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诗圣的杜甫,晚年生活为啥会如此凄惨

和每一年的春天一样,712年的春天也和平时一样静悄悄的,却灿烂无比地来了。就如同很多普通的婴儿出生一样,在712年的春天,在河南的巩县,一个普通的男孩儿,满载着父母的欣喜和殷殷期盼,呱呱坠地。左邻右舍远亲近邻纷纷都来贺喜。有的人道喜说这个孩子长大之后一定能够成为国家栋梁,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有的人道喜,说这孩子以后一定能成为一个大官,光宗耀祖;还有的人道喜,说这孩子以后一定会成为一方富甲,让家里的老老少少都能够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但是他们谁都不是神,都只是平凡普通的人而已,他们无法预料孩子的未来,看不透这个孩子的生与死,也不知道这个孩子的未来将会有着怎样的人生轨迹。所以他们连同这个男孩儿的父亲母亲都预料不到,这个男孩儿长大之后,将经历怎样的辛酸,又是怎样从一个富贵公子哥变成最后的落魄模样;更不会知道他将从纷乱的战火之中,保全性命。

而他这一生前半生的风光,和他后半生的穷困形成的鲜明的对比,不仅没有对他的心造成创伤,反而让他的心得到了锤炼,最终铸成了一颗光芒万丈的,充满着诗意的心。这样的一颗心,写出了无数不朽的诗篇。即使百年之后他已经身死,但后人仍在仰望他的光芒。

杜甫曾经的富贵生活谁能想到,人们所熟悉的,那个穷困潦倒的伟大诗人,穷苦只在他的人生中占了并不算太大的一部分呢?他的前半生所过的生活,和那些富贵人家的男孩儿所过的生活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这是因为杜甫家族本身就是一个大户人家,他的家族世代为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官僚家族,就包括杜甫本人,最后仍然是走上了仕途的。杜家的先祖杜预,是晋朝的大将军,而且还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学问家。杜甫的祖父则是唐朝武则天在位期间非常有名的诗人。杜甫的父亲则担任了司马的职位,奉天县的县令。

从杜甫的这些先人们来看,“诗”仿佛是刻在了杜家人的血脉里一样,一代一代的往下流传着。杜家人仿佛天生的血液里就流淌着诗的基因,杜甫在只有七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够作诗了。代代为官的杜家,不管是家教也好,还是经济能力也好,虽然无法与那些大户氏族相比,但是和普通人家比起来,也能够算做是小富之家了。所以杜甫从小就受着良好的教育,以及过着较为富裕的生活。

虽然在杜甫两岁多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去世了,但是他享受到的母爱却丝毫没有减少。他的父亲忙于做官,没有多少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他,就把他放在了他的姑母家,请他姑母一家人代为照顾杜甫。姑母对待杜甫,比对自己的亲生儿子还要尽心尽力。在杜甫三岁那年的时候,他和姑母的儿子同时染上了时疫,姑母尽心尽力地照顾她,而忽略了自己的儿子。结果杜甫病好了,姑母的儿子却病死了。为此杜甫对姑母一直都非常感恩,哪怕是多年以后,在谈到这个事情的时候,都会泪流满面。

杜甫七岁的时候就会作诗了,得益于家庭的先天条件,他在十四五岁的时候就有了和文人墨客以及官员来往的机会,这样的机会是很多人在这个年纪都没有办法拥有但是又非常渴望的。他开始频繁地出入翰墨场所,得到各位前辈的表扬。而且他还不是一个只会死背书死读书的死板板的书呆子,那个时候的他聪慧,有功底,有条件,但是也没有失了那份少年人应有的天真和淘气。他自己就曾在诗中写到:庭院前的梨树和枣树,在八月份的时候就早早地熟了,十五岁的自己,淘气不已,一天要爬上树摘梨打枣上千回。当然了这里的上千回这是一个夸张的形容,用来表示自己很淘气,经常爬上树而已,并不是真的说一天上一千回树。

20岁以后的杜甫,也仍然过着衣食无忧,小富裕的生活。似乎当时唐朝文人的时尚就是在外游历,像李白,就几乎走遍了我国的大好山河,见识了我国的美好风光。杜甫自然也不会落后,那个时候的他,在全国各地游历,先去了南方,在吴越一带辗转;而后又去了山东,河南一带,广交朋友,欣赏大好山河。那个时候的杜甫,意气风发,年轻气盛,雄心勃发,自信满满,一切用来形容青年人的美好词汇都可以用在他的身上。自然这也主要是因为他的家底殷实,虽然他没有做大官也没有经商,但是却也从来不缺钱花。后来他在洛阳落,在自家的祖陵附近盖了座庄园,一边与当地的人往来,一边读书学习。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李白和杜甫认识了。李白获唐玄宗赐金放还,途径洛阳的时候认识了杜甫。

这个时候的李白已经是名扬天下的大诗人了,比他小了11岁的杜甫还只是一个毛头小子而已。杜甫外出游历,很大部分的原因是因为对李白的崇拜,杜甫绝对可以称得上是李白的死忠粉。为了“追星”,杜甫一直跟随着李白的脚步。再后来二人行中又多了一个人,高适;后来又来了别人。三五成群一起游览这湖光山色,秀丽瑰景。或是一起举杯放歌,笑谈人生,诉尽心中的抑郁不平。从杜甫的诗中来看,他对于这段时间回忆的描写,都是非常的美好和豪放的。所以他的这段时光可以说过得是相当的轻松愉快和自在的。而在他后面的人生中,恐怕很难再拥有这样的时光了。而李白和杜甫的相识,对于历史来讲,是一次非常重大而神圣的遇见,是非常值得被纪念的。如果要比喻的话,他们二人的见面,就仿佛老子和孔子的相见。

不仅仅是伟大的诗人,也是古代难得的好丈夫

作为诗人杜甫做到了巅峰,被誉为诗圣;作为丈夫,也可被称作典范。生活富裕身处太平盛世,每天就是吃吃喝喝玩玩乐乐,看看书学学习;再不然就是和友人一起,去全国各地见识一下我国各地的风土人情。这个时候的杜甫似乎只剩需要烦心一件事情,那就是他的终身大事。不过也不需要他过多的烦心,缘分到的时候自然就会来的。在杜甫29岁的时候,他的爱情就这样突然的、悄无声息地来到了他的身边,他娶了一个比他小了十岁的女子为妻。他的妻子的名字,并没有出现在任何一个历史文献中,所以我们无法得知她的名字。

但是这并不妨碍杜甫成为一个好丈夫,这也并不妨碍他们夫妻感情深厚,恩爱非常。在过去对于家庭条件稍微过得去的家庭,纳妾是非常寻常的事情。尤其是像豆杜甫这样的人家,家庭优越富裕,而且还是官僚世家,纳妾更是不值得一提的事。所以不管男子再怎么信誓旦旦,甜言蜜语,该纳妾的时候还是会纳妾的。很少有男人能够做到,一辈子只有一位妻子,只有一个女人,但是杜甫却做到了。

杜甫和他的妻子之间,虽然没有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爱情,但是谁又能说,普普通通,平平淡淡就不是爱情呢?杜甫和自己的妻子成亲之后没几年,杜甫的父亲就过世了,家中唯一的经济来源也就此断了,家里也没有什么可以维持生计的经济来源,所以夫妻二人的生活越来越拮据。并且后来的唐朝一直处于战乱之中,夫妻二人只能携带家眷四处奔逃。不管再苦再难再危险,杜甫从来没有想过要抛弃自己的妻子,独自逃亡;而他的妻子也从来没有嫌弃过他。并且她虽然不是出身名门,但也是家中娇生惯养的姑娘。却能够用自己娇滴滴的肩膀,背起简单的行囊,怀揣着对丈夫的深爱,和他一起四下逃亡,毫无怨言。虽然杜甫没有写过多少情诗,但是在他的作品里,“妻”这个字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而且在他与妻儿分离外出求官的时候,对自己的妻子,仍然保持着如同热恋一般的心态。

总结:朱熹对于杜甫的评价是极高的,杜甫的人格是可以被称作典范的。从杜甫对自己的妻子和对自己姑母的态度来看,他是一个深情的人。并且他的这份深情,不仅仅是对人,对大山河流,对花草树木,他同样也是深情的。所以他热爱生活,所以他才会在家中遭逢巨变之后,没有怨天尤人,反而由己及人,从自己的遭遇联想到了天下人的困苦,而后心生怜悯。也正是因为他是一个这样深情的人,才会有这样的仁心。这也就是为什么,历史上有那么多的诗人,描写过民生的困苦,描写过百姓的艰难,描写过社会的黑暗,控诉过这社会的不公,但是能够被后人所敬仰,作品能够永垂不朽的只有杜甫一人呢?

这正是因为他内心的强大和仁慈,究竟强大到了什么地步呢?强大到能够让人们忘记他也曾出生在富贵之家,他也曾经是一个意气风发的轻狂少年,他也曾经醉酒高歌,放马狂奔;也能让人们忽略掉他于战乱之中仓皇奔逃的狼狈和凄苦,忽略掉他与自己的妻儿在家中执子相视,言笑晏晏的平淡安宁,人们只记得他是一个在寒风中瑟瑟发抖,面色悲苦,却满眼都是对天下苍生的怜悯。《全唐诗》记载:

“天宝间,甫与李白齐名,时称李杜。然元稹之言曰:“李白壮浪纵恣,摆去拘束,诚亦差肩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白居易亦云:“杜诗贯穿古今,尽工尽善,殆过于李。”元、白之论如此。盖其出处劳佚,喜乐悲愤,好贤恶恶,一见之于诗。而又以忠君忧国、伤时念乱为本旨。读其诗可以知其世,故当时谓之“诗史”。”

能够得到后世如此的赞誉,足以见杜甫对后世的影响之深远。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游戏攻略(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