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在路上》被二战后的美国青年奉为“生活教科书”,和金斯堡的《嚎叫》一起被公认为“垮掉派”文学经典。
本书写于1951年,由作家用三个星期在一卷30米长的打字纸上一气呵成;问世50年来(大概是到2001年)畅销不衰,仅在美国就已售出350万册,现在仍以每年11~13万册的销势增长,还不包括各种语言的译本印数。
本书描写青年学生萨尔为追求个性自由,与迪安(以卡萨迪为原型)、玛丽露等一伙男女开车横穿全美,一路狂喝滥饮,耽迷酒色,流浪,吸毒,性放纵,在经过精疲力竭的漫长放荡后,开始笃信东方禅宗,感悟到生命的意义。
《在路上》评价:
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就是这样的一本无意义。它无意义地带我们去体验那群垮掉的一代,更甚于海明威那一代的迷惘,这一代是真真正正地在他人眼中”垮掉“了。
故事里的人物追求烟火刹那的光亮,将自己所有的能量积聚在片刻,燃烧然后殆尽。在60年代的大背景下,他们在路上,任性地去听从内心的声音,尽管这在他人看来是堕落,是疯狂,是不能理解。”速度感“,这是我们给凯鲁亚克文字的评价。
你随着故事里的人物在路上,有时羡慕他们的张扬,有时叹他们的不负责任,更多的时候,你也会思考,人生是不是也需要这么点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