原始文化遗存和历史传说结合起来看,中国长江以南曾居住着一个龙的图腾族群,即古百越族。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龙祖的节日。
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节来历:夏至说🌷🌹
首倡夏至说者为黄石先生,1963年他在《端午礼俗史》一书中提出,端午节如涓涓之水发源于远古时代,三代汇为川流,秦汉扩为河,唐宋纳百川而成湖海。1983年,刘德谦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说》中,认为端午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且提出端午节中“斗百草”、“采杂药”等与屈原无关。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
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
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认为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端午节的诗句🌷🌹
1、端午宋-赵友直
节过端阳日蒲觞满自斟。
兴怀多感旧吊古漫成吟。
2、端午绝句宋-谢逸
白发无端种种生,每逢佳节只心惊。
老妻稚子知人意,但把菖蒲酒细倾。
3、端午帖子宋-苏辙
御沟绕殿细无声,飞洒彤墀晓气清。
开到石榴花欲尽,阴阴高柳一蝉鸣。
4、端午即事宋-谢薖
卯饮缘佳节昌阳荐一卮。
儿咨射团事妻诵赐衣诗。
懒检三闾传争缠五彩丝。
平生几端午随分作儿嬉。
5、忆江南-端阳词清-陆震
端阳词端阳节,风物与常殊。
屋角乱红开蜀季,街头新绿买菖蒲。
🌹🌷端午节的谚语🌷🌹
1,蛤蟆蝌蚪躲端午。(北方)
2,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旱。(山西)
3,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北方)
4,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北京)
5,端午请菩萨,端六发乌贼。(江浙)
6,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苏)
7,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西北)
8,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山西),
9,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山东)
10,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山东)
🌹🌷端午节的传说:纪念伍子胥🌷🌹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关于端午节为了纪念伍子胥的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
吴越之间的争斗,最终归结于两个人之间的战争:伍子胥和范蠡。让吴王信任哪一方,决定着吴、越两国的命运。子胥进言痛陈利弊,吴王不听,子胥欲杀勾践而不得,欲杀西施也不得,他耿直的性格比不上范蠡的隐忍与耐力。当他咄咄逼人地要求夫差绝后患时,范蠡则不露痕迹地运筹帷幄。一个王者坐得越高,越顺利之时,听到忠言往往觉得刺耳,何况强硬如伍子胥,要杀夫差的信臣爱妃,在夫差眼中这是位高权重的伍子胥对王权的挑衅。至此君臣之间越走越远。
在伍、范的斗智中,伍子胥逐渐处于下风,直至他将儿子送去齐国,为吴、齐交好,日后联手抗越作准备,这已是保护吴国的下下之策。但夫差把这一切误认为是子胥通敌卖国,伍子胥的个人悲剧达到顶峰。他忠于吴王吴王则赐剑让他自刎,他要保护吴国,却眼睁睁看着吴国走向灭亡。
子胥本为忠粽子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不管到底起源于哪种说法、抑或多种说法的结合,端午节都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端午节是个美好的节日,人们在这既丰富多彩、又并不浓烈的民俗节日气氛中,能够感悟文化的滋养,领悟生活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