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的四个层次是技术层面的审美、社会经济层面的审美、精神层面的审美、宗教层面的审美。前两个层面的审美是世俗的,更多的是关注审美对象,而后两个层面的审美是超俗的,主要审视主体的精神。
第一个层次:是欣赏者最初接触到的审美因素,文艺作品的韵律、文字、结构、节奏等形式美因素,它能够唤起艺术形象,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传达某种富有意义的内容。
第二个层次:在审美结构层次中显得比较突出,包括了作家主观的理解、评价和客观的社会生活内容,是文艺作品的形象体系暗示、指向的一定历史内容,它本身就是一种审美因素,被包裹在了美的形式中,是一种情操美、人格美、理性美、道德美。
第三个层次:隐藏得比较深,,它是意境或者形象的象征意味,是文艺作品的象征意蕴,必须要深入的把握作品历史和内容,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得到领悟。
第四个层次:是建立在前三个层次的基础上,将前三个审美层次高度和谐的统一在一起,把握形式与感受形象,体验和理解内容,探究意蕴。
另外的说法:
审美大体可分为四个层次:最低层名为“艳俗”。如民俗中大红大绿的年画;如现代青年中独特怪异而红黄蓝绿的发型。比“艳俗”高一个层次是“含蓄”。
中国的诗词、山水画、文学作品大多都体现含蓄的美。“含蓄”与“艳俗”的区别如同林黛玉与刘姥姥。但它们都是经过修饰的美。只是含蓄比艳俗更注重“艺术规律”。从这个层次进发,往往会走偏。如中国古代文人喜欢“病梅”(有意把梅花的枝条弄扭曲,减少养分的供给,使梅花不能完全开放。)。
再如中国古代要女性缠足,以小脚为“美”。这些都是病态的审美理念。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审美理念与此完全不同。“含蓄”再向上的审美层次是“自然”。所谓“大巧不工”、“至美不饰”就是讲这个层次的美。真正美的事物是不需要过多修饰的。
保持“自然的原生态”就是美、是健康的美、是符合自然规律和艺术规律的美。这种美简约而不简单。“自然”再往上是“灵性”。审美达到这个层次的人真的不多。
“灵性”的美是美学世界里的“相对论”。它已经完全领悟自然规律和艺术规律当中那些对美“起决定作用”的“东西”。如果真要很形象的说明那就是梵高的画。他的画很多人看不明白或不太理解,“为什么他把太阳画成黑色的?”
审美达到这个层次的人真的不多。“灵性”的美是美学世界里的“相对论”。它已经完全领悟自然规律和艺术规律当中那些对美“起决定作用”的“东西”。如果真要很形象的说明那就是梵高的画。他的画很多人看不明白或不太理解,“为什么他把太阳画成黑色的?”
“灵性”这个审美层次已经超出我们的日常生活。生活中怎样欣赏事物的美?如何表现自身的美?起决定作用的是自己和美的创造者的审美层次。你有怎样的审美层次你就有可能有那个层次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