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摩船长邀请我去驾驶舱参观的目的是推动人类的进步,让人们更多的了解海洋。这是著名的科幻作品《海底两万里》里面的情节。
《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船长他邀请我们去海底散步的目的也是如此。凡尔纳的作品形象夸张地反映了19世纪“(机器时代)”的人们征服自然,改造世界的意志和幻想。大仲马是把历史学融进文学,巴尔扎克把社会伦理学融进文学,凡尔纳则把(生物学)、(地理学)、(地质学)等学科融进文学。
他的自传性作品是(《喀尔巴阡古堡》)。《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说了一句:“(人类进步的实在是太慢了)”来形容人类的进步。尼摩船长他邀请我们去海底散步的目的是:推动这种人类的进步,让人们更多的了解海洋。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凡尔纳是世界上被翻译作品第二多的作家,仅次于阿加莎·克里斯蒂。在全世界范围内,凡尔纳作品的译本累计已有近五千种。而在他的所有作品中,《海底两万里》可以说是影响力最大的一部,它不仅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更把影响力的触角伸到了大众文化里。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潜艇,就是以《海底两万里》中潜艇的名字“鹦鹉螺号”命名的。
除了在人物塑造上独具匠心之外,凡尔纳的作品在他本人去世之后,频繁进入哲学家罗兰·巴特、米歇尔·福柯、萨特等人的视野。通过他们的阐释,凡尔纳也成cult文化的代表人物。所谓cult文化,是指某些小众文化因为本身具备的独特魅力而被特定人群追捧或膜拜,继而对主流社会产生影响。
罗兰·巴特在他的著作《神话学》中说:“凡尔纳营造了一个封闭的宇宙,有其独立的时间、空间和存在原则。他不断地完善这个世界,充实这个世界,就像荷兰派画家,事无巨细地画出所有细节,摆上人类的发明和设备。”该怎么理解这段话呢?简单来说以凡尔纳为代表的科幻小说鼻祖们,在他们的文本中创造了一个自给自足的世界。
比如在《海底两万里》中,“造物主”凡尔纳构建起鹦鹉螺号这个迷你世界,再往里面填塞各种衣食住行的元素,甚至建立起独特的审美规范。凡尔纳让这个世界在文本中栩栩如生,真实可信得让读者愿意生活在其中。如果我们不是太过狭隘地理解文学,那么毫无疑问,在世界观的开掘上勉力前行的科幻小说家们,凡尔纳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当然是出色地履行了文学的天职。
1869年,《海底两万里》开始在《教育与娱乐杂志》上连载。这个杂志的主办人是当时最成功的出版家赫泽尔,巴尔扎克和波德莱尔的编辑。为了打响第一炮,凡尔纳和赫泽尔把第一个故事的主题定为海洋。
选择这个主题,一方面是因为凡尔纳从小就跟海洋结下了不解之缘,据说,11岁的凡尔纳曾经悄悄在船上找了份工作,打算跟着船去印度洋,没想到还没离开法国,就被父亲逮了回来;另一方面,随着航海业的发展,人们对大海表面已经有了初步认知,而海底则仍是神秘的未知世界,既令人恐惧又令人神往。