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让人感到恐怖

《桃花源记》,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课文。

老师说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所以真的是这样吗?

《桃花源记》中,首先交待发现桃花源的武陵人以捕鱼为生。

为什么熟悉水路的他会不成熟的乱走,以至于忘记远近?

渔夫通常都是定居生活,所以理应对四周的水域很熟悉。那又为什么他会在这一天忽然看见了一片陌生的桃林?

渔夫到达源头后第一眼就注意到了山的洞口。

山洞很小洞口极为紧窄,到几十步几十米之后才开始宽阔。

他自己都觉得里面很阴暗。

那他又是如何在洞外一下就注意到,这个洞里有隐约的光?

这一串算是第一个疑点,即渔夫视角的不合理性。

我们再往后看,他钻进去之后见到了村民。

村民们与世隔绝了几个朝代,朝代变更,他们与外界从未联系过。

那为什么他们的衣着与外界完全一样?

而且他们是秦朝时钻进洞里来的,那他们说话为什么还可以跟当朝人无障碍交流呢?

电影《楚汉传奇》剧照

那我们不妨大胆的设想,他们的衣着语言,是随来人变化的!

另外原文中的阡陌一词,有通往坟墓的小路之意。

而竹子与桑树最茂盛的时期,是七月和五月。

但是桃花开的最盛是三月,外界与村子有明显的时差。

这是第二个疑点,内部环境的不合理性。

更有诡异的地方,这个渔夫出去后没有信守承诺保守秘密,而是接着向太守报告桃花源一事。他们就去找桃花源。

按理说他一路记号,应该万无一失。

可这帮人不仅没找到,还迷了路。

这种迷路的现象还有一个名字,叫鬼打墙。

这是第三个疑点,客观世界的不合理。

最恐怖的是最后的刘子冀高高兴兴去找桃花源,可回来之后立马大病而死。

很显然他应该是发现了什么。那么是谁要灭口呢?

毫无疑问是村子里的人。

他们是秦朝时死于战乱的人。而且敌军屠杀了整个村子。

假设这一切设想全都成立,一村子都是鬼。

那么村人用来招待渔夫的食物是什么?

而这篇文章的作者,陶渊明先生,又想告诉我们些什么?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游戏攻略(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